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教学楹联文化价值挖掘与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宋雅婷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凤台一中西校区2321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赅的特点,展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人教版新教材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为楹联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提供了契机。深入挖掘楹联文化价值并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有助于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学楹联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价值

楹联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桃符。历经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建筑装饰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楹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例如,一些名胜古迹的楹联,不仅增添了文化氛围,还记录了当地的历史变迁与人文故事,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二)文学价值

楹联是汉语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其对仗要求严格,上下联在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等方面相互对应,形成一种和谐对称之美。同时,楹联言简意赅,能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许多经典楹联,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育价值

楹联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与人生哲理,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通过欣赏和学习楹联,学生可以汲取其中的正能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副楹联,教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此外,楹联创作过程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审美价值

楹联在形式上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具有音乐美与节奏感;在内容上富有意境,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情感抒发,楹联都能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美的魅力。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生动的意象与和谐的韵律,营造出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

二、楹联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整合教材资源,融入楹联内容

人教版新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其中不乏与楹联文化相关的元素。教师要做敏锐的挖掘者,将这些楹联内容巧妙融入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独特的文化光彩。在讲授古诗词、文言文等经典篇目时,引入契合的楹联进行对比剖析是有效之法。比如教授《岳阳楼记》,教师可展示岳阳楼上那副“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经典楹联。引导学生从楹联中感受那如画卷般展开的湖光山色,进而体会范仲淹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1]。通过对比楹联与课文,学生能更深刻地领悟课文主题,明白二者虽形式不同,但都传递着对家国、对人民的关切,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提升语文素养。

(二)开展专题教学,系统学习楹联知识

在高中语文课堂里,设置专门的楹联教学单元十分必要。此单元旨在带领学生开启一场系统的楹联知识探索之旅,全面且深入地讲解楹联的起源、发展历程,剖析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以及严谨的创作规则。教学时,将理论阐释与实例剖析巧妙融合。教师先清晰阐述楹联知识要点,再选取经典楹联作品,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观察其上下联的对应关系,在对仗中感受词语的精妙匹配,于平仄里体会音韵的和谐之美。随后,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楹联创作练习,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掌握楹联创作的基本方法,提升创作能力。

(三)组织实践活动,增强文化体验

为助力学生深度领略楹联文化的独特魅力,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可有序开展。举办楹联创作大赛是个不错的选择,激励学生把生活感悟与课堂所学相融合,挥洒才情,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楹联佳作。开设楹联赏析讲座也很有意义,邀请业内专家或资深学者,为学生传授楹联鉴赏的窍门与要领,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2]。此外,安排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让他们亲眼目睹古建筑上楹联的精美呈现,真切体会楹联与建筑文化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如此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对楹联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燃起对它的热爱之情。

(四)引导跨学科学习,拓展文化视野

楹联文化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历史、地理、美术等诸多学科联系紧密。在高中语文教学里,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十分关键,这能助力他们从多元视角认识和理解楹联文化。比如,和历史学科结合,学生能追溯楹联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兴衰变迁,知晓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地理学科联动,可探究不同地域楹联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差异而呈现出的独特风格;同美术学科交融,能让学生欣赏楹联书法那或刚劲或飘逸的笔触,感受其装饰所营造出的艺术美感。跨学科学习如同为学生打开多扇窗,拓宽文化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五)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现代教学手段为楹联文化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资源,通过展示精美的楹联图片,让学生清晰看到其字体、布局;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呈现楹联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场景;播放音频,使学生感受诵读楹联时的韵律之美,从而更直观地领略楹联魅力。此外,网络平台也是丰富教学的有力工具。教师可以建立楹联学习群组,方便学生在群内分享学习资料、交流创作心得,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还能为学生推荐优质的楹联学习网站与APP,让学生在课后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探索楹联知识,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

三、结论

楹联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挖掘楹联文化价值并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依托,通过整合教材资源、开展专题教学、组织实践活动、引导跨学科学习以及利用现代技术等策略,能够将楹联文化有机融入高中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未来,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对楹联文化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段赣英 . 高中语文教学中楹联文化的价值挖掘与教学实践[J]. 江西教育 , 2025, (31): 22-23.

[2] 覃志运 . 楹联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浅谈 [J]. 读写算 , 2019, (13): 175.

[3] 武晓丽 . 楹联文化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 [J].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5, (04):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