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黄永嵊
云南省广南县板蚌乡永怀小学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整体教学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将单元内的知识点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系统规划和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运算律”单元作为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关键内容,涵盖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等重要知识,这些运算律不仅是简便运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探索“运算律”单元的整体教学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运算律单元的知识体系
运算律单元的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剖析各运算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
从运算的本质来看,加法和乘法作为基本的运算形式,其运算律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揭示了加法运算中数的位置和组合方式对和的影响,即无论数的顺序如何变化,或者如何分组进行相加,最终的和是固定不变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样体现了乘法运算中因数的位置和组合方式与积的关系,因数的位置交换或分组方式的改变,不会影响积的大小。这种相似性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律提供了认知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加法运算律迁移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乘法分配律则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综合运用,它将乘法与加法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运算之间的转化思想。例如,在计算 (a+b)×c 时,通过乘法分配律可以将其转化为 a×c+b×c ,这种转化不仅简化了计算过程,更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运算律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面对复杂运算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转化和简化。
三、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运算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引入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情境:小明去超市买文具,先买了一支铅笔花了2 元,又买了一本笔记本花了 3 元;或者先买笔记本花 3 元,再买铅笔花 2 元。让学生思考两种购物方式下小明总共花费的金额是否相同。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加法交换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数学本质。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运算律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和总结运算律。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算式,如 (3+2)×4 、 (5+1)×6 等,让学生先计算出结果,然后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后,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发现的规律。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还能提高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三)对比教学法
运算律单元中包含多个相似的运算律,学生容易混淆。对比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分辨各运算律之间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可以同时呈现加法和乘法的结合律算式,如 (2+3)+4=2+(3+4) 和 (2×3)×4=2×(3×4) ,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明确结合律适用于加法和乘法运算,其核心是改变运算的分组方式,而不改变运算结果。
四、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一)操作活动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操作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运算律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活动,如用小棒、卡片等学具进行运算演示。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用小棒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通过交换小棒的位置,观察和是否发生变化。这样的操作活动能够使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
(二)游戏活动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之一,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运算律相关的游戏,如“运算律大比拼”“运算接龙”等。在“运算律大比拼”游戏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给出一些算式,要求小组内成员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快又准。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运算能力。
(三)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购物小能手”活动,让学生在模拟购物场景中运用运算律进行价格计算和优惠方案选择。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运算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五、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在运算律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例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以及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运算律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价,通常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在运算律单元的总结性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测试的方式,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测试题目应涵盖各种类型的运算律应用,包括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反思自己在单元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总结性评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三)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在运算律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例如,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贡献大小、沟通能力等;在学习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学习效果。
六、结论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运算律”单元的教学中,通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以及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律知识,提高运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小娜 . 单元整体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分析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5,(04):91-93.
[2] 袁秀华 . 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方法探析[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5,(07):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