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业财融合: 中职学生视阈下智能报销及费用管理实践研究

作者

李红英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311251

【内容摘要】本课题以梳理企业差旅业务的办理流程,基于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转型升级,融入业财融合理念,模拟“浙里报”系统,设计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学着报”系统,让学生通过情景化的模拟,锻炼学生对差旅标准的学习与运用,完成数字化背景下的差旅业务。

【关键字】成本控制;人才培养;智能报销;虚拟仿真

一、案例背景

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一个蓬勃兴旺的时期,21世纪信息技术和知识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学习者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需求,学习环境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将更加强劲地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朝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中,涌现了很多新业态,不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渗透,也促进了生产模式的创新和传统商业模式的变革。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冲击,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社会经济的运行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行业受到有力冲击。会计职业也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影响,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前,会计专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升级中,迫切需要中职学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上进行变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课程体。在原有的专业理论课基础之上,注重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手段的应用。力求培养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强化专业技能,加强数据思维的修炼,熟练运用数据处理应用软件,高效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智能化技术及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决策提供高质量分析。而在中职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差旅业务与财务处理的重要性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探讨。

二、问题提出

问题1   实操机械化,更加偏注重财务处理,忽视业务理解

基于学生现有学情背景下,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他们能熟练审核车票等原始凭证、有着较强的识读凭证能力,喜欢亲身体验活动,但是对于差旅业务流程较为陌生,缺少费控意识和标准意识。学生的实践操作更偏向机械化,对业务内容理解较为匮乏,并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达成学做融合的统一。这与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精神相背离。财务处理的工作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更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这种现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问题2   课程呆板化,费控标准业务涉足少,课程模式失活

目前,会计课程的授课知识结构较老,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下知识更新较慢,因此对于费控标准业务的涉及也较少,这种现场就导致了课程模式呆板化,知识过于陈旧,从而间接导致课程模式失活。在课程中缺乏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缺乏从管理者的思维出发对成本的控制。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机械,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问题3   职境单一化,缺乏立体化职业平台,缺少职业情境

缺乏立体化平台支撑仿真模拟业务过程,不能充分满足现代财务人员向业财融合一体化转型需求。课程中职业情境的构建还是依靠教师的直接口述,或者文字意义上的联想,真正缺乏的是真实情境模拟下的岗位实践操作。而会计是要面对较为复杂的工作场景,在现有的教学情境中无法建立真实复杂的职业情境。

三、概念界定

业财融合: 本课题中涉及到的“业财融合”是指的是财务核算与业务分析结合的范畴。其中,业务是指出差申请、出差规划、出差报销的业务。其他类型的业务不在本课题讨论范围。财务核算,指的是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搜索、查阅、体验差旅游戏等方式知晓差旅费用构成,通过学着报系统熟悉差旅业务流程,审核费用类原始凭证以及让学生计算可报金额完成线上报销。

本文创新以财务部实习生办理差旅业务为主线,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操作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开展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教学活动,实施三阶融学策略,借助在线游戏、学着报系统等真工具,创设真职场情境,体验数字化出差流程;实施课中五流程,课堂七步骤,培养高素养、强技能、会创新的智能财务人才。通过利用智能互联数字化环境,超星学习通平台、学着报系统、在线游戏、检验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模拟差旅业务,体验数字化流程。

四、实践过程

(一)三阶融学,螺旋递进,实现业务理论与财务实操并举

聚焦依法治国背景,挖掘财会专业“法制观念”思政元素,双螺旋递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一阶段:初算可报金额,初识法制规范;第二阶段:确定标准金额,形成法制意识,第三阶段:确定可报金额,提升法制素养,培养学生从体验到规范的转换、再从规范到专业的提升,更好发挥会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效能。

整个教学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课前导学、课中促学、课后拓学以体验、规范、到专业的进阶方式展开教学。课前,教师借助超星平台精准推送资源、发布测试。学生精准预习并自主完成课前测试,尝试计算报销金额。教师则根据测试情况确定本课重难点。其次学生在观看短视频中,初识法制规范,为建设依法治国做到应尽的认知。

课程开始,教师下发任务,财务部实习生需前往北京总部参加培训。学生明确任务,小组查阅相关资料,预估费用,在学着报系统办理出差申请。教师审核,发现各组申请金额出入较大,要求提交详细的出差规划。从真实差旅业务情境出发,借助学着报系统的在线申请与审核,深入业务活动,强化业财融合。接下来学生积极参与原创游戏,体验出差过程,通过游戏模拟真实出差前的预定工作,知道了差旅费基本构成,同时根据选择点击获取出差相关的电子票据,获取的票据统一呈现在线路下方,方便同学们查阅和识读。借助游戏和实训平台辅助学生熟悉出差业务流程,小组制定并提交出差规划。教师随后审批,对含有超标费用的规划予以退回,提示学生需按差旅标准执行。

(二)业财融合,双线协同,达成育人目标与创新课程结构

本课尝试构建“业财融合”渗透式培养的理论与路径,将财务核算与业务分析有机融入,通过为财务部实习生办理差旅业务这一主线,展开导、创、感、优、报、理、拓等六个环节对职场能力提升的教学,学习过程中业财双线协同,强化会计技能,渗透管理思维,实现核算型到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

学生在学着报系统查询差旅标准,参照标准,分辨出最高可报金额,进一步优化出差规划,上传报销系统。教师再次审批,发现各组规划金额仍存在差距。此时,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分享规划意图,并引导学生从员工思维转换为管理者思维,思想碰撞定出以产生最低的费用为最优规划,提高费控意识,拓展财务职能,实现业财一体,完成从“体验”到“规范”的提升,突破本课重点。

因此,本课题打破了常规角色,让学生站在管理者的高维视角分析经济业务。通过公司中的经济业务与财务核算相融合,完成核算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的鸿沟转换。以进一步让学生能够知晓费用构成。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化抽象为具象从而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

(三)仿真平台,虚实结合,构建真情境模式提升岗位能力

通过应用仿真平台,将虚拟报销”学着报“系统与差旅业务全流程有机融合,教学形式从”纸上谈兵“到”全程实操“,教学方法从教师的”单向填充“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型学习,摆脱传统手工操作教学模式,实现数字化教学管理。

五、实践成效

(一)形成了理论与技能螺旋递进,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观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让知识内化成学生的内在职业素养,形成了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实践观,摆脱了程序化的理论应用,更加深度的去挖掘理论知识背后的核心价值。拓宽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观,学生能够更加主观能动的将理论联系于实际,拓宽实践价值。

(二)建立了一轴两翼的学习模式,教育教学多元化协同的课程观

本课题以课堂为轴心主线,以公司业务与财务核算为两翼,共同协同教育教学的多元发展。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单一化,课程呆板化的现象。活态化课堂教学,通过“学着报”的差旅标准平台以及差旅费用对比系统解决了费控标准业务涉及较少的问题。

(三)构建了岗课引航的职业情境,全方面提升学生素养的职业观

本课题以“岗”的职业真实情境为载体,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体验到出差申请、规划、报销的操作环节,有机的将岗位与课程进行联系,让知识技能进一步内化,从而形成职业素养。学生能够对财务核算和业务分析的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为更好适应数字经济跨界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应符合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税法和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业务分析及处理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最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卓,焦莎,袁晓璐,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20):138-140.

[2]崔琳.高校会计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对策[J].中国新通信,2022,24(04):86-88.

[3]薛建辉.浅议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提升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的途径和方法[J].财经界,2019(32):133-134.

[4]吕璇.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质量与市场,2021(07):79-80.

[5]薛建辉.浅议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提升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的途径和方法[J].财经界,2019(3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