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教育视域下培智学校“团·节·礼” 活动的实践研究

作者

黄盈慧

阳江市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529500

融合教育作为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国家及地方政策均强调“以公平融合为导向”,要求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最大限度发展。然而,当前培智学生普遍面临活动范围受限、社会交往能力薄弱、专业教育资源不足等困境,学校德育活动亦存在形式单一、实践性不足等问题,这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通过实践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存在显著差距。

基于此,本研究以“团·节·礼”活动(社团、节庆、仪式教育活动)为载体,探索“悦融”“汇融”“美融”三维德育模式,切实解决培智学生融合发展难题,为区域融合教育提供实践范例。

一、洞察现状困境,精准剖析,锚定“融合”方向

经过深入的现状调研与困境分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培智学生融合发展的现状。本研究从社会、教师、特殊学生家长三个维度出发,采用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星调查 82 人、访谈 20 人、观察 18 名学生,收集数据,进而分析出培智学生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一)自强能力与专业教育不足。培智学生自理与表达能力薄弱,学校特殊教育师资短缺、个性化课程匮乏,进一步削弱其适应性,导致社会性发展缓慢。

(二)活动范围局限。以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为例,2022 年 68 名学生中,90% 活动范围限于“学校—家庭”,仅 10% 每月接触商场等校外场景; 85% 学生居家活动范围局限于室内及门前巷道,严重制约交往能力发展。

(三)学校德育活动薄弱。学生社交圈封闭(局限于本班课堂),德育活动以传统说教为主(主题班会占比超 60% ,体验式活动不足 20% ),且未融入融合教育理念,校内外资源链接不足,导致规则意识、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滞后。

二、设计多元活动,创新模式,促进“三融”发展

本研究以“团·节·礼”活动为载体,创新了培智学校德育活动模式,促进学生从“悦融”“汇融”“美融”三个维度融合发展。

(一)构建活动体系,形成特色模式

1. 悦融维度。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潜能,促进学生在快乐与自信中愉悦发展。按照“体适类、劳动类、艺术类、人文类”开设 14 个社团。活动模式为:现场报名—走班学习—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教师教学成果分享。

2. 汇融维度。在节庆活动中,通过开节、闭节仪式和主题学习,培养学生技能,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知识融汇中发展。一学年设立6大节庆—3 月份种植节、4 月份读书节、5 月份艺术节、10 月份风筝节、11 月份体育节、12 月份购物节。活动模式为“开节仪式—1 周主题学习—闭节仪式”。

3. 美融维度。在仪式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仪式感和阳光心理,促进学生在美的情感中发展。共有 6 项仪式——入学礼、开学礼、生日礼、男孩礼和女孩礼、散学礼、毕业礼。活动模式为“前置活动—仪式活动”,如“一年级入学礼”活动,按照“适应性上学—入学仪式”模式开展。

“三融”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阳光心理、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融合发展的目的。

(二)融合师资力量,提供活动保障

学校的“团·节·礼”活动丰富,单靠校内29 名教师,师资力量远远不够,故学校融合多方社会力量,组成了“本校 + 艺术培训机构 + 市体校”的专业教师团队,以及社会志愿队、大学生志愿者、社工等组成的辅助力量。教育力量多方融合,除了提供师资力量保障,还给学生搭建了融合交流的环境。

(三)拓展融合环境,促进融合发展

一学年,一个学生可以参加至少 2 社团,至少 80 次社团课程学习。因走班上课,可以多接触至少 20 个外班同学,4 个外班老师。每个学生还可参加 6大节庆活动,6个仪式活动,每次活动至少可以接触20个外校师生或者社会人士,一学年共接触近300 人次。再加上,学生通过活动激发潜能,培养技能,树立信心,增加了外出参观、演出、比赛、领奖等机会,接触面更广。所以,“团·节·礼”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融合环境——校内扩融、校外拓展,促进了学生的多元、融合发展。

三、科学评价活动,聚焦成效,优化“融合”路径

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评估“团·节·礼”活动成效以优化融合路径。定量评价统计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时长,测评活动相关技能,量化社交互动情况;学习成果展示评价则对学生在活动中的作品及汇报表现进行评估;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活动资料,定期评估其阶段发展。综合分析各项评价结果,针对性调整活动内容、模式与资源配置,促进学生融合发展。

四、取得成果

通过为期两年的“团·节·礼”活动的实践研究,学校在课程构建、学生能力提升、学校发展等多方面收获了可喜成果。

(一)构建课程与模式。形成融合教育视域下“三融”德育课程体系,细化“团·节·礼”活动内容与模式,为培智学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二)建立资源库与手册。建成涵盖 14 门社团、6 大节庆、6 大仪式活动的资源库(含方案、素材、案例),编制活动指导手册,保障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三)提升学生能力。 90% 学生情绪与行为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75% 学生社会交往主动性增强,校园适应与自理能力改善,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促进学校与区域发展。形成学校特色德育品牌,获《广东教育》杂志、“广东教育传媒”公众号、阳江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提升学校影响力;探索的模式为区域内其他学校提供借鉴,推动区域融合教育发展。

(五)产出科研成果。论文《“非遗 + 融合”视角下培智学校美术社团活动的创新实践》《普特融合购物节项目式学习设计》等论文获得区级以上奖励,丰富培智学生融合发展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60 号)[Z]. 2021.12-31

[2] 教育部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Z]. 2017.

[3] 邓猛 . 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实践 [J]. 中国特殊教育 , 2014(8): 3-8

[4] 邓猛,融合教育实践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4).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