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重症患者两次末梢采血的血糖监测护理实践研究
李明翠 叶春香 周元梦 张琴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81 贵州省人民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2
末梢血糖监测是急重症患儿临床管理的核心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病情评估和治疗决策[1]。目前临床广泛应用床边快速血糖监测技术,但关于末梢采血时选择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进行检测存在争议[2-4]。传统观念认为第一滴血可能受酒精残留和组织液稀释影响,应弃用第一滴血采用第二滴血检测,但这种做法增加了患者痛苦和操作时间 [5-7]。研究表明,重复穿刺显著增加儿童疼痛强度和应激反应,多次穿刺常引起儿童哭闹不安和生理应激 [8-11]。Jeong 等学者通过 meta 分析多项研究证实第一滴血与第二滴血在血糖检测准确性方面无显著差异 [12]。国外研究也证实减少不必要穿刺次数可有效降低患儿疼痛评分和恐惧程度[13-14]。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急重症患儿第一滴血与第二滴血血糖监测结果,为优化血糖监测流程提供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4 年 5 月 -2024 年 12 月某三甲医院 PICU 收治的急重症患儿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年龄 0.1~16 岁;(2)具有血糖监测临床适应证;
(3)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凝血功能障碍;(2)指尖皮肤破损或感染;
(3)家属拒绝参与。
最终纳入 98 例完成第一滴血检测的患儿,其中 93 例完成第二滴血检测。入组患儿中男童 58 例、女童 42 例,年龄 0.1-16 岁,平均年龄 (6.2±4.8) 岁。所有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测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的血糖,研究组测第一滴血的血糖,比较对照组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的血糖值是否有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儿的血糖、镇静状态、哭吵、再穿刺率。
1.2 检查方法
严格按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4 版 )》执行操作,采用便携式血糖监测仪进行检测[1]。操作流程:充分清洁患儿指尖皮肤,使用75% 乙醇消毒,自然待干后进行穿刺,自然流出的血液为第一滴血,立即进行血糖监测;随后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擦拭残余血迹,从指根向指尖方向施加适度压力,促使新鲜血液流出为第二滴血,继续进行血糖监测。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糖检测值
记录每例患儿的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血糖数值,单位为mmol/L。
1.3.2 临床状态影响因素
观察并记录患儿镇静镇痛药物使用状态、重复穿刺率、患儿哭闹反应程度等临床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一滴血与第二滴血血糖检测结果比较
第一滴血血糖均值为 5.94±1 .46mmol/L(范围 3.0-12.0mmol/L),第二滴血血糖均值为 5.92±1.470mol/L (范围 3.7-11.8mmol/L)。经单样本t 检验分析,两组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与既往关于末梢血检测一致性的研究相符[8], 见表1。
表1 第一滴血与第二滴血血糖检测结果比较

表2 不同镇静镇痛状态患儿血糖检测结果比较

需要重复穿刺组8 例(第一滴血)或9 例(第二滴血),不需要重复穿刺组85 例或89 例。第一滴血检测中需要重复穿刺组血糖值显著低 第二滴血检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10>0.05 )[7],见表3。于不需要组( 5.30±0.67 vs 6.00±1.50 mmol/L, P=0.020>0.05) ),
表3 2 次重复穿刺需求患儿血糖检测结果比较

2.4 2 次血糖检测对哭闹反应的影响
哭闹加重组 17 例(第一滴血)和 15 例(第二滴血),两组间血糖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gtrsim0.05 ),见表4。
表4 不同哭闹反应患儿血糖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规范操作下,急重症患儿第一滴血与第二滴血的血糖监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这与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 [10,11]。传统观念认为第一滴血可能受到酒精残留和组织液稀释的影响 [5,7],但现代血糖监测仪技术的改进显著提升了检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1]。规范的操作流程包括充分的消毒液挥发时间、适宜的穿刺深度和角度,能够有效避免外界因素干扰,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不同临床状态分析显示,镇静镇痛状态和患儿哭闹反应均未影响第一滴血与第二滴血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提示第一滴血检测在不同临床状态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3,6]。需要注意的是,“重复穿刺需求”是指首次穿刺后血量不足(<5μL)需要再次穿刺的情况。这类患儿第一滴血血糖值偏低,可能与患儿个体差异、局部血液循环状态或操作技术等因素有关 [8],但不影响两种检测方法一致性的总体判断。
本研究发现,传统的二次穿刺方法在急重症患儿中的应用存在明显弊端。研究显示, 17.3% 的患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哭闹加重现象,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体验,还可能因为应激反应影响血糖监测的稳定性。国外研究同样证实,重复穿刺显著增加儿童患者的疼痛评分和恐惧程度[13]。重复穿刺延长了护理操作时间,增加了医疗资源消耗,在急重症护理的紧急环境中尤其不利。更重要的是,本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滴血与第二滴血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良好,说明传统的弃用第一滴血做法在急重症患儿护理中构成了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并没有减少伤害。
采用第一滴血进行血糖监测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儿童患者对疼痛更加敏感,减少不必要操作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应激反应,提高护理效果[7]。采用第一滴血检测可缩短操作时间,在急重症护理中尤为重要[9]。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减少棉签等耗材使用,降低医疗成本[8]。虽然第一滴血检测具有诸多优势,但严格的质量控制仍是关键。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执行 [1,5],确保消毒充分、穿刺适度、血量充足。定期血糖仪校准和质控检测,建立完善的检测记录和追溯体系,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是保障检测准确性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且为单中心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偏差,未来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结果的普遍性。对于成人患者和其他特殊人群的适用性需要再次探讨。总之,规范操作下急重症患儿第一滴血与第二滴血血糖监测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建议临床护理中采用第一滴血进行监测,在保证检测质量的同时减少患儿痛苦,提高护理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尹经霞 , 余丽 , 蒲丹岚 , 等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024 版 )》解读 [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 2025, 50 (05): 557- 564.
[2] 艾亚飞 . 0 ~ 10 岁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J]. 疾病预防与控制 ,2025,1(1):106- 108.
[3] 高金英1, 李嘉2. 糖尿病指尖血糖检测中护理干预的作用分析[J].现代护理医学杂志 ,2024,3(6).
[4] 李雄贵 . 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儿童末梢血与静脉 血 对 MCV、MCH、MCHC 的 差 异 分 析 [J]. 中 国 医 疗 器 械 信息 ,2024,30(24):59- 61.
[5] 王红岩, 赵静, 贾芸. 2021 年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护理实践解读 [J]. 上海护理 , 2023, 23 (10): 1- 5.
[6] 曹琴 . 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研究 [J]. 青春期健康 ,2023,21(9):84- 86.
[7] 邱锦媚 , 苏培颖 , 吴柳欢 . 糖尿病血糖监测指尖采血方法及护理的研究进展 [J]. 当代护士 ( 中旬刊 ), 2022, 29 (12): 4- 8.
[8] 王玲 . 比较不同末梢血采血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J]. 母婴世界 ,2022(3):58- 59.
[9] 李旺龙 , 李鹤 , 黄翠芬 , 等 . 床旁快速检测方法下危重症患者指尖血糖、动脉血糖、静脉血糖一致性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J]. 智慧健康,2020, 6 (27): 13- 14+23 .
[10] 沈莉, 缪玉华, 陈千, 等. 胃癌病人使用便携式血糖仪采第一滴血监测指尖血糖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 [J]. 全科护理 , 2020, 18 (26): 3495-3497.
[11] 吕小红, 王梦权, 周银丽, 等. 急重症患者前两滴指尖血与静脉血糖值相关差异分析 [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9,38(6):572- 574.
[12]JEONG Y OUNHEE, PAR K HANJONG, JUNG MI JUNG, et al. Comparisons of laboratory results between two blood samplings: Venipuncture versus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 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9,28(19/20):3416- 3429. DOI:10.1111/ jocn.14918.
[13]NILAR LWIN, M. LOEWENT HAL, P. DOBSON. Flucloxacillin Drug- Level Samplings from C entral Line C atheter Versus Peripheral Veins[J]. SN C omprehensive C linical Medicine,2019,1(10):742- 744. DOI:10.1007/ s42399- 019- 00126- w.
[ 1 4 ] N O T A , G R A Z I A , C I M M I N O , W A N D A , S I N G H , SIMA, et al. A portable and ecological paper- based device for glucose monitoring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lysates[J]. Analytical methods,2025,17(12):2529- 2535. DOI:10.1039/d5ay0005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