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逻辑理路、现实梗阻与融合路径

作者

黄娟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0

引言

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持续攀升与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双重驱动下,《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二者协同不仅是破解传统思政教育“悬浮化”困境的关键切口,亦是应对双创教育“价值空心化”风险的必然选择。深入探讨两者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更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战略要求。

一、价值意蕴:协同育人的逻辑必然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创业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对人才素质提出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兼备的新要求。相关研究表明,双创项目失败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价值取向偏差导致的,这凸显了思政教育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价值锚定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为创新创业教育锚定价值坐标,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创新”“为何创业”的核心命题。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指出,高阶创新能力的发展需以价值观塑造为前提,而思政教育正是通过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的目标达成,为双创实践注入价值理性。同时,双创教育通过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象化、场景化、动态化的价值传导载体,有效破解了传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认知悬浮”与“知行脱节”困境。杜威“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理论揭示,价值观的内化需通过实践参与实现意义建构,而双创教育创设的真实创业情境,恰为思政教育的价值渗透提供了天然实验场。教育部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参与双创项目的学生在“理论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的转化率上显著高于普通课堂学习者,印证了双创教育的载体效能。

二、现实图景:协同育人的实践梗阻与归因分析

尽管协同育人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但当前高校在实践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梗阻既体现于理念认知层面,也存在于制度设计和实施路径中,严重制约了协同育人效能的发挥。

(一)理念认知偏差:价值共识不足

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协同育人的本质存在误解,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割裂的领域。相当比例的思政教师认为双创教育属于“技能培训”,而多数双创导师将思政教育等同于“政治说教”,导致课程设计中仅存在“物理叠加”而非“化学反应”。这种认知偏差源于传统教育观念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二元对立思维,忽视了二者在人才培养中的互补性。认知层面的割裂,直接导致了后续实践中的系统性障碍。

(二)课程体系碎片化:融合设计缺位

多数高校尚未构建系统化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融合课程多停留在“思政案例 + 创业理论”的拼贴模式。以某些高校《创业管理》课程为例,仅简单添加少量的商业伦理内容,并未形成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价值观渗透机制。这种碎片化现象源于学科壁垒未打破,缺乏跨学科课程开发标准与激励机制。课程体系的割裂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协同育人的实施难度。

(三)师资结构失衡:复合型教师匮乏

交叉型教师占比相对较低,呈现出“双创教师思政素养薄弱,思政教师商业认知滞后”的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仍以单一学科成果为导向,缺乏对跨学科教学能力的考核标准。据相关调研显示,仅有小部分双创导师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培训。师资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了协同育人课程的实施质量。

(四)资源整合低效:协同机制不健全

校内外资源整合不足,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闭环。有部分高校通过“校政企三方联动”建立了实践基地并孵化科技企业,但多数高校仍存在“实践基地空置率高”“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这源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缺乏校企合作的长效利益分配机制。资源配置的低效,使协同育人缺乏必要的实践支撑。

(五)评价机制滞后:激励导向偏移

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试卷考核方式,难以评估学生的价值认知迁移能力。反观某些高校首创的“分层多元全过程”评价机制,通过“课程-大赛-孵化”进阶链条实现能力增值评价,其留本地创业就业率有显著提升的成效印证了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当前评价机制滞后主要归因于上级部门未将“协同育人效能”纳入高校质量评估体系。评价体系的滞后,削弱了协同育人的持续动力。

三、路径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的生态重构

针对上述实践梗阻,高校应从教育生态重构视角出发,通过系统性创新打破路径依赖,构建"价值引领-资源整合-能力培育-成效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高校需将协同育人纳入战略发展规划,制定《思政与双创教育融合实施方案》,明确“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实践转化”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协同育人委员会,统筹教务、学工、创业学院等部门的资源,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例如,可借鉴复旦大学“书院制 + 双创学院”管理模式,实现课程设计、实践管理、资源调配的有机衔接,确保协同育人有序推进。

(二)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课程体系的重构是协同育人的核心环节。打破"思政课讲理论、双创课练技能"的割裂状态,构建"价值浸润-知识耦合-能力锻造-反思升华"的螺旋式课程生态。价值浸润层聚焦意识形态引导,如西安交通大学将"西迁精神"融入创业课程,学生的家国情怀有明显提升;知识耦合层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思政与双创元素,形成知识建构的复调叙事;能力锻造层:设计社会问题导向实践项目,如浙江大学"红创计划"要求所有项目包含公益模块;反思跃迁层引入批判教育学理论,建立伦理审查与价值评估的双向反馈机制。这种层级递进的课程生态既保持各层级的生态位独特性,又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形成协同进化。

(三)培育跨界师资,激活育人动能

课程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师资队伍的支撑。破解"思政教师商业认知滞后,双创导师价值自觉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高校应构建分层次、多维度的师资培育体系,通过结构性赋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在基础赋能层面,开展"双师互训"工作坊,促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创新创业导师的认知融合。在高阶发展层面,鼓励跨学科团队组建与教改创新。在生态共建层面,需突破校园边界构建"政校企"育人共同体。这种"基础培训—专业发展—生态协同"的递进式培育路径,为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向"价值引领型导师"转型提供了系统性支持。

(四)优化评价机制,驱动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协同育人机制的长效运行,高校需构建基于发展性评价理论的"五维一体"评估体系,实现协同育人成效的多维观测与动态调控。在学生评价维度,建立"过程—结果—发展"三阶观测机制。在教师评价维度,依据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将课程融合度、跨学科成果等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同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通过正向激励引导师生共同体的价值共创。

参考文献:

[1]孔如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存在问题及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3):122-124.

[2]魏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讨[J].理论观察,2023,(04):85-88.

[3]梁齐伟.思想政治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关系论析[J].高教论坛,2018,(10):5-7+14 .

作者简介:黄娟(1990-),女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 年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