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对学生文化理解力的提升作用
张莺
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
引言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学语文教育,不但要完成语言表达和审美熏陶工作,更要发挥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功能,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关键承载形式,是学生审美体验的客体,也是促成其文化理解力形成的根基,传统单一学科视角的教学往往只着重于字词阐释和篇章领会,忽略文本背后更宽泛的文化关联,引入跨学科教学理念,可让古诗文课堂融合历史、艺术、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协助学生搭建立体式的文化认知体系,本文借助《古代诗歌四首》实例,深入剖析跨学科教学在增进学生文化理解力上的价值与途径。
一、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的教育价值与理论基础
(一)古诗文在中学教育中的独特地位与文化理解力的培
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承载,其独特价值体现在既具语言艺术又有思想深度,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文并非仅仅是掌握语言形式,更是开启民族文化精神世界的关键通道,以《观沧海》为例,诗里呈现出宏大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宽广胸怀,学生借助文本解读能体会古人面对天地时的磅礴情怀。文化理解力的核心体现是情感共鸣,是指在审美体验过程中逐步搭建起文化价值认知,古诗文凭借典型意象与哲理呈现,让学生在文本剖析中触及民族历史经验和价值传统,继而达成文化自觉,和其他文本相比,古诗文凭借其简洁精炼的表达形式,为学生搭建连接语言和文化的独特桥梁,中学教育里,古诗文不只是语言学习的要点,更是提升学生文化领悟力的关键要素 ⌊1⌋ 。
(二)跨学科教学理念:促进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跨学科教学思想突出知识彼此的整体联系,此理念对古诗文教学意义显著,古诗文常常包含历史、艺术、科学等多元要素,若仅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分析,易使学生理解出现片面性,《次北固山下》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只是富有诗意的描写,还体现地理和气象知识的结合。借助跨学科教学手段,教师能引领学生从自然科学层面剖析潮汐与风力的变动,接着回归文学文本领略诗人借景抒情的精妙,此举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又增进对文本深层意义的体悟,跨学科教学让语文课堂摆脱单一语言训练的局限,变成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的阵地,这种融合既深化古诗文教学的程度,还为学生文化理解力的成长给予坚实的学理保障。
(三)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跨学科教学对学生文化理解力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已有知识和新知识关联起来,跨学科教学依据此认知规律,把古诗文和其他学科内容建立关联,唤醒学生既有的经验,推动深度学习,以学习《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若指导学生把诗里游子漂泊的意象和历史迁徙、艺术呈现作对照,学生就能在多元知识体系里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表明,情境化学习可有效提升学习动力和记忆留存,跨学科教学借助构建融合历史、艺术与科学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深度体验里收获文化感悟,进一步转化为文化理解能力,此教学模式可推动批判性思维的成长,原因在于学生在多维度对比中会自主构建意义,基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跨学科教学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显著促进文化理解力的形成[2]。
二、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古诗文与历史学科的融合
古诗文和历史学科相结合,关键在于借助还原历史情境和人物过往,助力学生增进对诗歌意境的领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堪称一个典型事例,诗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看似勾勒出春末夏初之景,实则体现诗人对友人遭贬的强烈同情与关切,若仅从语文层面切入,学生也许仅能察觉到离别的愁绪,而若引入唐代贬官制度、王昌龄的文学地位以及孟浩然与他的友谊相关史料,学生便能更深入地领悟诗人借自然意象传达政治失意与友情共鸣的文化意蕴。
教学课堂中,课堂教学时,教师可设置“历史背景补充”环节,引导学生查找唐代文人仕途坎坷的相关资料,结合诗句剖析人物心境,教师启发学生去思考:“若不解唐代贬谪文化,能否真正明白孟浩然借子规啼声寄愁思的缘由?”经小组探讨与史料对照,学生可更清晰洞察古代诗歌和历史现实的互动联系。
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其他古诗文,像《次北固山下》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引领学生联想到战乱时家国分离的时代背景,进而领会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此类历史跨学科教学,既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助力他们在更宽广文化视野下达成深度认知[3]
(二)古诗文与艺术学科的融合
古诗文天然具备高度的艺术性,和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形态相互融通,跨学科教学借助艺术学科的融入,唤起学生审美体验,提升文化理解的深度,拿《观沧海》做例子,曹操借奔放的笔墨展现大海的磅礴气势:“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类极具画面感的描写,为艺术学科的融合创造天然契机。
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引领学生鉴赏以海洋为主题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像《富春山居图》对水势的刻画,同时比较诗句与画面的呈现方式,协助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教师还能播放古琴曲《广陵散》,也或选择雄浑的交响乐,引领学生于音乐氛围中体悟诗里的豪情壮志,借助这种多模态感知手段,学生不单单在文字维度理解诗意,还能在视听沉浸体验里强化文化感悟。
书法教学同样是有效的办法,教师可呈现曹操诗句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书写练习,凭借运笔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艺术与语文相融合,助力学生在审美感受中形成文化认同。
(三)古诗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古诗文大量涵盖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把它们与自然科学融合,能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体现出地理与物理学的相关知识,诗句展现潮水涨起后江面变得开阔,在风力充沛的情况下船帆高高扬起的画面,教师若能运用地理学的潮汐原理以及气象学里的风向知识,可协助学生明白诗人怎样借助自然现象来表达内心情绪。
教学实践期间,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呈现潮汐演变的动态画面,启发学生探究诗句中“潮平”与“风正”的科学依据,可借助物理学里风力与航行的原理,阐释诗人所绘场景的合理性,学生既领会诗歌的意境,还通过跨学科关联强化科学与文学的相通点。
还可进一步拓展,结合《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体现的宇宙观,将其与天文学中的日月运行规律、银河结构相联系,让学生领悟古人以诗意形式展现宇宙奥秘的才智,凭借科学与文学的彼此验证,学生能更全方位地把握古诗文中自然意象背后的文化意义[4
三、跨学科教学对学生文化理解力的提升作用
(一)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
跨学科教学可切实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助力学生构建对传统文化的全方位认识,传统语文教学里,古诗文学习往往只聚焦于语言文字研习和艺术赏析,学生对其文化内涵的认知比较片面,运用跨学科教学手段,学生能从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角度对古诗文开展更深入的剖析,进而在多维度上领会文本蕴含的文化背景与情感内涵。
以《天净沙·秋思》为范例,元代马致远运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组意象,真切呈现游子的落寞与悲伤,仅从文学层面考量,学生可体悟到诗人借自然景象抒发的悲凉之情,若运用中西文化对比方法,学生就能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漂泊”主题。《奥德修斯》作为西方文学经典,叙述的是主人公长期漂泊后归家的情节,虽说二者文化背景不一样,但均体现出对离乡的眷恋与回归的期盼,文化比较让学生在多样文化传统里找出共性,由此强化对传统文化的领会。
教师可借助设计“文化共鸣”任务,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化里的“游子”意象,学生可分组对中国“游子诗”和西方文学里的流浪主题展开对比,再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创作一篇短文,阐述对“漂泊”与“家”的认知,借助这类活动,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通过培育跨文化交流意识,构建起对民族文化更系统、全面的认知体系 ⌊5⌋ 。
(二)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及批判性理解能力的发展
跨学科教学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还从思维角度激活学生的批判性与跨学科思维能力,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把古诗文当作独立文学作品进行剖析,而跨学科教学能促使学生从不同学科交叉处展开思考,提升其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助力批判性理解的产生。
以《观沧海》为例,此诗借曹操对大海景象的刻画,彰显出诗人心系天下、豪情万丈的气概,仅从文学视角考量,这首诗显然是展现自然景象与诗人豪情之作,但要是学生将其与历史学和哲学知识相互结合,学生就可以探寻到诗里的深层含义,身为政治家兼军事统帅的曹操,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不只是对自然的描绘,更可能象征着他的政治理想与雄心壮志,这种认知引导学生不局限于表面现象,进而思索诗人是否借自然景象抒发他对天下的抱负。
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哲学家相关论述,像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把它同《观沧海》中的自然景象对比,引领学生思考诗歌所体现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的关联,经由这种跨领域讨论,学生能够从历史、哲学、文学等多维度解读诗歌,提升其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对文本内容提出质疑,而是推动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形成独立判断能力,可融合各学科知识达成对文本的深度认知。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跨学科教学的一个关键终极目标,是借助多维知识的融合,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把古诗文和现代社会的关联融入课堂,学生既能领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又能在学习中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既是知识学习的扩充,也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不断内化的阶段。
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展现诗人送别好友时的愁绪,展现真挚友情与对命运坎坷的喟叹,教师可对比古今中外表达友情的方式,如把这首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里的友谊主题作对照,协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中友情情感的共同表达,这类跨文化的对照,既让学生更珍视和领悟传统文化里的情感表达,又助力他们体悟传统文化的普适性与永恒价值。
教学课堂上,教师可借助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结合诗歌进行书法作品创作或插画绘制,进而举办“古诗文文化展”,凭借这种途径,学生可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把古诗文的精神内涵转化成艺术创作,体悟其中文化价值,亲身实践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还让他们在创作期间更透彻地理解并传承文化。
借助跨学科教学,学生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课堂拓展至日常生活,培育对民族文化的尊崇与传承意识,文化自信不只是知识层面的学习,而是在实践活动里逐渐内化为情感认同,学生学习古诗文后,对本民族文化形成深切理解并产生情感共振时,其文化自信便得以培育和增强。
结论
本文围绕教育价值、实践途径和教学成效三个方面,探究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促进作用,跨学科教学能从认知角度扩大学生文化视野,在思维上推动批判性和跨学科能力的形成,从情感维度强化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以《古代诗歌四首》开展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具备可操作性且成效显著,未来中学语文教学要进一步钻研跨学科整合模式,使古诗文课堂在知识、能力与价值的多维度培养中更具条理和创意。
参考文献
[1] 徐婷刘园园. 初中英语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J].2025.
[2] 胡秉中 , 王志华 , 陈锋 . 基于跨学科的微项目教学实施策略研究——以 "学习桥梁文化 " 的微项目教学为例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4(23):29- 30.
[3] 叶绿萍 . 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路径——以 " 探寻华夏对称之美 " 教学为例 [J]. 奥秘 ,2024(31).
[4] 王伟 . 新文科语境下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J]. 齐鲁艺苑 ,2022(4):119- 123.
[5] 马玉娟郭芳 . 五年级 " 身边的算法 " 教学指南设计思路解读 [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4(10):14- 17.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2024 年开放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古诗文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课题编号 KCA2024159)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