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 - 课程 - 营养”三维联动的幼儿园近视防控模式构建与实践初探
徐雅敏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幼儿园 215614
幼儿视觉系统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3-6 岁不仅是视觉功能完善的关键期,更是近视预防的“可控期”。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基于此,我园提出“环境- 课程- 营养”三维联动防控理念:以“环境”为基础,打造无视觉风险的物理空间;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幼儿自主护眼意识与习惯;以“营养”为支撑,夯实视力发育的生理基础。
(一)制度与协同:筑牢三维联动防控的支撑体系
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幼儿近视防控工作小组”,成员涵盖园领导、班主任、保健医生、后勤人员,形成“园长统筹规划、教师执行落实、保健医生专业指导、后勤保障支持”的闭环责任链。其中,园长负责传达政策精神、审批防控方案;班主任聚焦班级内课程实施与幼儿用眼习惯监督;保健医生承担视力监测、营养指导与健康科普;后勤人员专职负责环境优化(如灯光改造、桌椅调整),确保三维联动的每一环都有专人负责。依据国家及地方近视防控文件要求,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园制定《“环境 - 课程 - 营养”三维联动近视防控工作方案》,明确三维目标与实施路径。
(二)三维联动实践:打造幼儿园近视防控核心路径
1. 环境优化:构建无视觉风险的物理空间(1)改善采光与照明,消除视觉疲劳隐患
针对部分教室照明不达标的问题,更换符合国家标准的护眼 LED灯,在阅读区、美工区增设防眩光护眼台灯;多次邀请市妇保所专业人员使用检测仪器调试,确保教室照明度分布均匀、无明暗死角。同时,合理利用自然光,要求晴天集体教学优先拉开窗帘,让幼儿充分接触自然光照。
(2)科学配置设施,适配幼儿生理特点
根据幼儿身高差异,配备不同高度的桌椅,确保幼儿就座时能保持“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的正确姿势;每周调整一次幼儿座位(横向、纵向轮换),避免长期固定座位导致的斜视、远视风险。
(3)创设护眼场景,强化环境育人功能
在教室墙面张贴“正确用眼姿势示意图”;设置“远眺角”,摆放绿植与远眺标识,引导幼儿每 30 分钟远眺 1-2 分钟;图书角选用正版的幼儿读物,避免印刷模糊、色彩刺眼的书籍;班级环境色彩以柔和的米白、浅蓝为主,减少高饱和度色彩对幼儿视觉的刺激,让环境成为“无声的护眼老师”。
2. 课程融合:培养幼儿自主护眼意识与习惯(1)分龄健康课程,系统传递三维护眼知识
针对小、中、大班幼儿认知差异,设计差异化护眼课程,实现“环境认知- 习惯培养- 营养关联”的递进式教育:小班《红眼睛咪咪》:通过绘本故事、情景表演,让幼儿认识眼睛功能,知道“脏手揉眼睛会受伤”“强光下不能看东西”,建立基础环境防护意识;中班《不玩尖锐的东西》: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幼儿规避“剪刀戳眼”“玩具反光刺眼”等环境风险,同时通过“护眼小卫士”角色扮演,练习正确的看书、画画姿势;大班《食物护眼的秘密》:通过实物观察(对比胡萝卜、西兰花)、趣味实验(“油脂让胡萝卜更有营养”),让幼儿理解“吃对食物能保护眼睛”,建立营养与视力的关联认知。
(2)主题活动与自然课程,强化护眼实践
节点主题活动:围绕“全国爱眼日”(6 月 6 日)、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开展三维联动主题活动:“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以“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为主题,组织“护眼绘画比赛”(画“我喜欢的护眼环境”)、“护眼儿歌传唱”“营养小主播”(介绍护眼食物)等活动,让幼儿在互动中深化三维防控认知。
自然实践课程:充分利用户外场景,开展“自然寻光”“植物观察”等课程:幼儿在观察花草生长、追逐蝴蝶时,眼睛需不断调节焦距、远眺近看,缓解视疲劳;同时,户外阳光能促进多巴胺释放(抑制近视发展),实现“课程实践 + 自然护眼”的双重效果。
3. 营养保障:夯实视力发育的生理基础(1)制定护眼营养食谱,实现精准供给
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幼儿版)》与视力发育需求,制定“少糖少盐、护眼优先”的每周食谱。每日搭配富含叶黄素(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维生素 A(猪肝、蛋黄)、胶原蛋白(鱼类)的食材,如周一“胡萝卜炒肉”、周三“西兰花炒虾仁”。食谱标注与科普,在食谱旁添加“护眼小知识”(如“胡萝卜过油炒,叶黄素更易吸收”“少吃甜食能保护眼睛”),同步向家长与幼儿传递营养理念。根据季节调整,如春季增加富含维生素 C 的蔬果(如草莓、橙子),预防眼部干涩,冬季增加温热的汤羹(如猪肝菠菜汤),补充视力所需营养素。
(2)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强化营养落地
通过趣味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摄入护眼食物。“菜谱播报员”活动,每天由1-2 名幼儿播报当日食谱,介绍“今天的胡萝卜能让眼睛更亮”,增强幼儿对护眼食物的兴趣;情景化教育,通过故事《小眼睛爱吃的食物》、游戏“食物分类”(将“护眼食物”与“非护眼食物”分类),让幼儿理解“吃对食物对眼睛好”;行为引导,鼓励幼儿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少吃零食与油炸食品(如薯片、炸鸡),通过“光盘小明星”评比,强化健康饮食行为。
(三)运动赋能:强化三维联动的防控效果
1. 保障户外“目”浴阳光,发挥自然防控作用
严格落实每日2 小时以上白天户外活动时间,组织幼儿开展散步、远眺、户外游戏等活动。教师也会定期引导幼儿“看远”(如观察远处的树、天空的云),让眼部调节肌肉得到放松。
2. 开展足球特色活动,锻炼眼部肌肉
结合幼儿兴趣,开展以“眼部肌肉锻炼”为核心的足球特色活动。幼儿在追逐足球、射门时需“眼明脚快”,眼部肌肉持续活动;观众“眼随球转”,锻炼眼部追踪与调节能力;运球等活动,均需幼儿集中注意力、调整眼睛焦距,能有效增强眼部肌肉灵活性,改善视力状况。
(四)家园协同:搭建三维联动的家庭延伸桥梁
1. 多渠道科普,同步三维防控认知
家园协同是三维联动模式的重要延伸。环境层面,通过班级微信群推送《家庭护眼环境打造指南》,指导家长调整家庭照明,控制屏幕亮度与距离;课程层面,发放《家庭护眼小游戏手册》,提供“眼睛找朋友”(远眺训练)、“护眼儿歌传唱”等简易活动,让家庭成为课程实践的延伸场景;营养层面,:每周分享“家庭护眼食谱”,标注叶黄素(如西兰花、胡萝卜)、胶原蛋白(如猪蹄、鱼类)食材的烹饪方法(如胡萝卜过油炒更易吸收),同步幼儿园营养理念;同时,发放《爱眼护眼倡议书》,形成家园认知共识。
2. 特殊时期指导,强化协同实效
特殊时期指导:生病居家、寒暑假期间,发放《居家三维护眼指南》:环境上建议家长每日检查家庭照明;课程上推荐亲子户外观察、手工制作等无屏幕活动;营养上提醒控制甜食摄入、保证蔬果比例。教师通过班级群定期回访,收集幼儿居家护眼动态,形成“幼儿园指导-家庭落实-反馈调整”的协同闭环。
基于“环境 - 课程 - 营养”三维联动的幼儿园近视防控模式,通过制度保障明确责任、家园协同延伸场景、三维实践核心发力、运动赋能强化效果,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防控体系,有效培养了幼儿的护眼习惯,保障了视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