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球筑桥: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园足球活动的价值重塑与实践探索
徐裕珏
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幼儿园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规范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做好科学衔接”。这意味着,幼小衔接工作的重心应从单一的知识储备,转向对儿童学习品质、社会交往、自我管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
足球运动作为一项集趣味性、竞技性、集体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独具价值。它不仅是发展幼儿动作协调性、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更是一个富含教育意义的社会性情境。在足球活动中,幼儿自然而然地需要理解规则、沟通协作、面对输赢、承担责任,这些品质正是幼小衔接中“社会准备”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科学地设计与实践幼儿园足球活动,使其超越单纯的体育游戏层面,成为承载幼小衔接目标的重要媒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理念引领:足球活动中的幼小衔接核心价值。
本研究的设计与实践建立在以下三个核心理念之上:
主体性发展理念: 承认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所有活动设计均源于幼儿的兴趣与问题(如“开幕式我们做什么?”),强调幼儿在活动策划、道具制作、队形创编等环节的自主决策与主动探索,培养其成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与小学阶段所要求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脉相承。
仪式场域建构理念: 借鉴人类学与社会学中的仪式理论,将大型足球活动(如开幕式、联赛)视为一个“仪式场域”。通过面部彩绘、统一服装、火炬传递、庄严的升旗仪式等环节,赋予活动以神圣感和意义感。幼儿在这一场域中完成从“日常自我”到“仪式角色”(如运动员、啦啦队员)的转变,深刻体验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提前适应小学阶段更为正式的集体活动与仪式。
社会性协同理念: 足球的本质是集体运动。活动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协同制作应援牌,还是啦啦操的队形变换,都旨在创造“不得不合作”的情境。幼儿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学习协商、分工、妥协与互相支持,其社会交往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自然发展,为其进入小学后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融入班集体打下坚实基础。
(二)系统构建:四位一体的幼儿园足球活动体系。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足球活动体系,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并层层递进地渗透衔接目标。
1. 足球节:仪式体验与身份认同的奠基。
足球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和仪式核心,其筹备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式微课程。
案例:开幕式的筹备与预演。 教师抓住幼儿对开幕式的期待,生成了“面部彩绘设计”、“服装与头饰选择”、“应援道具协同制作”、“火炬亲子共创”、“啦啦操创编”及“仪式预演”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再是被动等待的参与者,而是开幕式的“共创者”。他们在设计彩绘、投票选择火炬、排练队形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艺术表达、空间感知和动手能力,更关键的是经历了对“我们是谁”的集体身份建构。这种深刻的仪式体验和集体认同感,是幼儿适应小学大型集体活动(如运动会、升旗仪式)的心理基础。
2. 足球嘉年华:趣味游戏与团队合作的初探。
针对中小班幼儿及足球初体验者,足球嘉年华强调游戏的趣味性和低门槛性。
实践设计: 设置“穿越火线”(绕障碍)、“攻破怪兽堡垒”(射门)、“蜈蚣运球”(团队合作)、“运球过河”(双人横向传球走)、海浪来了(团队竞赛)等情境化游戏关卡。活动弱化竞争性,强调完成挑战的团队合作与快乐体验。小班幼儿可与父母参与“亲子足球游戏”,在安全依恋关系中大胆尝试;中班幼儿在团队合作中体验足球精神,感受参与集体足球游戏的乐趣;大班幼儿则可组成“啦啦队”,学跳啦啦操,为同伴加油助威,体验用语言和动作鼓励他人。嘉年华模式培养了幼儿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初步的团队意识,衔接着小学体育课中“乐于参与体育活动”和“友好与他人游戏”的目标。
3. 足球联赛:规则意识与心理韧性的锤炼。
对于大班幼儿,具有适度竞争性的足球联赛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热情。
实践设计: 联赛制定简单明确的规则,如不推人、不用手、界外球等,并由教练执裁,“小裁判”在旁协助。比赛强调“规则下的公平竞争”和“赛后握手致谢”的礼仪。教师会引导幼儿讨论“输了怎么办?”、“如何庆祝得分?”,帮助幼儿学习管理获胜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韧性。联赛活动直接对标小学阶段日益增长的规则理解需求和竞争合作情境,是幼儿社会性准备的集中演练。
4. 传统节日融合活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的拓展。
将足球与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实现寓教于乐,创新发展。
实践案例:以学校端午系列活动中的游戏“足球保龄球”为例, 把贴有“粽子”、“龙舟”图案的矿泉水瓶摆放成保龄球阵型,用足球充当“滚球”,用脚踢球,根据被踢翻的矿泉水瓶数量获取奖品。幼儿在游戏中了解端午习俗,同时锻炼了脚部控制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类似活动还有“中秋月相射门”(不同区域代表不同月相)等。这类活动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更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与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STEAM)的理念不谋而合。
(三)家园共育:强化衔接的合力效应。
幼小衔接需要家园协同,共同助力。上述足球活动体系为家园共育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实践路径: 邀请家长参与“道具制作周末工作坊”、“开幕式特邀观众”、“亲子足球游戏队员”等活动。在“足球火炬”的亲子共创中,家长与孩子共同设计、制作,增进了亲子情感,也让家长直观地理解并认同幼儿园“通过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这种深度参与构建了家园教育共同体,确保了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获得的经验的一致性,为步入小学后家校沟通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进阶之路:深化衔接的未来构想
实践证明,以幼儿为主体、以仪式场域为载体、以社会性发展为核心的足球活动体系,能有效促进幼儿在身体素质、学习品质、社会交往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其顺利过渡小学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实践可进一步深化:
纵向衔接: 与周边小学建立联系,组织幼儿观摩小学运动会、与小学足球队进行友谊赛,提前熟悉小学环境与活动模式,消除陌生感。
评价优化: 建立幼儿个体成长档案,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幼儿访谈等方式,更细腻地追踪和评估每位幼儿在活动中的社会性、情感与认知发展。
数字赋能: 利用希沃白板等交互工具进行投票、设计,使用平板记录活动过程,丰富活动形式,同时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
足球,一个小小的足球,在科学的设计与用心的实践下,可以成为叩开幼小衔接之门的金钥匙。它滚动的轨迹,链接着幼儿的当下与未来。当幼儿在绿茵场上奔跑、合作、思考、庆祝时,他们不仅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更是在为成为一名积极、自信、社会性良好的小学生,做最全面、最生动的准备。让我们继续俯身倾听儿童的声音,相信他们的力量,陪伴他们在充满仪式感、游戏化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自信从容地“足”梦未来,奔向人生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