缩略图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敏

昆明市西山区度假第三小学 650100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持久性和关键性的数学能力与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落实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任务。一年级作为小学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奠基时期,此时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内容和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其中“解决问题”板块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能发展数学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因此研究在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一年级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与现状分析

(一)一年级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年级学生正处在从具体、直接感知的形象思维,慢慢转向需要思考推理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候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学数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的数感、符号意识等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更好地掌握数学方法进而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还能助力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当前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有一部分教师太看重知识的传授了,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只注重解题步骤的讲解,让学生照着样子模仿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解题的过程,比如说在解决加减法应用题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道题用加法或者减法来计算,而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这样学生就没办法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也很难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另外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够生动有趣,没办法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二、新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解决问题”板块的特点与价值

(一)“解决问题”板块的内容特点

新人教版一年级教材里的“解决问题”板块是紧紧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来编排的,它选取的都是学生特别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事物当作素材,像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还有购物场景等,比如说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教材会通过“校园里的花”“教室里的同学”这类情境来引出问题,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而且这个板块里的问题类型丰富,有加法问题、减法问题还有连加连减问题以及加减混合问题等,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从解决简单问题过渡到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二)“解决问题”板块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

“解决问题”板块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很有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数量的多少进行感知、比较和判断这样就能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比如在解决“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时学生得通过数苹果的数量来建立起数的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和问题,像用“+”表示把东西合并起来,用“-”表示把东西去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到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数学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三、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感

一年级学生对那些生动好玩的生活场景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打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比如在教“欢乐购物街”时,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场景在教室里布置一个小型的超市,摆放上各种标好价格的商品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进行购物活动。在购物过程中学生要计算商品的总价、找零等,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感受数的大小关系培养数感。例如在购买价格为 3 元和 2 元的两件商品时学生要算出总价是 5 元,还要思考用10 元钱付款后应该找回 5 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引导分析数量关系,培养符号意识和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画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来表示问题,例如在教“求一共有多少”的加法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圆圈代表物体,画出两个部分的数量再用“ + ”把两部分连接起来,表示合并的意思,最后用“=”得出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加法的含义同时学会用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在解决“求剩余”的减法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总数 -部分数 Σ=Σ 另一部分数”的模型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比如“小明有

8 个苹果,吃了 3 个,还剩几个?”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知道用总数 8 减去吃掉的部分数3,就能得到剩余的数量从而推理出答案。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模型思想和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例如在教“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出“公交车上原来有 5 人,到站后上来 3 人,又下去 2 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题方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可能先算上车的人数再算下车的人数,有的学生可能先算下车后车上剩余的人数再算上车的人数,通过讨论学生能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模型,也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逐步计算数量的变化培养模型思想,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要注重对学生解题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评价,要关注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学生自评能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解决问题后学生可以思考自己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是否清晰,解题方法是否合理等,学生互评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从同伴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全面发展。

结束语:在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应充分认识一年级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深入分析新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解决问题”板块的特点与价值,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分析数量关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多样化评价等具体策略,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传兴 . 指向问题解决的教材解读与教学思考——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为例 [J]. 福建教育 , 2024(49):46-48.

[2] 刘巧 . 小学一年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运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 以成都某小学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2022.

[3] 杨宏 .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表现性评价的实践探索——以一年级下册”寻找生活中的加减法”为例 [J]. 小学数学教师 , 2022(Z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