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泄彝族乡古茶树资源特色与保护利用

作者

杨纪东

大理州永平县水泄彝族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 云南大理672600

引言:古茶树是自然界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珍贵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物种基因资源,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水泄彝族乡作为云南古茶树资源的重要分 树资源在长期的自然演化和人文培育中形成了独特的特色。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原生态、高品质茶 加,古茶树资源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但同时也面临着保护压力加大、开发利用不规范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水泄彝族乡古茶树资源的特色,分析其保护与开发现状,探索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策略,对于实现古茶树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泄彝族乡古茶树资源特色(一)资源规模与分布特征

水泄彝族乡古茶树种植历史悠久,虽具体起始时间已不可考,但经中国茶科所、云南茶科所等多家机构多次考察,证实水泄彝族乡是云南大叶种茶树栽培及古树茶生产加工的适宜区域。截至 2020 年普查结果,水泄彝族乡共有古茶树 2999 株,树龄跨度大,从 100 年到 3000 年不等,展现了古茶树资源的悠久历史积淀。从空间分布来看,古茶树呈现集中分布与零星分布相结合的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狮子窝村和瓦厂村,其中狮子窝村有 1531 株(大河沟片区 427 株),瓦厂村有 1249 株,两者合计占水泄彝族乡古茶树总量的 92.7%;其余五个村(阿林村、咱咧村、阿波村、乐把村、水泄村)共零星分布 219 株,仅占 7.3%。这种集中分布的特征为古茶树的规模化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品种多样性特征

水泄彝族乡古茶树品种丰富多样,按茶种划分,涵盖大理茶、普洱茶、滕子茶和矮脚茶四大类。其中,大理茶数量最多,达 2338 株,占水泄彝族乡古茶树总量的 77.96%;普洱茶 276 株,占 9.2%;滕子茶 370 株,占 12.34%;矮脚茶数量最少,仅 5 株。从村庄分布来看,狮子窝村以大理茶为主导品种,除 9 株普洱茶和 6株滕子茶外,其余 1517 株均为大理茶,品种特色鲜明。

(三)树体结构特征

按树径大小划分,水泄彝族乡古茶树呈现梯度分布特征。树径 10-30 公分的古茶树有 1926 株,占总量的64.22%;30-50 公分的 796 株,占 26.54%;50 公分以上的 277 株,占 9.24%。其中,狮子窝村的树体结构尤为突出,树径 30-50 公分的古茶树达 610 株,50 公分以上的 194 株,分别占该村古茶树总量的 40% 和12.67%,大径级古茶树资源丰富,凸显了其历史悠久性和生态价值[1]。

二、水泄彝族乡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一)健全保护机制,强化科学管护

古茶树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应进一步完善 “两保护” 措施,夯实保护基础。一是深化挂牌保护工作,在已完成 520 株古茶树生态提护栏、挂牌的基础上,对水泄彝族乡 2999 株古茶树进行全面梳理,结合 GPS 地理位置认证定位,详细记录每株古茶树的树龄、品种、树径、生长状况等信息,建立动态更新的资源数据库,实现 “一树一档” 精准管理。对狮子窝村等核心区域的大径级古茶树(尤其是 50 公分以上的 277 株),设立专项监控保护设施,防止过度采摘和人为破坏。二是制定科学的管护标准与管理办法,规范采摘与养护行为。针对不同品种、树龄、树径的古茶树,研究制定差异化的采摘标准,明确采摘周期、采摘量和采摘方式,避免因过度采摘导致树体衰弱。加强土壤、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推广生态友好型管护技术,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保护古茶树生长的原生态环境。同时,强化保护责任落实,明确领导小组、工作专班、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管护职责,建立定期巡查机制,对破坏古茶树资源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2]。

(二)优化经营模式,提升产业效益

依托现有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一方面,加强与永平宝台山茶业有限公司等 3 家引进企业的合作,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合作社规范化运作,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通过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收购标准,合作社协调组织生产,农户负责日常管护和鲜叶采摘的分工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保障鲜叶质量稳定。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古茶鲜叶的附加值。当前水泄彝族乡古树茶鲜叶年产量约 40 吨,产值约 500 万元,需在品质提升的基础上拓展产品线。支持企业和合作社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开发古树茶高端产品,如古树红茶、古树普洱生茶、熟茶等,丰富产品结构。同时,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对鲜叶和成品茶进行严格检测,确保符合绿色、有机标准,通过品质提升带动价格提升,提高单位产量的经济效益,让农户在保护中获得更多实惠[3]。

(三)推进项目建设,促进三产融合

以狮子窝村古茶树保护与开发综合项目为核心,推动保护与开发深度融合,实现 “茶旅结合”。加快推进狮子窝村古茶树保护与开发综合项目落地,在完成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抓紧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河沟自然村 600 株古茶树的周围除杂、堆砌培土、围栏保护工程,改善古茶树生长环境。

同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利用上海市对口支援资金,高质量建设 1500 米观光步道、800 平方米管护用房及产品展厅、1500 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打造集古茶树观赏、生态体验、茶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旅游线路。以大河沟、决坝山、大旧寨、山头寨等四个核心区为重点,串联周边村庄资源,开发 “古茶树探秘”“采茶体验”“彝族茶文化体验” 等特色旅游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产值增长渠道 。

(四)挖掘文化价值,打造特色品牌

古茶树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经济产出,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将品质保证与文化挖掘 “双推进”,提升品牌竞争力。一方面,坚守 “原生态” 定位,严格把控鲜叶采摘、加工环节的质量,突出水泄古茶树 “品种纯、品质高” 的优势,通过有机认证、地理标志保护等方式,强化品质背书,树立 “原生态古树茶”的市场形象。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古茶树与彝族文化的关联,讲好品牌故事。结合水泄彝族乡的民族风情,收集整理古茶树种植历史、民间传说、传统制茶工艺等文化素材,将彝族元素融入包装设计、品牌宣传中,打造“有品质、有故事” 的古树茶品牌。同时,践行 “五化” 发展路径(高端化、信息化、特点化、市场化、品牌化),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拓宽销售市场,参加茶叶展会、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让水泄古茶树品牌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结束语

水泄彝族乡古茶树资源以其规模庞大、品种多样、树体优质、产权清晰的特色,成为当地宝贵的生态与经济财富。当前,通过成立领导小组、推行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推进项目建设等举措,保护与开发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未来,只要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品牌打造为目标,不断优化保护利用策略,就能实现古茶树资源的永续传承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水泄彝族乡的古茶树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化敏. 彝族毕摩绘画元素在品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广西大学, 2023.

[2]何苗. “荞坝贡茶”品牌形象设计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22.

[3]周菡利. 凉山彝族漆器典型元素在茶桌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20.

[4]王倩倩. 现代生活中的楚雄彝族烤罐茶习俗[J]. 农业考古, 2020, (02): 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