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普融通背景下高职教育学生成长通道拓宽机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

祁丽丽 金锦花 田立臣 高雪楠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25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职普融通旨在打破两类教育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路径互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成长路径。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但当前高职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校企合作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因此,研究职普融通背景下的成长通道拓宽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二、职普融通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现状

职普融通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核心是打破壁垒,提供多元学习路径以满足多样化成才需求。其核心要素包括实现职教与普教课程有机融合,兼顾文化与职业技能;加强两类教师交流以提升素养能力;推动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建立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并重的考核机制。国外如德国“双元制”、美国社区学院提供了成功经验;国内虽出台系列政策推动职普融通,但面临理论研究不深入、实践探索不广泛、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挑战。

三、职普融通背景下高职教育学生成长通道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面临多方面问题。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通识,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且职教与普教课程衔接不紧密,限制了成长通道的拓宽。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实训基地建设滞后、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实践技能培养需求;师资力量薄弱,优质师资集中在少数院校,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同时资源共享机制缺失,职教与普教资源利用效率低。校企合作深度不足,部分合作仅停留在签约层面,缺乏实质内容,企业参与度低、缺乏长期合作意愿与投入,高职院校较为被动。学生评价体系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发展潜力,且职教与普教评价体系缺乏衔接与互认机制,不利于学生成长。

四、国内外职普融通成功案例的实证分析

国内外职普融通成功案例丰富。德国“双元制”模式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有完善法规保障、紧密校企合作及多元评价体系。美国社区学院模式提供灵活学习路径,与高校学分互认,注重与企业合作,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国内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与鞍山实验中学合作开展实践课程,提升学生技能与兴趣;黑龙江省扎赉特旗中等职业学校与音德尔第一中学合作开设职普融通班,拓宽学生成长与就业路径。

五、职普融通背景下高职教育学生成长通道的拓宽机制构建

5.1 构建双向互通的成长阶梯

构建双向互通成长阶梯,课程体系改革是核心。文化基础层面,成都天府新区综合高中“职普互选”模式,改造课程、分层教学,提升学生文化课合格率,形成双向成长路径。专业技能培养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模块化 + 进阶式”课程设计,划分基础、核心、拓展模块,使学生具备扎实职业能力,适应产业迭代,毕业生岗位适应期缩短。通识教育创新是关键,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创新工坊”课程,通过企业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能力。国内高职院校可借鉴,开发跨学科通识课程,如某汽车专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课,邀请企业专家与教师共授,拓宽学生行业视野,增强其对技术变革的适应力。

5.2 打造无边界的学习生态

打造无边界学习生态,教学资源共享是关键,要构建“实体 + 虚拟 + 人力”三维共享网络。实体资源整合中,江苏“职教云”整合全省 32 个共享型实训基地,成都综合高中 4 个专业实训室职普共用,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虚拟资源建设上,杭州职普融通数字资源平台汇聚海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成效佳,如某医学院校“虚拟手术室”提升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共建是核心,四川、上海等地举措促进职普教师交流,“双师双能”模式为职普融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5.3 构建产教融合的生态系统

校企合作深化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核心在于构建“需求对接—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协同机制。需求精准对接可借鉴德国经验,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如青岛高职院校与海尔共建“现代学徒制”班,提升适配率与满意度。过程深度共管中,“双导师制”很重要,可推广“企业课堂”,如机械专业课程设在企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成果持续共享需将技术标准融入课程,如“1+X”证书制度,同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政策激励使合作项目大增,部分企业共建了研发中心。

5.4 建立多维互认的评价机制

评价体系改革是保障成长通道畅通的核心,致力于构建“知识考核 + 技能测评 + 素养评价”三维框架。在评价维度上,某省职教高考改革提高实践考核占比,引入“职业素养护照”,全面展现学生能力,毕业生就业质量、起薪及企业认可度均有提升,部分学生获优先录用。

评价方法创新采用多元化手段,如项目考核、360 度评价等。德国双元制毕业评价多方参与、复合考核,保证客观全面;国内某护理专业“临床思维评估系统”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评估结果成医院招聘参考。

体系衔接互认方面,学分互认机制至关重要,山东、上海等地试点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及“学分银行”,为学生提供多元路径,升学率提升、选择增多。职普融通是系统性改革,成都、杭州等地成效显著。未来需完善衔接机制,为中国特色职教体系提供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职普融通背景下高职教育学生成长通道拓宽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深化等拓宽机制的具体措施。结合黑龙江省省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和策略。这些措施和策略旨在促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拓宽学生的成长路径,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职普融通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高职院校中的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为职普融通的深入推广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不断升级,职普融通模式也需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赵雷,《职普融通视阈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3 年

[2] 钱进,《职普融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2 年

[3] 孙莉,《职普融通与高职教育改革创新》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 年

[4] 政策文件,《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 2022 年

[5] 政策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务院 2019 年

作者简介:祁丽丽;1982- 03;女;汉;山东东阿;;;;副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5 年度省重点课题项目“ 职普融通背景下高职教育学生成长通道拓宽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ZJB142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