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整合联动

作者

卢永铀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

引言

探索校家社协同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意义重大。它打破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界限,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支持环境。能精准对接学生心理需求,及时干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还能提升教育效能,推动教育生态良性发展。成都市双流区实验小学始终秉持 “一个都不能少” 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整合各方资源,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校家社协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沟通平台

当前,校家社协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协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较为突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虽都有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愿,但缺乏统一且有效的沟通平台。学校难以及时将学生在校心理状况反馈给家庭和社会,家庭与社会中的有益资源和信息也无法顺畅传递给学校。这导致三方信息不对称,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高效开展。

(二)资源整合不足,教育力量分散

在校家社协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资源整合不足、教育力量分散的状况亟待改善。学校拥有专业的心理教师与相关课程,家庭具备亲情关怀和个性化了解的优势,社会则有丰富的实践场所与多元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然而,目前三方大多各自为战,学校难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家庭和社会也无法有效借助学校的专业力量。资源无法优化配置,使得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影响教育成效。

(三)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心育效果受限

在校家社协同推进智慧心育教育机制时,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严重影响心育效果。学校部分心理教师虽具备专业知识,但面对复杂多样的学生心理问题,实践能力仍有待提升;家庭中,多数家长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难以给予孩子科学有效的心理引导;社会层面,相关机构和人员专业水平差异较大,优质心育服务供给不足。各方专业能力短板,致使心育工作难以精准发力、取得实效。

二、校家社协同智慧心育教育机制优化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沟通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

为优化校家社协同智慧心育教育机制,构建多元化沟通平台十分必要。我校在这方面积极探索,成效显著。学校定期开展线下座谈会、主题活动等,促进深度交流。例如,在推进校家社协同心育工作中,学校每月组织一次线下心育交流座谈会,邀请有需求的家长和社会心育专家共同参与。在 2025 年 3 月 21 日,学校邀请了小圆桌成长咨询联合创始人曾苏尧老师和川大心理陈智教授团队为学校的全体家长开展了一堂家庭教育心理讲座活动。陈智教授在广都校区为 5—6 年级家长开展了主题《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 青春期心理特点与家庭教育》的讲座。陈教授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出发,剖析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沟通方法,助力家长与青春期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在讲座后的交流座谈会上,家长们积极分享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学校老师反馈学生在校表现,社会专家结合专业知识给出针对性建议,三方交流热烈,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诸多思路。

(二)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在校家社协同智慧心育教育机制里,加强资源整合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学校拥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与系统的心理课程,家庭具备深厚的情感支持与个性化关注优势,社会则有丰富的实践资源与专业的心育机构。三方应打破界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比如,学校与四川大学心理学陈智教授团队、紫东阁社区、永福社区、小圆桌心理辅导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学校利用社区的活动场地,定期组织亲子心理拓展活动,和社区共同邀请专业心育机构的讲师为家长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与团体辅导。社区则发挥其贴近居民的优势,收集家庭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与问题,反馈给学校和心育机构。心育机构根据这些反馈,为学校定制个性化的心理课程,为家庭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学校将学生的心理测评数据与心育课程成果分享给社区和心育机构,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调整服务内容。通过这样的资源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心育共同体,各方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支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展现了教育合力的强大作用 。

(三)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心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心育师资队伍建设,可构建“理论 - 实践 -反馈”一体化培养模式。例如,我校主动联系区图书馆、东升街道,开展“家校社协同心育师资能力提升计划”。首先,组织教师参与线上心理学理论课程,系统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庭治疗技术等知识;其次,安排教师进入社区心育服务站实践,与心理咨询师共同接待家长咨询,参与亲子沟通工作坊的设计与实施。在实践环节中,教师需完成《家庭心育观察记录表》,分析亲子互动模式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罗教师在社区服务时发现,部分家长因缺乏共情技巧导致孩子情绪压抑。随后,罗老师结合图书馆提供的《最爱不过我懂你》《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等书籍资源,设计“情绪表达与共情训练”主题课程,并在学校心育课上试点。同时,社区心育中心定期组织教师案例研讨,邀请专家点评指导,帮助教师优化干预策略。通过这一模式,教师不仅掌握了专业工具(如家庭系统图、情绪卡片),还能将社会资源(如社区活动场地、图书馆书籍)转化为心育素材。

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心育提升计划,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学校邀请四川大学的心理专家为教师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专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讲解心理干预技巧和亲子沟通方法,教师们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进行专题分享,共同探讨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这些培训和实践活动,教师们的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学生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结论

校家社协同智慧心育教育机制意义重大,但存在协同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足、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优化策略包括构建多元化沟通平台,促进三方信息共享;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如学校、社区与心育机构合作;构建“理论 - 实践 - 反馈”一体化模式提升专业能力,像教师参与线上理论学习、社区实践,结合图书馆资源设计课程并接受案例研讨指导,以实现各方主动整合联动,为学生营造良好心理支持环境。我校在实践中通过一系列举措,为校家社协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需持续探索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蓉 . 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格化管理策略探索[J].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 2024, 22 (03): 40-44+49.

[2] 余瑞玲 , 孟凡锐 , 莫华敏 . 家校协同聚合力 立德润心育新人——南阳理工学院余瑞玲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 [J]. 河南教育( 高等教育 ), 2023, (S1): 101-102+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