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物课堂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提升学生理解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蒋曼丽

盱眙县第一中学 211700

引言:初中生物课程涵盖微观结构、生理过程等抽象内容,传统教学依赖二维图示与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建立立体认知,比如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中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八年级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化均因肉眼不可见或过程缓慢成为教学痛点,虚拟仿真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动态模拟与交互操作,为突破这些瓶颈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以苏科版教材为例系统阐述虚拟仿真技术提升学生理解力的实施策略与案例实践。

一、虚拟仿真技术提升理解力的作用机制

(一)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微观现象可视化

生物学科中细胞分裂、遗传信息传递等微观过程难以通过实物观察呈现,虚拟仿真技术可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动态展示分子层面的变化,比如在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教学中通过虚拟仿真软件模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学生可放大观察染色体复制时DNA 双螺旋的解旋与重组,拖动时间轴暂停在分裂中期,清晰看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的形态,甚至通过“透明化”功能穿透细胞膜,观察纺锤丝如何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这种多维度、可交互的观察方式比传统静态图片或动画更直观,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二)模拟实验过程,降低操作风险与成本

生物实验常因设备昂贵、材料稀缺或存在安全隐患而难以开展,虚拟仿真技术可模拟高危或复杂实验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反复操作,比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中“模拟孟德尔遗传实验”,传统教学需准备大量卡片或棋子代表基因,操作繁琐且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干扰,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学生可自定义亲代基因型,系统自动生成子代性状分离比并以柱状图呈现显隐性性状的比例,学生还能通过调整基因连锁程度、突变频率等参数探究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这种“零成本”实验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即时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三)增强交互体验,促进深度学习

虚拟仿真技术支持学生与虚拟对象的实时互动激发探究兴趣,比如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虚拟实验室调整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 0.03%-0.1% )等参数观察叶片产氧速率的变化,当光照强度超过光饱和点时系统会弹出提示:“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并动态显示气孔开度与产氧量的负相关曲线,学生还可“提取”叶片中的叶绿体在虚拟显微镜下观察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的电子传递链,这种“实验 - 观察 -分析”的闭环学习模式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知识。

二、虚拟仿真技术提升理解力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对接教学难点,设计靶向性仿真任务

根据苏科版教材的知识框架筛选出抽象概念多、实验条件苛刻的章节,开发针对性虚拟仿真资源,比如八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稳定》中“碳氧平衡”的动态调节机制,教材仅通过文字描述和静态图表呈现,学生需通过公式推导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数量关系,但缺乏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直观认知,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可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构建三维动态模型,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进行数字化还原,通过设置可调节参数学生可实时观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氧气含量的变化曲线,系统自动生成“昼夜碳氧循环”动态图谱,标注光合作用峰值时段与呼吸作用峰值时段并叠加显示不同季节的碳氧波动规律,模型可模拟极端事件对碳氧平衡的冲击,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恢复力,这种靶向性仿真任务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数据,使学生通过参数调整与结果分析自主归纳出“生态系统通过生物与非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维持碳氧平衡”的核心结论。

(二)分层设计仿真任务,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

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基础操作、进阶探究与拓展创新三类任务,形成“梯度式”学习路径,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册《单细胞的生物体》为例,教材要求掌握草履虫的结构与功能,但不同层次学生对“应激性”“适应性”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教师可设计分层仿真任务:基础层任务聚焦形态观察,学生通过虚拟显微镜调整放大倍数,360 度旋转观察草履虫的纤毛运动、食物泡形成与伸缩泡排遗过程,系统自动标注细胞核、表膜等结构名称并播放语音解说;提高层任务侧重环境响应,学生模拟高盐、低温等环境胁迫观察草履虫运动速度与方向的变化,系统记录运动轨迹并生成“环境因子- 行为反应”散点图;拓展层任务强调科学探究,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草履虫趋利避害”机制,如在虚拟载玻片两侧分别滴加醋酸与牛肉汁,记录 10 分钟内草履虫在两侧的分布比例,系统提供统计学工具辅助分析实验结果,虚拟仿真平台可实时采集学生的操作数据,教师通过后台分析识别学习困难点针对性提供微课资源或一对一指导。

(三)融合虚实实验,构建“做中学”实践体系

将虚拟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有机结合形成“虚拟预演 - 实操验证 - 反思拓展”的学习闭环,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的进化》为例,教材中的“自然选择”理论需通过长期观察验证,但真实环境中物种进化周期长达数十年难以在课堂中实现,教师可采用“虚实结合”模式:虚拟预演阶段学生通过仿真平台模拟加拉帕戈斯群岛地雀的进化过程调整岛屿面积、气候类型、种子硬度等参数,观察 100 代地雀喙长、体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压力下的性状保留率,系统生成“环境压力 - 性状分布”热力图;实操验证阶段学生在实验室用镊子和针夹取不同大小的豆子,记录 1 分钟内获取的食物量,真实实验结果与虚拟仿真数据吻合度达 90% ;反思拓展阶段学生结合虚拟实验中的“基因突变率”参数讨论人工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这种模式通过真实实验强化动手操作与数据记录能力,最终通过反思拓展实现知识迁移。

结论:

虚拟仿真技术为初中生物教学提供了突破传统局限的创新工具,通过精准对接教学难点、分层设计任务与虚实融合实践可显著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苏科版教材中的实践案例表明虚拟仿真技术能将抽象知识具象化,还能通过交互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未来随着5G 与 AI 技术的融合,虚拟仿真教学将向“智能导学”“个性化推荐”方向深化,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嵩 .VR 技术支持下的初中生物学教学 App 应用研究——以”人体的结构层次”为例 [J]. 中学科技 , 2024(19).

[2] 司佩佩 , 杨丽萍 , 金太成 .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以”观察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教学为例 [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4, 44(6):126-129.

[3] 余蕊萍 吴建平 . 初中生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分析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25(3):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