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信息技术在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邢丽英

131081199803182610

1 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交互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与此同时,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物理安全威胁等不断涌现,给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电子信息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特性,如高速数据处理、精准的信息识别、远程监控与控制等,在安全保障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在各个安全相关环节的深入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安全防护的效率与效果,为各类主体的安全保驾护航。

2 电子信息技术在网络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2.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是电子信息技术在网络安全保障中的重要应用之一。它基于预先设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与过滤。例如,在企业网络中,防火墙可以阻止外部非法网络访问,防止恶意软件、黑客攻击等入侵企业内部网络。通过设置访问控制规则,只允许符合规则的数据包通过,如允许特定 IP 地址的访问,禁止来自某些高风险区域或已知恶意源的连接,从而有效保护企业网络的安全。同时,防火墙还能对内部网络用户的访问行为进行限制,防止内部人员因误操作或恶意行为导致的安全风险。

2.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

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分析其中是否存在异常行为和攻击迹象。IDS 通过对网络数据包的深度分析,识别出诸如端口扫描、SQL 注入、DDoS 攻击等常见的攻击行为,并及时发出警报。而 IPS 则不仅能够检测攻击,还能在检测到攻击时自动采取措施进行防御,如阻断攻击源的连接、调整网络策略等。例如,在大型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网络中,IDS/IPS 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海量的网络流量,及时发现并阻止大规模的 DDoS 攻击,保障网络服务的正常运行,避免因攻击导致的服务中断和经济损失。

2.3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是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传输和存储的关键手段。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如电子商务交易中的用户信息传输、企业远程办公时的数据交互等,通过加密算法将明文数据转换为密文,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接收方才能将其解密还原为明文。常见的加密算法有 SSL/TLS 加密协议,广泛应用于HTTPS 通信中,确保网页浏览、在线支付等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在数据存储方面,对重要数据文件进行加密存储,即使存储设备丢失或被盗,没有密钥也无法获取其中的敏感信息,从而有效保护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3 电子信息技术在数据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3.1 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高效的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企业和机构可以利用专门的备份软件和存储设备,按照预定的策略对重要数据进行定期备份。例如,采用全量备份与增量备份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又减少了备份所需的时间和存储空间。当数据遭遇丢失、损坏或被恶意篡改时,能够通过备份数据快速进行恢复。如在企业服务器遭受勒索病毒攻击后,通过及时恢复备份数据,可最大程度减少业务中断时间和数据损失,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

3.2 数据加密存储技术

除了在传输过程中的加密,数据加密存储技术对于数据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对存储在硬盘、云端等介质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即使存储设备被非法获取,数据也难以被破解和利用。例如,一些云存储服务提供商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对用户存储在云端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用户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结合访问控制技术,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加密后的数据,进一步增强了数据的安全性。

3.3 数据脱敏技术

在数据共享和分析过程中,为了保护敏感信息,数据脱敏技术应运而生。它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原始数据中的敏感字段,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姓名等,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变换或隐藏处理,生成具有相同数据特征但不包含敏感信息的脱敏数据。例如,在医疗数据共享用于科研分析时,通过数据脱敏技术对患者的个人敏感信息进行处理,既能满足科研对数据量和数据特征的需求,又能有效保护患者的隐私安全,避免敏感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

4 电子信息技术在物理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4.1 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了对物理区域的实时监控。在公共场所、企业园区、住宅小区等广泛应用,通过安装在不同位置的摄像头采集视频图像,并将其传输至监控中心。监控人员可以实时查看监控画面,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盗窃、破坏、火灾隐患等。同时,现代视频监控系统还具备智能分析功能,如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例如,在机场、火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识别通缉人员、可疑人员等,提高安全防范水平;行为分析功能则可以检测到人员的异常行为,如徘徊、奔跑、打架等,及时发出警报,便于安保人员采取措施。

4.2 门禁系统

门禁系统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人员进出特定区域进行管控。常见的门禁系统包括刷卡门禁、指纹识别门禁、人脸识别门禁等。通过对人员身份的识别和验证,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相应区域。例如,在企业办公楼中,员工通过刷卡或人脸识别进入办公区域,有效防止外来人员的随意闯入,保障企业内部的安全。同时,门禁系统还能记录人员的进出时间和信息,便于进行人员管理和安全追溯。

4.3 入侵报警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物理区域的入侵行为进行监测和报警。它由探测器、传输线路和报警主机等组成。探测器可以感知到人体移动、门窗开启、振动等异常情况,当检测到入侵行为时,通过传输线路将信号传输至报警主机,报警主机立即发出警报信号,通知安保人员。例如,在仓库、博物馆等重要场所,入侵报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非法入侵行为,为安保人员争取时间进行处置,减少财产损失和安全风险。

5 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在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涵盖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物理安全以及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为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加密技术、视频监控、门禁系统等一系列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防范了各类安全威胁,保障了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安全。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在未来,应持续关注电子信息技术在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动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

参考文献

[1] 王兴毅 . 电子信息技术在安全保障管理中的应用 [J]. 数字通信世界 ,2024,(01):119-121.

[2] 朱瑞贺 . 电子信息技术在安全保障中的应用研究 [J]. 石河子科技 ,2025,(0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