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办高校固定资产采购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

王东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211200,江苏南京

摘要:本论文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深入探讨民办高校固定资产采购成本控制策略。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固定资产采购成本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别从采购前期规划、采购执行、使用维护以及报废处置等阶段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为民办高校降低固定资产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民办高校;固定资产采购;成本控制;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入持续增加。固定资产作为民办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其采购成本在高校办学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然而,当前部分民办高校在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存在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管理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对民办高校固定资产采购成本进行系统性控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民办高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其在高等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民办高校固定资产采购成本控制现状与问题

(一)采购前期缺乏科学规划

许多民办高校在固定资产采购前期,没有充分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实际教学科研需求进行规划。部分高校仅根据各部门的申请进行采购,缺乏对固定资产购置必要性、合理性的综合评估,导致采购的固定资产与实际需求脱节,存在重复购置、功能闲置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例如,一些高校多个院系重复采购同类实验设备,而这些设备的实际使用频率却较低。

(二)采购执行过程监管不足

在固定资产采购执行阶段,部分民办高校存在采购流程不规范的情况。采购方式选择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部分高校过于依赖单一的采购渠道,缺乏对市场价格的充分调研和比较,导致采购价格偏高。同时,在采购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对合同条款的审核不够严格,存在潜在的风险和漏洞,可能引发后期的纠纷和成本增加。

(三)使用维护阶段管理不善

民办高校在固定资产使用维护阶段,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维修成本增加。此外,缺乏有效的资产共享机制,各部门之间的资产闲置与短缺现象并存,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间接增加了采购成本。例如,某些教学设备仅在特定时间段使用,其他时间则处于闲置状态,无法为其他部门所用。

(四)报废处置阶段不规范

在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环节,民办高校存在处置流程不规范、资产价值评估不准确等问题。部分高校没有建立科学的报废评估标准,导致一些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提前报废,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可能出现资产低价处置或流失的情况,无法实现资产的最大价值回收,增加了总体采购成本。

三、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的民办高校固定资产采购成本控制策略

(一)采购前期科学规划

1.制定固定资产采购规划

民办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学科建设规划和教学科研需求,制定中长期固定资产采购规划。成立专门的规划小组,由学校管理层、各院系负责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对学校未来几年的固定资产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和预测。规划小组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采购目标和重点,避免盲目采购和重复购置。

2.加强需求调研与论证

在采购前,各部门需深入开展需求调研,详细了解本部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对固定资产的具体需求。学校应建立严格的需求论证机制,对各部门提交的采购申请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设备的必要性、适用性、性价比等,确保采购的固定资产能够满足实际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采购执行严格管控

1.合理选择采购方式

民办高校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价值和采购需求,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对于价值较高、技术复杂的设备,可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获取最优价格和服务。对于小额、通用的固定资产,可采用询价采购或网上商城采购等方式,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同时,要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督,确保采购活动公开、公平、公正。

2.强化合同管理

在采购合同签订前,学校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合同条款进行严格审核,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价格、质量、交货期、售后服务等关键条款。合同执行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跟踪和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合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合同顺利履行,避免因合同纠纷导致成本增加。

(三)使用维护高效管理

1.完善使用维护制度

民办高校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使用维护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使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制定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同时,建立设备使用档案,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维修记录等信息,为设备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2.推进资产共享机制

学校应积极推进固定资产共享机制建设,建立统一的资产共享平台,整合校内各类资产资源。鼓励各部门之间相互借用、共享闲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对于共享使用的资产,学校可制定相应的补偿机制,调动各部门参与资产共享的积极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采购。

(四)报废处置规范操作

1.建立科学的报废评估标准

民办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报废评估标准,综合考虑资产的使用年限、技术状况、维修成本等因素,准确判断资产是否达到报废条件。对于仍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可通过技术改造、功能升级等方式继续使用,或进行校内调剂,发挥资产的最大效能。

2.规范资产处置流程

在固定资产报废处置过程中,学校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成立专门的资产处置小组,对报废资产进行评估、定价和处置。资产处置应采用公开拍卖、招标等方式,确保资产处置过程透明、公正,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回收。同时,加强对资产处置过程的监督,防止资产流失和违规操作。

四、结论

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视角对民办高校固定资产采购成本进行控制,是提高民办高校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办学成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在采购前期进行科学规划、采购执行过程严格管控、使用维护阶段高效管理以及报废处置环节规范操作,能够系统地优化民办高校固定资产采购成本管理,提升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颖华.高校固定资产招标和采购中存在的隐患及解决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No.628(15):47-48.

[2]王玉英,黄开胜,李美珍.高校设备类采购需求管理政策要求与落实[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11):272-274.

[3]章卫兵,郝平.基于高校设备购置论证的采购信息化体系架构探析——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招标,2022,No.1478(10):110-112.

作者简介:王东,男,汉族,1986年10月,本科学历,职称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