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政府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孟俊岐
淄博市委党校 255000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与关键所在,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固有壁垒,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畅通流动与高效配置。然而,在传统治理模式下,行政壁垒林立、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等问题,成为制约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绊脚石”。数字政府作为技术革命时代政府治理的创新形态,以数据为关键驱动要素,全面重构政务流程、监管机制和服务模式,为破解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制度性障碍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与强大的动力。
一、数字政府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一)政策驱动:从“市场分割”到“统一大市场”的治理转型
自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来,中国市场化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202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要求“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这一重要部署标志着治理目标从“区域市场整合迈向“全国市场一体化”的新阶段。数字政府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和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体系,成为落实这一战略的核心工具。
(二)经济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但区域发展不均衡、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导致市场呈现碎片化特征,严重影响了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数字政府凭借其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通过整合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信息,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数字政府还能通过动态监测市场供需变化,精准引导产业布局优化,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为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提供坚实保障。
(三)技术赋能:数字经济重构市场运行逻辑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规模从2005 年的2.6万亿元跃升至 2023 年的 53.9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 42.8% 。数字平台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整合海量市场信息,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供需匹配效率。据统计,阿里巴巴“1688”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中小企业采购周期从 7 天缩短至 2 天,交易成功率提升40% 。数字政府通过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了技术对市场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数字政府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机制
(一)打破市场分割:从“行政壁垒”到“数据联通”
传统地方保护主义往往通过设置准入门槛、给予税收优惠等手段构筑市场壁垒,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数字政府通过构建全国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市场监管、税收征缴、社会治理等数据的实时互通与共享。数据联通不仅打破了信息壁垒,还倒逼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了“竞争促改革”的良性循环,有力推动了市场一体化进程。
(二)优化资源配置:从“条块分割”到“要素流动”
要素市场发育滞后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面临的痛点问题。数字政府通过建立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数字化交易平台,打破了要素流动的地域限制,推动了要素的跨区域高效流动。此外,数字政府还能通过动态监测要素价格变化,引导资源向高效领域配置,避免资源“低效锁定”,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
三、数字政府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践案例
(一)长三角:跨区域政务协同的典范
长三角地区积极推进“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实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政务服务事项的“同城化”办理。截至2023 年底,平台累计办件量超过 1 亿件,跨区域企业设立时间从 15 天大幅缩短至5 天,极大地方便了企业跨区域经营。此外,长三角地区还共建了“信用长三角”平台,整合了企业信用数据,2023 年跨区域信用贷款规模增长 40% ,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珠三角: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先行区
珠三角地区通过“粤省事”平台,积极推动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例如,广州与佛山共建“广佛同城”土地交易平台,2023 年实现了工业用地跨区域竞价,土地成交价差缩小 30% ,企业用地成本降低 15% ,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珠三角地区还通过“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了资本的跨区域流通,2023 年跨区域投资规模增长 25% ,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资金活力。
(三)京津冀:监管标准统一的试验田
京津冀地区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数据平台”,整合了三地市场监管数据,实现了监管标准的统一。在药品监管领域,三地共建了“京津冀药品追溯平台”,2023 年跨区域药品流通效率提升 30% ,假劣药品查处率下降 20% ,有效保障了药品质量安全。此外,京津冀地区还通过“环保联防联控”平台,整合了大气污染数据,2023 年区域PM2.5 浓度下降 15% ,环境治理成本降低 20% ,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四、数字政府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挑战与对策
(一)挑战分析
技术壁垒:区域间数字基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数字鸿沟”问题突出。例如,中西部地区政务数据共享率不足东部地区的 50% ,严重制约了全国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流通共享。
制度协调:地方利益博弈导致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受阻。部分省份在跨区域税收分成、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分歧,影响了要素流动的积极性和市场一体化进程。
数据安全:政务数据跨区域流通面临隐私泄露风险。2023 年,某省政务平台因数据泄露导致 10 万条企业信息外流,引发了市场信任危机,对数字政府的建设和应用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对策建议
加强数字基建:中央财政应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其建设 5G 基站、数据中心等关键设施。力争到2025 年,实现全国政务数据共享率超过 90% ,消除“数字鸿沟”,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坚实的数字基础。
完善法规体系: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数据共享条例》,明确数据权属、使用规则和安全责任,建立跨区域数据流通“负面清单”。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保障数据流通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促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健康发展。
强化数据治理:构建“国家 - 省 - 市”三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推广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加强对政务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数据访问权限控制,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检查和评估。力争到2025 年,实现政务数据泄露事件归零,保障数字政府运行的安全稳定。
数字政府通过打破市场分割、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平竞争等多方面的作用,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核心驱动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实践充分表明,数字治理能够显著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增强经济循环效率。然而,在推进过程中,技术壁垒、制度协调和数据安全等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不断创新,数字政府将成为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支撑,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我们应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效对策,推动数字政府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