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现代研究进展
李雪红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
一、引言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物组成,首载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原文载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作为中医 “温化水饮” 治法的代表方剂,其以 “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为核心病机靶向,通过健脾渗湿、温阳化气的协同作用,实现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的治疗目标。
随着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的交叉融合,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内涵也逐步被揭示。从 1997 年江秋世等[1] 对其临床应用的初步总结,到 2025 年陈嘉莹等 [2] 基于系统药理学优化模型的机制探索,近三十年的研究历程既体现了传统方剂的临床生命力,也展现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演进轨迹。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旨在全面呈现苓桂术甘汤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方向指引。
二、研究现状
(一)临床应用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已从传统 “痰饮” 病证延伸至多系统疾病,其疗效在心血管、神经、代谢等领域得到反复验证,形成了 “异病同治” 的临床特色。
1.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力衰竭的核心干预方剂
心力衰竭作为 “痰饮”“水肿” 的现代对应病证,是苓桂术甘汤研究最深入的领域。周鹏等 [3] 通过综述指出,该方剂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可改善心功能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BNP 水平,缓解喘促、水肿等症状,其疗效与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如抑制RAAS 系统过度激活。陈嘉莹等 [2] 进一步采用系统药理学优化模型,证实苓桂术甘汤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 “多成分 - 多靶点 - 多通路” 特征,尤其在心肌能量代谢改善、心肌细胞凋亡抑制方面作用显著。王荣等 [4] 则总结了其在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其他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发现其通过改善心肌微循环、调节离子通道等途径发挥辅助治疗作用。
2. 神经系统疾病:眩晕治疗的重要选择
史良 [5] 系统梳理了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的研究,指出其对耳源性眩晕、颈源性眩晕、脑血管性眩晕均有确切疗效,总有效率可达 80% 以上。中医理论认为,眩晕的发生与 “痰饮上蒙清窍” 密切相关,而该方剂通过健脾利湿以绝痰源,温阳化气以降浊阴,从而实现 “清阳升而眩晕止”。临床研究显示,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如倍他司汀,且能减少复发率,体现出 “治未病” 的优势。
3. 呼吸系统疾病:寒哮的辅助治疗手段
王观 [6]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苓桂术甘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寒哮(支气管哮喘寒饮伏肺证),可显著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频率,改善 FEV1、PEF 等肺功能指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气道高反应性、减少炎症介质(如 IL-4、IL-5)释放相关,这与中医 “温化寒饮、宣肺平喘”的治则相契合。
4. 代谢性疾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新探索
杨晨慧 [7] 针对痰湿内蕴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开展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苓桂术甘汤可降低患者 ALT、AST 水平,改善肝脏脂肪浸润程度,同时调节血脂(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血糖指标。这一发现拓展了方剂在 “痰湿” 相关代谢紊乱疾病中的应用,为 MAFLD 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5. 多系统应用的历史延续与创新
从江秋世等 [1] 总结的消化系统疾病应用,如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到桑方方等 [8] 补充的泌尿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炎水肿,再到巩倩惠等 [9] 提及的妇产科疾病,如妊娠水肿,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始终围绕 “水饮内停” 的核心病机,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性。林俊佐等[10] 通过历史沿革分析指出,这种应用的拓展并非脱离传统,而是对 “痰饮无处不在” 理论的现代诠释。
(二)作用机制研究的多元探索
随着现代实验技术的引入,苓桂术甘汤的作用机制研究已从宏观疗效描述深入至分子层面,形成了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多维度阐释体系。
1. 中医病机的现代验证
基于 “脾主运化” 理论,研究证实该方剂可通过增强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脾虚状态,为 “健脾以绝痰源” 提供了微观证据 [7]。针对 “阳虚水停”,王荣等 [4] 发现其可上调棕色脂肪组织 UCP1 表达,促进产热,增强能量代谢,印证了 “温阳化饮” 的科学内涵。
2. 现代药理通路的解析
心血管保护通路:陈嘉莹等 [2] 通过系统药理学筛选出茯苓酸、桂皮醛等核心成分,发现其可靶向作用于 VEGFA、AKT1、TP53 等关键靶点,调控 PI3K-AKT、MAPK 等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供应。周鹏等 [3] 补充指出,该方剂可降低血清TNF-α、IL-6 等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心肌炎症损伤。
代谢调节通路:杨晨慧[7] 发现苓桂术甘汤可激活 AMPK 信号通路,促进肝脏脂质分解,同时抑制 SREBP-1c 介导的脂质合成,从而改善 MAFLD 患者的肝脏脂肪蓄积。 神经调节通路:史良[5] 推测其治疗眩晕的机制可能与调节前庭系统递质平衡、改善内耳微循环相关,但具体分子靶点仍需进一步验证。
3. 网络药理学的多靶点预测
王观 [6]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苓桂术甘汤干预寒哮的靶点网络,发现其涉及 38 个核心靶点和 12 条关键通路,涵盖炎症反应、免疫调节、气道平滑肌收缩等多个环节,为 “多成分协同作用” 提供了可视化证据。这种方法突破了单一成分研究的局限性,更符合中药复方的整体作用特点。
三、主要研究观点
(一)临床疗效的共识性结论
1. 多系统疾病的 “异病同治” 效应
学界普遍认为,苓桂术甘汤的临床价值在于其对 “水饮内停” 病机的精准靶向,无论疾病涉及心血管、神经还是代谢系统,只要存在 “胸胁支满、目眩、水肿、苔白滑” 等痰饮证候,均能取得一定疗效 [6,10]。这种 “辨证施治” 而非 “辨病施治” 的特点,是其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心原因。
2. 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
多项研究证实,苓桂术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病时,如心力衰竭、哮喘,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减少利尿剂、激素等西药的用量及不良反应 [3,6]。这种 “互补协同” 模式被认为是中医药现代化应用的重要方向。
3. 远期疗效的优势性特征
与单纯对症治疗相比,苓桂术甘汤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方面表现更优。如史良 [5] 报道,其治疗梅尼埃病的 1 年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组,体现了 “标本兼治” 的优势。
(二)研究争议与待解问题
1. 剂量与配伍的个体化差异
现有研究中,苓桂术甘汤的药物剂量存在差异,配伍比例也有微调,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剂量标准。程倩等[11] 指出,这种差异可能与患者体质、疾病阶段相关,但缺乏规范化研究支持。
2. 作用机制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尽管网络药理学预测了大量靶点,但多数研究停留在 “预测 - 关联” 层面,缺乏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的验证[2]。同时,对于方剂中四味药物的协同作用机制,如桂枝 “温阳” 与茯苓 “利湿” 的相互影响,尚未形成清晰的科学解释。
3. 临床研究的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临床研究存在样本量小、缺乏随机对照设计、结局指标不规范等问题 [9]。虽然近年出现了高质量研究,但整体证据等级仍需提升。
四、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
(一)深化机制研究:从 “预测” 到 “验证”,从 “单一” 到 “系统”
1. 开展靶点验证与分子机制研究
针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核心靶点,采用基因敲除、细胞转染等技术进行验证,明确方剂成分与靶点的结合方式及效应 [2]。同时,深入探索 “四气五味”“君臣佐使” 等中医理论的分子基础,如桂枝 “温阳” 与 TRPV1 通道的关联。
2. 引入多组学整合分析
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构建苓桂术甘汤干预疾病的 “分子图谱”,解析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共性与特异性机制,为 “异病同治” 提供系统生物学证据。
(二)提升临床研究质量:规范化与精准化并行
1.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 RCT 研究
制定苓桂术甘汤临床研究的标准化方案,包括剂量、疗程、适应症,开展多中心协作研究,积累高级别循证证据。同时,建立中医证候评分量表,实现 “辨证施治” 的客观化评价。
2. 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
基于患者体质、疾病分期,开展剂量优化与配伍调整研究,形成 “量体裁衣” 的治疗模式 [11]。
(三)推动产业与技术创新:从传统汤剂到现代制剂
1. 剂型创新与质量控制
开发苓桂术甘汤的新型制剂,优化提取工艺,提高生物利用度。同时,建立基于指纹图谱、特征成分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疗效稳定性。
2. 拓展国际化应用路径
通过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欧美国家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推动其进入国际中医药市场。同时,加强与现代医学的对话,用国际通用语言阐释其作用机制,提升国际认可度。
(四)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中西医结合新体系
鼓励中医学、药理学、信息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团队合作,建立 “中医理论 - 临床疗效 - 机制验证 - 产业转化” 的全链条研究模式。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方剂配伍,结合wearable 设备监测患者实时生理指标,实现精准治疗与动态调整。
五、结论
苓桂术甘汤作为历经千年实践检验的经典方剂,其现代研究既传承了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的中医智慧,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拓展了临床应用与机制认知。从心血管疾病到代谢性疾病,从经验总结到系统药理学,其研究历程展现了中医药 “守正创新” 的发展路径。
当前,苓桂术甘汤的研究仍面临机制深度不足、临床证据薄弱、标准化缺失等挑战。未来需以多学科交叉为支撑,以高质量研究为核心,深化机制探索,规范临床应用,推动剂型创新,使这一经典方剂在新时代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其研究经验也可为其他经典方剂的现代化提供借鉴,助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秋世 , 赵桂芝 .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J]. 中医药信息 ,1997,(03):17-18.
[2] 陈嘉莹 , 李镱 , 刘培增 , 等 . 基于系统药理学优化模型对苓桂术甘汤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 [J]. 暨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5,46(03):308-321.
[3] 周鹏 , 黄金玲 . 苓桂术甘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时珍国医国药 ,2018,29(09):2231-2233.
[4] 王荣 , 黄金玲 .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24,55(09):3146-3156.
[5] 史良 . 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研究进展 [J]. 河南中医 ,2025,45(02):304-309.
[6] 王观 , 梁文华 . 苓桂术甘汤临床研究进展 [J]. 中国民间疗法 ,2024,32(22):111-114.
[7] 杨晨慧 . 苓桂术甘汤治疗痰湿内蕴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4.
[8] 桑方方 , 黄金玲 .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22(07):619-621.
[9] 巩倩惠 , 祁鹏 , 姜海蓉 , 等 .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34(06):750-751.
[10] 林俊佐 , 唐秀松 , 张路 , 等 . 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历史沿革与现代临床应用分析 [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27(03):135-141.
[11] 程倩 , 周庆伟 , 薛佳茜 , 等 . 苓桂术甘汤现代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OL].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