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丝路驿站”对拓展我国“一带一路”物流领域的作用

作者

陈永刚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天津市 300451

“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目标,其中“设施联通”是基础,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转是实施这一切的核心。“一带一路”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地理跨度大和地形复杂,加上各国的物流设施水平参差不齐,通关标准差异显著,多式联运衔接不畅等问题的影响,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下,制约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这一背景下,“丝路驿站”随之出现,它传承古代丝绸之路“休憩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同时融入现代物流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特征,再通过布局“枢纽 + 网络 + 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成为解决“一带一路”物流痛点的载体。文章探讨丝绸之路“丝路驿站”的作用,分析新时期其如何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一带一路”物流领域发展现状

(一)物流初具规模、但协同性不足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物流网络建设取得理想效果:国际运输通道加速成型,中欧班列累计开行 8 万列,覆盖 110 个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量突破 8000 列,连接东南亚与欧亚大陆;除此之外,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跨境项目持续推进,弥补了中南半岛的物流短板。国内已经布局了 45 个国家物流枢纽,西安、成都、重庆等“一带一路”核心城市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内陆水港等功能性枢纽加速聚集,沿线国家如波兰马拉舍维奇、德国杜伊斯堡等节点的仓储能力以及分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部分企业还搭建跨境物流信息平台,在平台上实现订单、运输以及报关数据的共享,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

(二)多重瓶颈制约物流效能的提升

“一带一路”物流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不足,部分沿线国家的铁轨轨距不统一,如中亚国家与我国采用 1520mm 宽轨,欧洲为1435mm 标准轨,另外港口装卸设备陈旧、多式联运转运场匮乏,这也导致运输链“断点”。比如中亚地区铁路枢纽的换装频率为我国的三分之一,单次换装时间达 4~6h 。各国海关的通关流程差异比较大,如文件要求、检验检疫标准,贸易壁垒复杂,比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中东的海关清关繁琐,跨境物流单证的处理时间占比高达 30%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10% 的水平。铁路、公路以及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缺乏统一的调度平台。沿线国家的物流政策协调不足,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落地困难,企业跨区域运营面临着重复征税、资质认证难等问题[1]。

二、“丝路驿站”对拓展我国“一带一路”物流领域的作用

(一)优化基础设施网络、破解“硬联通”瓶颈

“丝路驿站”通过整合沿线分散的仓储以及运输资源,推动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布局,从而提升物流网络的连通性。在中亚地区,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建立起“霍尔果斯——东门”经济特区驿站,配套建设铁路换装场、公路物流园、保税仓库,这些设施提升了中哈边境的货物换装效率,在原本基础上提升40% ,年吞吐量突破 2000 万吨。东南亚,中老铁路沿线布局的“磨憨 - 磨丁”经济合作区驿站,通过建设铁路专用线的达,实现中国、老挝、泰国三国铁路与公路的无缝对接,跨境物流的时效性提升 50% 的目标。

(二)推动多式联运协同、提升物流效率

“丝路驿站”的“一单制”服务和数字化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多式联运当中的信息孤岛和标准不一的问题。如重庆陆海新通道枢纽,驿站充分整合了铁路(团结村站)、海运(钦州港)、公路(渝蓉高速)等多种运输方式,在驿站推出了“铁海联运一单制”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企业只需要一次托运、一份单据即可完成全过程运输。单证的处理时间也从 7 天缩短到 1 天。新时期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驿站实现实时共享港口堆放数据、铁路运力、公路拥堵等详细的数据,再通过AI 算法动态优化运输路线[2]。

(三)强化规则互认、突破“软联通”壁垒

“丝路驿站”通过“服务试点 + 规则输出”的模式来推动沿线国家物流标准的对接,更好服务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西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驿站充分联合欧盟、中亚国家物流协会,制定《中欧班列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应用指南》,该指南的提出推动沿线 11 个国家认可我国电子运单标准,覆盖了 90% 的中欧班列运输场景。马来西亚巴生港驿站和我国海关合作试点“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在该经营体系互认后我国企业在巴生港清关的时间从 3 天缩短到 6 小时,货物的查验率也从 15% 降低到 2% 。巴生港作为东南亚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我国参与“巴生港物流园驿站”建设,驿站配置 10 万吨级的专用码头,50 万平方米保税仓库,和巴生港形成“前港后园”的布局,缩短货物从卸船到进入仓库的时间。该物流园通过服务延伸带动出口增长,如通过“保税仓储 + 简单加工 + 本地配送”服务,吸引我国电子和家电企业在园区设置分拨中心,从而带动出口增长。在数字化赋能的背景下,各方共享船舶状态、货物状态、海关申报等信息,企业能够在线完成订舱、报关和支付等全流程内容,提升操作率 60% 。

(四)促进产业集聚、激活区域经济动能

“丝路驿站”不仅是物流节点,更是促进产业合作、激活产业动能的“重要催化剂”,在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物流 + 贸易 + 产业”的融合模式,推动沿线国家资源要素之间的高效配置 [3]。重庆的陆海新通道驿站与东盟农产品交易中心联动背景下,将东南亚的水果和橡胶等货物通过“冷链专列”快速运输到西南市场,从而带动我国西南地区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使年产值增长率超过 20% 。在波兰马拉舍维奇,中欧班列驿站吸引了 DHL、DBSchenker 等国际物流企业入驻,在这一体系的引领下形成“物流 + 仓储 + 供应链管理”的产业集群,通过集聚效应,创造了超过 5000 个的就业岗位,周边区域的GDP 增速与波兰相比高出3 个百分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丝路驿站”是“一带一路”物流领域创新的实践,在创新过程中通过整合基础设施、优化多式联运、推动规则协同、促进产业联动来打破传统跨境物流的难题,拓展我国“一带一路”物流网络。未来随着现代技术不断发展,“丝路驿站”的发展会与现代数字化、AI 等协同,将进一步释放“贸易畅通”的效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牛海桢 , 王弘卓 . 明朝陆上丝路贸易的发展与维持因素——兼论贸易路线的演变 [J]. 青海民族研究 ,2024,35(04):183-193.

[2] 邱海鹰 . 特色产业拓宽致富新“丝”路 [J]. 当代县域经济 ,2023,(02):80-81.

[3] 杨阳 . 丝路驿站佩特拉的旅游发展 [J]. 中国外资 ,2023,(0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