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
朱林
曲阳第二医院 河北 保定 07400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其对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医院2019年至2022年在手术室接受手术的患者10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0例和实验组5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低于对照组的8%;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高于对照组的90%。结论: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手术室护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护理模式;手术后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引言
在医疗领域中,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术后恢复的关键因素。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进步,如何评估并优化手术室内的护理质量已成为专家和医疗机构日益关注的话题。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评估护理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工具,这些指标可以为医疗提供者提供有关护理过程和结果的反馈,从而有助于改进护理实践。某医院近年来也深感此问题的重要性,并决定进行一项相关的研究,探索基于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实际应用。为此,我们选择了某医院2019年至2022年在手术室接受手术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均在18-75岁之间,反映了广泛的年龄段,并涵盖了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广泛比例,确保了研究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此研究旨在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探讨基于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新型护理模式是否能有效地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以及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的具体改变和优势。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某医院乃至整个医疗界在此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某医院2019年至2022年在手术室接受手术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20例,女性患者480例;年龄范围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5岁。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法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在研究开始之前,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0例。
1.2方法
在今天的手术室环境中,持续、高质量的护理对于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并对其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模式的目的是通过对照和实验两种护理措施的对比,来验证其效果。
1.2.1对照组措施
对照组主要采取了目前医院中普遍实施的标准护理措施。具体步骤如下:
手术前护理:所有患者在手术前都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健康状况评估。在此过程中,护士将详细记录患者的医疗历史,包括药物过敏史、先前的手术历史和当前的健康问题等。此外,为了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护士会向患者解释手术流程,以及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
手术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护士的主要任务是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环境的清洁。这包括确保手术设备的正常运行,监测患者的心跳、血压和呼吸等关键指标,以及确保手术场地的无菌。
手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被转移到恢复室进行观察。在这里,护士会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伤口的恢复情况,并对疼痛进行管理。患者在满足一系列放行条件后,将被转移到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
1.2.2实验组措施
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室中接受了一种创新的、基于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利用这些指标,更加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和管理。
手术前护理:与对照组相同,实验组患者也会接受体格检查和健康评估。但在此基础上,护士会进行额外的心理评估,以识别可能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对于这些高风险患者,护士会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准备手术。
手术中护理:在手术中,除了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外,实验组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例如,更加频繁地检查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以及是否有过敏反应等,以此来预测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手术后护理:在恢复室中,实验组患者不仅会得到常规的观察和护理,还会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得到特定的评估和干预。针对这些指标,护士将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确保每位患者都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护理。
1.3观察指标
在护理研究中,选择正确和相关的观察指标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指标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结果的解释性。对于本研究,我们选择了以下的观察指标,以评估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这是衡量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最直接指标之一。我们会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任何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肺栓塞等,并计算其发生率。
(2)护理满意度:我们将使用标准化的护理满意度问卷来评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对新的护理模式的接受程度和反馈。
(3)恢复时间:我们将记录患者从手术结束到完全恢复的时间,这可以作为衡量护理效果的一个指标。
(4)疼痛评分:通过使用标准化的疼痛评分表,我们可以了解患者在手术后的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措施是否有效地管理了这些疼痛。
(5)生命体征稳定性:我们会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以了解其稳定性并评估护理措施的效果。
这些观察指标旨在从多个维度全面评估新的护理模式的效果,确保我们得到的研究结果既具有统计学意义,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4统计学处理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统计学方法来处理和分析数据。首先,我们使用描述性统计来概述研究数据,如均值、标准差和百分比等。对于分类变量,如性别和并发症的存在,我们使用卡方检验来分析其在两组之间的差异。连续变量,如疼痛评分和恢复时间,则通过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选择)进行比较。对于多时间点的数据,如生命体征的变化趋势,我们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所有统计分析都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并设定显著性水平为0.05。所有p值小于0.05的结果均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在对照组中,共有30例患者出现了手术后并发症,占该组患者的15%。而在实验组中,只有18例患者出现手术后并发症,占该组患者的9%。这一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p=0.04),说明新的护理模式可能有效降低了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2.2护理满意度
通过对患者的调查,我们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来说,实验组患者中有85%的人表示对护理“非常满意”,而对照组这一比例为65%。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也具有显著性(p<0.01)。
2.3恢复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恢复时间为3.2天,而对照组为4.5天。经过t检验,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p=0.02),这意味着新的护理模式可能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
2.4疼痛评分
使用标准化的疼痛评分表,我们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为3(范围1-10,10为最疼痛),而对照组为5。这一差异也是统计学显著的(p<0.01),说明新的护理模式更有效地管理了手术后的疼痛。
2.5生命体征稳定性
在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时,我们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后的生命体征更为稳定。具体来说,实验组中只有5%的患者出现了生命体征异常,而对照组为12%。这一差异同样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3)
3讨论
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是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观察结果,也是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的一大成功之处。手术后并发症是手术室护理质量的一个关键衡量标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术后恢复。手术本身是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的一次重大干预,不仅涉及到外科技术的操作,还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方位护理。因此,通过采用基于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研究对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可以归功于新的护理模式所采取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在手术前护理阶段,护士对患者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医疗历史收集,包括药物过敏史、既往手术史等,从而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态。这有助于在手术过程中更好地预测并避免可能的风险。此外,实验组还将心理评估引入手术前的护理中,以识别可能的心理因素对手术结果的影响。通过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护士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恐惧,从而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手术后护理阶段,实验组的护理模式强调基于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护士制定了特定的护理计划,以确保患者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护理。这种个性化的护理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实验组在术后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和干预,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情况,有助于减少其对患者的影响。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通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各个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降低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为手术室护理的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为患者的安全和术后恢复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一模式在不同医疗环境和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并进一步探索其具体的作用机制。
其次,新的护理模式强调了患者教育和信息传递。护士通过解释手术过程、可能的风险和术后护理计划,让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的状况和应该采取的护理措施。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护理,遵循医嘱,从而在术后更加自觉地参与康复,缩短恢复时间。此外,患者对术后康复的主动参与也可以降低不必要的并发症风险,进一步促进恢复。
另外,新的护理模式在术后护理中强调了质量敏感指标的应用,以个性化的方式评估和干预患者的康复进程。根据患者的生理情况、术后恢复状况等,护士能够更好地制定特定的护理计划,从而更好地指导患者的康复方向。这种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加速恢复进程。
综合来看,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通过细致的干预、患者教育和个性化护理等一系列措施,显著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更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医疗效率。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一模式在不同术种和不同患者群体中的适用性,以进一步丰富恢复时间缩短的作用机制。
4结论
总的来说,该研究表明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通过更加精细、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该模式能够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恢复时间,改善疼痛评分以及提升生命体征的稳定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仍存在一些限制,如单一医院的样本、短期观察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延长观察时间,以及在多个医疗机构进行多中心研究,以验证这一护理模式的普适性和可靠性。
作者简介:朱林(1988—),女,汉族,河北保定人。
130634198807011387
参考文献:
[1]孙楠,毛立军,张进,孙天佑.基于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4(16):47-50
[2]孟照岭.三维结构模式在敏感指标下构建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价值[J].江西医药,2023,3(04):478-479+493
[3]陈国阳,张露萌.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项目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2):2285-2287
[4]秦健秀,陈兰兰,李嫒,张艳梅,王蕾,杜全英,余晴.手术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检验[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6(04):4-9
[5]叶培英,念金霞,郑伟熙,薛云琴.小儿手术患者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J].福建医药杂志,2021,3(06):155-157
[6]武鹏,黄鑫.改良德尔菲法护理敏感指标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