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业4.0 背景下的自动化监控系统架构及其性能分析

作者

张颖 潘久昌 马丹阳

1 淮北理工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2 温州理工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引言​

工业 4.0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智能制造为主导,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 — 信息物理系统(Cyber - 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之中,自动化监控系统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能够实时采集、处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数据,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稳定和安全运行。随着工业 4.0 的推进,对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架构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系统架构及性能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业 4.0 概述

. 工业 4.0 的概念与内涵

工业 4.0 最早由德国政府在《德国 00 高技术战略》中提出,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先机。它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即智能化时代。工业 4.0 的内涵包括从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传统行业界限消失,产业链分工被重组,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发生改变。

. 工业 4.0 的关键技术与特点

工业 4.0 涵盖了物联网(IoT)、服务互联网(IoS)、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以及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相互融合,使得工业生产具备以下特点:一是互联性,实现设备、系统、人之间的全面互联;二是智能化,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实现自主决策和优化;三是柔性化,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四是绿色化,注重资源效率和环境保护。

二、自动化监控系统架构

.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自动化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感知层负责采集生产现场的各种数据,如设备运行状态、工艺参数等;传输层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安全、可靠地传输到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监控界面和决策支持功能。

. 感知层设计

感知层由各类传感器、智能仪表和执行器组成。传感器负责采集温度、压力、流量、位置等物理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智能仪表不仅能够采集数据,还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和通信能力。执行器则根据控制指令对生产设备进行操作,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例如,在化工生产中,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反应釜内的温度,压力传感器监测压力,当温度或压力超出设定范围时,执行器自动调节冷却系统或阀门开度,以维持生产过程的稳定。

.3 传输层设计

传输层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在工业现场,有线通信如以太网、Profibus 等具有可靠性高、传输速率快的特点,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传输。对于一些难以布线的区域或移动设备,则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如Wi - Fi、蓝牙、4G/5G 等。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传输层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同时,通过网络冗余技术,如双链路备份,提高网络的可靠性,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

.4 数据处理层设计

数据处理层主要包括数据存储、数据计算和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存储模块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如 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能够存储海量的生产数据。数据计算模块利用云计算平台,如阿里云、腾讯云等,对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和批处理计算。数据分析模块采用大数据分析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预测设备故障、优化生产工艺等。例如,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建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提前发现设备潜在的故障隐患,为设备维护提供依据。

.5 应用层设计​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包括实时监控、报警管理、报表生成、远程控制等。实时监控功能通过可视化界面,将生产现场的设备运行状态、工艺参数等信息直观地展示给用户。报警管理功能当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向用户发送报警信息,并提供报警处理建议。报表生成功能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生成各种生产报表,如日报表、月报表、年报表等。远程控制功能允许用户通过网络对生产设备进行远程操作,实现远程调试和维护。

三、自动化监控系统性能分析

3. 数据处理性能

数据处理性能是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之一。通过测试系统在不同数据量和负载情况下的数据处理能力,评估其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在数据量较大时,系统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例如,在对海量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时,利用 MapReduce 算法将数据处理任务分配到多个计算节点上并行执行,大大缩短了数据处理时间。同时,通过数据校验和纠错机制,确保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3. 实时性

实时性是自动化监控系统的重要性能要求,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测试系统对生产现场数据变化的响应时间,评估其实时性。在工业 4.0 环境下,系统需要在毫秒级甚至微秒级的时间内对数据变化做出响应。为了提高实时性,系统采用实时操作系统、高速数据采集卡和优化的通信协议等技术。例如,在电力系统监控中,要求系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电网故障做出响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

3.3 可靠性​

可靠性是自动化监控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保障。通过分析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评估其可靠性。为了提高可靠性,系统在硬件设计上采用冗余技术,如电源冗余、服务器冗余等;在软件设计上采用容错技术,如错误检测和恢复机制。同时,通过定期的系统维护和升级,及时修复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和故障,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例如,在航空航天制造中,自动化监控系统的高可靠性至关重要,任何故障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3.4 安全性

安全性是自动化监控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评估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数据加密技术和用户权限管理等方面,分析其安全性。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系统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防止外部网络攻击。在数据加密方面,对传输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在用户权限管理方面,采用严格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和操作系统。例如,在金融行业的自动化监控系统中,安全性要求极高,必须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保护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安全。

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工业 4.0 背景下的自动化监控系统架构及其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合理的分层分布式架构设计,使得自动化监控系统在数据处理、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具备良好的性能,能够满足工业 4.0 对智能制造的需求。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自动化监控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自主化、安全化的方向发展,为工业 4.0 的深入推进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唐形智 . 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技术应用 [J]. 建筑工程与设计 ,04,3(7):40-4.

[] 邓兴全 . 基于电气自动化的供配电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J]. 中国公共安全 ,04(4):76-78.

[3] 欧祖国 , 郭俊帅 . 监控设备中使用面向对象的软件架构 [J]. 电工技术 ,03(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