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技术融合视角下小学美育课程的创新实践路径

作者

俞美凤

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363000

一、引言

2022 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艺术体验与创作形式”;2024 年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进一步强调“以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美育中的活态传承”。政策导向下,传统文化类小学美育课程成为落实美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但实践中仍存在显著瓶颈:其一,传统文化的抽象意境难以具象化,如本研究的“剪唐诗”教学中,学生难以将《江雪》“孤舟蓑笠翁” 的诗句转化为可视化创作;其二,实践参与存在分层壁垒,低学段学生因操作难度高回避复杂创作,高学段学生因缺乏探究空间降低兴趣;其三,评价多聚焦作品成果,忽视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过程。

技术融合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可能。AR、VR、数字创作工具等技术可重构教学情境、优化实践过程、丰富评价维度,但当前多数实践仍停留在“技术工具化”层面,未能与传统文化美育的核心目标深度契合。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传统文化类小学美育课程,探索技术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其理论价值在于补充“技术—文化—美育”三维融合的理论框架,实践价值在于为一线教师提供聚焦具体教学场景的技术应用方案,推动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从“知识传递”转向“沉浸式体验与创造性实践”。

二、技术融合小学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技术助力文化认知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并转化为审美表达,而技术可搭建“抽象文化—具象认知”的桥梁。例如,在“二十四节气”教学中,VR 技术可模拟“春分竖蛋”“冬至日影变化”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知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联,突破时空限制建构科学认知;例如在我现任的“剪唐诗”社团教学中,AR 技术可将《咏鹅》“白毛浮绿水”的诗句转化为动态水墨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为剪纸创作奠定认知基础。这种情境化建构,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避免传统文化教学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二)情境学习理论:技术还原文化实践场景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真实或模拟的实践场景是学习的关键”。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的魅力在于其与生活、民俗的紧密关联,但现代学生与传统民俗场景存在时空隔阂。技术可通过“场景复现”缩短这种距离:例如,教学“清明”节气时,多媒体技术可播放传统“植物染蛋”“踏青插柳”的民俗视频,搭配音频解说民俗背后的“感恩”“生机”文化内涵;教学传统剪纸时,数字工具可展示剪纸在“春节贴窗花”“节日装饰”中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理解“剪纸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文化载体”。这种场景化体验,能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认同”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认知。

(三)美育核心素养导向:技术服务文化与审美双目标

小学美育核心素养包含“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四个维度,技术融合需既要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文化理解),也要提升其审美创作能力(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例如,在“剪唐诗”教学中,数字剪纸步骤软件可分解“白鹅”“月亮”等意象的剪刻技巧(服务艺术表现),同时 AR 场景可补充诗句的历史背景(服务文化理解);在“二十四节气”绘画教学中,色彩调配软件可辅助学生表现“芒种麦田”“冬至雪景”的色彩美感(服务审美感知),而线上资料库可提供不同地区节气绘画的风格差异(服务文化理解)。技术若脱离核心素养导向,易沦为“炫技工具”,背离美育本质。

三、技术融合视角下小学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的创新实践路径

本研究聚焦“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这一核心场景,围绕“技术如何破解文化呈现、实践参与、评价优化的难点”展开,提炼出“情境化实践路径”,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一)技术赋能文化情境建构:从“抽象讲解”到“沉浸式感知”

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的首要难点是“文化意境难以触及”,技术可通过“多感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知。实践中可采用两种技术应用方式:

1.AR 还原文化意境:针对诗歌类美育主题(如“剪唐诗”),利用 AR 技术将文字转化为动态场景。例如教学《江雪》时,学生通过平板扫描课本诗句,屏幕中会呈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雪景动画,“孤舟蓑笠翁”的人物还会随手指滑动做出“垂钓”动作。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场景中的色彩(冷色调营造孤寂感)、构图(留白体现空旷),再思考“如何用剪纸的‘镂空’‘线条表现这种意境”。这种情境化感知,能让学生在创作前明确“为何剪”,避免剪纸沦为单纯的“技法练习”。

2.VR 模拟民俗实践:针对节气类美育主题(如“校本二十四节气课程”),利用 VR 技术还原传统民俗场景。例如教学“春分”时,学生佩戴 VR 设备可“置身”农田,体验“春分播种”的流程——选择种子、翻土、播种,同时听到农民讲解“春分播种与秋收的关联”;还可“参与”春分竖蛋游戏,通过手柄操作尝试将鸡蛋立在桌面,理解“春分日地球公转导致重力平衡”的科学原理。这种沉浸式实践,能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感知节气的“自然规律 + 民俗文化”双重内涵,为后续绘画、手工创作提供灵感。

(二)技术支撑分层实践:从“统一要求”到“个性化表达”

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面临“学段差异导致参与度不均”的问题,技术可通过“分层工具”适配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实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创造”:

1. 低学段:AR 辅助认知型实践:低学段学生以“感知与简单表达”为主,可借助 AR 认知工具降低创作难度。例如“二十四节气”绘画教学中,教师提前制作AR 绘画模板——学生用平板扫描画纸,屏幕中会出现“春分柳树”“清明梨花”的简笔轮廓,学生只需在轮廓内填充色彩,同时 AR 会播放“柳树发芽”“梨花盛开”的节气特点解说;“剪唐诗”教学中,提供 AR 剪纸辅助工具,学生扫描彩纸后,屏幕会显示“白鹅”“月亮”的虚线轮廓,学生沿虚线剪刻即可完成作品,重点体验“剪纸与诗句的关联”,而非纠结“如何画轮廓”。

2. 中学段:数字工具辅助创作型实践:中学段学生以“技能练习与创意表达”为主,可借助数字创作工具拓展创作维度。例如“剪唐诗”教学中,学生用平板上的“数字剪纸软件”先设计构图——拖拽“远山”“小船”等素材拼贴出《江雪》场景,调整比例后生成“剪纸底稿”,再根据底稿进行手工剪刻;“二十四节气”手工教学中,用“3D 建模简易软件”设计“节气手偶”——绘制 “立春娃娃”的服装、动作,生成 3D 模型后,再用彩纸、黏土制作实物手偶。数字工具的“可修改性”,能让学生大胆尝试创意,避免因 “怕出错”放弃创作。

3.高学段:技术探究文化型实践:高学段学生以“文化探究与深度创作”为主,可借助技术工具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例如“二十四节气” 教学中,学生用温度传感器记录“夏至”“冬至”的日气温变化,用 Excel 制作温度变化图表,分析 “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联”,再结合数据创作“节气科学漫画”;“剪唐诗”教学中,学生通过线上资料库搜集不同朝代的“唐诗插画”,对比“唐代《静夜思》插画与现代插画的风格差异”,再创作“融合传统线条与现代色彩的剪纸作品”。这种实践让学生从“文化接受者”转变为“文化探究者”,提升美育的深度。

(三)技术优化情境评价:从“成果评判”到“过程感知”

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的评价易陷入“只看作品美不美”的误区,技术可通过“情境化评价工具”,兼顾“作品成果”与“文化理解”“实践过程”:

1. 数字档案袋记录过程:建立学生“传统文化美育数字档案袋”,收录学生的创作过程与文化表达——例如“剪唐诗”教学中,学生上传“AR 场景观察笔记”、“剪纸过程视频”、“作品解说音频”;“二十四节气” 教学中,上传“VR民俗体验心得”、“创作草图”。教师通过档案袋可全面了解学生“从感知到创作”的完整过程,避免仅凭最终作品评判学习效果。

2. 线上情境化互评:搭建班级线上评价平台,设计“情境化评价维度”。例如评价“剪唐诗”作品时,设置“文化契合度”、“创意表达”、“技法熟练度”三个维度,学生上传作品后,可观看他人的“作品解说音频”,再结合自己的感知打分并留言 ——“我觉得你的‘孤舟’剪得很小,很符合《江雪》的孤寂感”“如果给‘蓑笠翁’加上帽子,会更贴近诗句”。这种互评不仅关注“作品本身”,更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理解”,让评价成为深化文化认知的再学习过程。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从教学实践来看,技术融合对传统文化类小学美育课程的提质效果显著:其一,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明显提升,实践显示,86% 的学生能在创作解说中关联传统文化内涵,较传统教学提升 40%;其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低学段学生因 AR 辅助工具,创作完成率从 60% 提升至 95%,高学段学生因技术探究环节,主动延长创作时间的比例达 70%; ;其三,美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更自然,技术支撑下,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能有机融入语文、科学、劳动,形成“以美育为纽带的跨学科学习”。

(二)实践反思

尽管成效显著,实践中仍存在需优化的问题:其一,技术适配性不足,部分传统文化主题(如“传统扎染”)难以用现有 AR/VR 技术还原,需开发更贴合手工操作的技术工具;其二,师资技术应用能力不均,部分教师仅会基础的技术操作,难以设计“技术—文化—美育”深度融合的教学环节;其三,设备资源有限,VR 设备不足导致部分班级需分组体验,影响沉浸式效果的覆盖范围。

针对这些问题,后续可从三方面改进:一是联合技术企业开发“传统文化美育专属工具”,如“扎染 AR 模拟软件”,还原染料调配、浸染过程;二是开展“技术 + 美育”专项培训,通过“案例教学”、“实操演练”提升教师能力;三是探索低成本技术替代方案,如用“手机 AR 小程序”替代专业VR 设备,用“班级共用平板”实现数字工具共享,降低设备门槛。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技术融合并非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以“传统文化类美育课程的核心目标”为导向,通过“情境建构—分层实践—情境评价”的路径,破解教学难点。技术的价值在于: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情境”,让美育实践从“统一” 走向“个性”,让美育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未来,技术融合可向更深层次推进:其一,探索 AI 辅助创意生成,如 AI根据学生输入的唐诗片段,生成多种剪纸构图方案,学生在此基础上优化,提升创作效率;其二,拓展技术融合的传统文化主题,如将“传统皮影”“民间泥塑”纳入技术融合范围,丰富美育内容;其三,推动资源共享,将成熟的“技术 +传统文化美育” 方案上传至区域教育资源平台,为农村小学提供可复用的资源,促进美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 [Z].2024.

[3] 周晶. 美育视野下的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行动研究 [J]. 2025 年第一届文化信息与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2025.

[4] 刘丹凝 . 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实施美育提升学生想象力的策略研究 [J]. 小学教学研究,2024.

[5] 杨仙芳 . 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8):44- 47.

[6] 赵伶俐 . 经刚 . 美育评价智能化平台与实验教室建构——基于美育教学与美感体验过程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23(06):92- 107.

(备注:本论文系 2024 年福建省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融合技术美育实践路径与策略研究》【KT 24077】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