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倦怠心理的成因剖析及生涯规划干预模式创新研究
陈茜
东莞市技师学院523000
伴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攀升,技工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职业倦怠心理,不仅会妨碍学生专业技能深化和职业潜能发挥,还会造成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结构性矛盾。目前,职业教育领域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系统性研究还存在着理论和实践断层现象,现有干预模式对于动态顺应产业变革和准确契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索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的内在机制并创新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生涯规划干预路径已成为解决技工院校人才培养难题和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倦怠心理的成因剖析
(一)职业价值认知错位与目标迷失
技工院校教育系统中技与高技阶段的学生在职业价值认识上还不成熟。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职业教育宣传不到位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很容易走入对职业价值的认识误区。初涉职业教育体系的中技阶段的学生对于专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明确的认识;高技阶段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对职业前景和社会地位的感知出现偏差。这样的认知错位使学习目标变得模糊起来,很难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继而滋生职业倦怠心理[1]。
(二)教学实践模式固化与兴趣耗散
目前技工院校在教学实践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创新不足等问题。中技阶段的教学过多地集中在基础理论上,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较低,存在着理论和实操相脱节的问题;高技阶段虽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是项目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很难与行业前沿技术相匹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伴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发展,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渐消,学习激情渐退,给职业倦怠埋下潜在危险。
(三)成长发展路径局限与心理压抑
技工院校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中技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力弱,职业晋升空间受到限制;高技学生虽然技能水平较高,但是学历短板使得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认可受到制约。职业发展路径相对较窄,再加上社会对于技工人才刻板印象等原因,使得学生在心理上长期受到抑制,成就感不足,从而加重职业倦怠心理。
二、技工院校学生职业倦怠心理生涯规划干预模式创新路径
(一)开发分层递进式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技工教育体系下,中技和高技学生由于学习目标、职业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层级学生对生涯规划课程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因此,分层递进式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研制,需要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出发,建构差异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2]。
针对中技学生,课程聚焦职业认知与基础技能培养,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其中,并以行业案例分析和职业角色模拟的形式帮助他们认识职业世界和建立正确的职业观;设计沟通技巧,团队协作和其他通用技能课程的基础职业技能训练模块来为之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对于高技学生,课程着重职业能力提升与职业规划深化,并运用职业能力测评工具以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设置职业规划工作坊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前沿技术和职业发展方向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完成由技能学习者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同时,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并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及时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优化,以保证课程体系的时效性和适应性。
(二)构建多维联动型职业体验活动矩阵
职业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的联系,减少职业倦怠感。建构多维联动型职业体验活动矩阵需要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资源,搭建全方位,立体化职业体验平台。
以中技生为对象,举办企业走访活动,经常安排他们深入对口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他们的生产流程,工作环境及文化;进行职业角色扮演活动、建立模拟职场场景、使学生在不同的职业角色中感受工作流程和职业责任;配合企业开展短期岗位见习并安排学员到企业基础岗位实习 1-2 周,以获得初步的工作经验。以高技生为对象,推动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实施,和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安排他们参加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和投产;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开设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竞赛项目,调动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热情;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与社会创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合作,对学生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和创业指导,使其在现实职业环境下增强职业能力和认同感。
(三)建立动态跟踪式个体心理辅导机制
个体心理辅导对于及时发现并化解学生职业倦怠这一心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立动态跟踪式个体心理辅导机制时,需要结合,高技学生各阶段心理特点进行全过程、个性化心理辅导。
具体而言,学校方面应当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团队为学生提供职业心理测评、心理档案等服务,充分了解新生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及心理状态 [3]。针对中技生,对他们入学之初进行适应性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及职业教育模式;学习期间,定期开展心理访谈,重点观察其他学习压力与职业困惑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高技生,则是在择业关键期进行择业心理辅导并利用决策平衡单和 SWOT 分析帮助他们合理择业;实习就业阶段进行就业心理调适辅导以减轻求职压力及职场适应问题。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线上线下心理辅导平台,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预约和辅导,使心理辅导便捷化、常态化;定期跟踪评价学生心理状态,并依据评价结果对辅导方案进行调整,以保证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技工院校大学生职业倦怠心理消解和生涯发展优化关系到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和职业教育生态健康发展。剖析原因,创新生涯规划干预模式既是促进个体职业成长和职业胜任力提升的关键措施,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准确对接产业需求的必然要求、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重大实践路径和理论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娜 , 韩进生 , 李燕 , 等 .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J]. 山西青年 ,2025,(08):102-104.
[2] 张枭 , 时梦雅 .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研究[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24(02):38-42.
[3] 贾蓉. 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疏导方法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19,(06):239-240.
作者简介:姓名:陈茜,(198708),女,汉族,广东省东莞市,学历本科,职称:心理辅导教育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技工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