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辅导员应对危机事件分析

作者

丁滢

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市·綦江区 401420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越发激烈。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率逐年上升,失恋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诱因之一。人们开始意识到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此案例通过介绍心理危机主体信息、在应对因失恋而产生的心理危机事件中如何做好识别干预以及辅导员采取的应对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应对失恋危机,在化解失恋危机中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危机事件  心理危机  失恋  学生情绪

一、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认知因素失调。失恋归因为内部因素。例如:是我不够好他(她)才会跟我分手的。这种消极的归因,常常会导致无望。如产生“失去了这份感情我就失去了一切”等以偏概全的观念,“一生我只能爱他一个人”、“他( 她) 必须爱我”等绝对化观念,失恋大学生容易把失恋事件进行消极、歪曲的认知,将结果进行扩大化“他(她) 都不爱我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等。这些消极的自我图式,体现了一种歪曲的自我信息加工方式,容易导致动力减退、情绪低落等抑郁状态。

易感性因素。失恋心理危机易感性是指个体对失恋事件是否构成心理危机的敏感程度。不同的个体对失恋的反应差异比较大,体验到的意义也不一样。有的

大学生在失恋中自我成长,有的大学生在失恋中迷失自我,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社会支持的缺失。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通常包括: 家人、同学、朋友、室友、老师和学校各级组织等。其中,原生家庭所产生的问题是造成大多失恋大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而失恋会进一步强化其缺失感,导致心理危机的爆发。

二、L学生失恋个案介绍

(一)事件概述

2024年5月辅导员根据心理普测结果对H同学进行谈话,能明显从外表看出该生精神状态不佳,且身体暴瘦。在沟通中了解到,H同学此前跟本班L同学谈恋爱,在恋爱过程中L同学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且在分手后L同学男生走不出情感纠纷,还采取一些极端行为试图挽回,H同学产生担心恐慌情绪导致身体暴瘦。

辅导员随即以L同学多次旷课为由找他来谈话,在近两小时的谈话中看出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L同学此次谈话的诉求就是希望能见女生一面,当面把话说清楚。辅导员与学生作出约定,会答应在有其他人陪同下让女生与其见面。另外,告知L同学此次见面后,不管结果如果,都要重新收拾心情,向前看。

2024年6月3日晚上11点辅导员接到H同学打来电话,表示一个自称是L同学的朋友加她QQ,并告知L同学有轻生的想法。辅导员随即联系年级长、班委等男同学分头在校内和校外寻找。

(二)事件处理办法

危机情况发生后,本着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上掌握情况,依规处理,加强教育、完善机制。空间上协同相关部门,与学生家长联动处理问题。具体如下:

1.得知学生在校外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途中通过汇集各方提供的一个信息,对情况进行一个初步的研判,并将掌握的情况上报给学院领导,听从领导的指示与安排;请求启动危机预案,帮助调配相关的人员。比如: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心理中心、医务室等相关部门。

2.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把该生目前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并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该生更多的一个家庭背景、家庭近况等,L同学父母进行报警处理。辅导员与警方一同开展寻人工作。后经警员同志的帮助,在学校附近的小河边发现已饮酒的L同学。

3.再找到学生后,看学生有无受伤,辅导员利用共情、焦点咨询等方法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倾听学生诉求,获得学生信任。学生表示自己想回家待一段时间,缓解一下心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让学生先回寝室好好休息,明天一早起来再说。

4.安排核心骨干学生时刻关注网络舆情,以便及时应对。与学生班委、寝室长联系,不能让该生一个人独处,做好陪同,有问题第一时间跟我汇报。同时,汇报请示领导。将整个事件的经过、处理措施以及眼下面临问题向学院领导汇报。听取指示之后,与家长取得联系。

5.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告知家长学生目前的情况确实不适合在学校学习。可以先请假回家进行休息,在请假期间家长多关心和理解学生,多关心饮食和睡眠,发展学生的兴趣分散注意力,并提醒家长后期可以带学生看看专业的咨询师。

事后,做好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的跟踪。针对该同学,辅导员定期在线上询问其近况,经常对他开展深入的谈心谈话,做好对他的心理咨询和帮扶。向家长询问学生在家情况,与家长形成家校联动,共同关心关怀学生。针对本班本年级其他同学,也会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正确的恋爱观》等、消除该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案例分析和结语

通过这次事件的处理,形成以下反思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类似工作的开展:

(一)有的突发事件并不是不可预测的,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思想和苗头,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制定一些预防策略。同时,建立一支可靠的信息员队伍,班级班委、入党积极分子和寝室长等,他们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服务中是得力的帮手,在日常工作中可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二)建立应急处理网络。一定要建立好学生、家长、辅导员、学生处、宿舍管理员、保卫处、医务室、就近医院等各部门的应急处理网络,以便于出现学生突发危机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取得联络与支持,及时采取有效行动。

以上两点可以概括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不够科学,高校在选用辅导员时,对其专业没有明确的限制,有些是教育学相关专业,有的是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辅导员的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水平良莠不齐。真正学过心理学的辅导员少之又少,就算部分非心理专业的辅导员虽学过部分心理相关知识,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但缺乏实际经验,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心理危机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错失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三)做好家校联系纽带。当今的大学生,大多从小在家里只接受智力教育,而他们的生活能力水平、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的培养基本被忽视,有些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因素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形成。面对特立独行的00后,甚至是05后的大学生们,从出生到大学大部分事情都是父母包干,导致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家长认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应由学校、老师负责,但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工作对象多,工作量大,很难一对一关注学生的适应性及认知转变情况,最终导致在心理危机爆发后,双方在责任上互相推诿。

所以学生在校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告知学生在校情况,保持家校联系通畅;给学校反馈家长诉求,跟家长沟通学校的处理意见,做好家校联动,全员合力,贯穿全程,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大学生自杀、失恋等校园危机的出现,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因此,应加强生命教育和恋爱观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爱情,恋爱可以丰富生命的意义,但恋爱不是生命价值的全部。辅导员在开展平时的工作时,应注重与学生每次的谈心谈话,主动了解学生、深入观察学生、及时引导学生,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研判,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才能真正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