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测结果转化美术课堂差异化的实践路径
班文富 王迎 孟上琨 潘如昕 刘喆樱芝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学生的基础、兴趣各不相同。学科质量检测即建构具有实效性和可操纵性的学科质量监控体系,以达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质测结果是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也是如何利用质测的结果来优化教学的关键。
一、挖掘生活化内容,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质测检测数据清楚地表明,学生在美术素养上的差异,常与其丰富的生活经历直接相关,生活化内容是联系美术知识和学生认识的一座桥梁,可以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教师需要根据测试的结果,从学生所熟知的家庭情景、校园环境和社区文化中抽取教学素材,把抽象的美术观念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经验。然后根据学生在审美知觉、创造技巧等维度上的差异,建立基础、提高、扩展的层次目标体系,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合适的目标指导下获得成就感。
例如,在“我的生活印记”单元教学中过程中,笔者首先根据测试结果,锁定学生存在的“观察能力差”“创作与生活脱节”等问题,对基础层学生以拓印技巧记录日常生活用品的纹理为目的,提供有轮廓线索的拓印模板及日常生活用品样本;对于提高层的学生,笔者引导其进行“结合校园活动情景创作主题”,发放含有情景要素参照图的创意手册;对于拓展层学生,笔者布置“社区文化符号创意设计”任务,并提供社区老照片及传统图案等素材。在教学前,笔者让学生填写《生活素材采》,再根据反馈意见对教材的难度进行调整,使分层目标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精确匹配。
二、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差异化实践场景
从质量测试结果看,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界限,在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教学,把“项目式”“情景教学”等观念与现实生活情境深度结合起来。教师应基于“实践参与”“合作能力”等多个维度的检测数据,要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使课堂由教师延伸到学校、社区、甚至是家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在“校园生态审美教育”主题实践中,笔者根据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异”,进行分层教学。针对操作型学生,引导其进行“校园植物拓印档案”项目,发放含有测量工具和拓印纸的实习套装,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叶片纹理,制作样本集;针对思考型学生,组织“校园风景美学研讨”并提供设计草图及评量表,引导学生分析植物搭配之审美原则。同时笔者建设了“三阶场景”,即基础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拓印练习,提高层学生到学校实地写生,拓展层学生进入社区公园进行景观观察与记录。课程结束后,笔者利用《情景参与度记录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并对情景难度进行动态优化。
三、整合教学材料,构建差异化表达渠道
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材料应用能力是衡量学生艺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材料是艺术创造的载体,它的特点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表现效果。教师要建立多元化教材资源库,根据操作难易程度和材料属性对其进行分类,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适配的教材。基础教材要注意操作的可操作性,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树立创造的自信心;进阶性教材要有创新空间,满足有较高能力的学生探究需要,以材料的差异性实现表现途径的个性化。
在“自然和废弃材料创造”单元中,笔者根据学生对材料掌握程度的不同,制作 3 级教材,基础层材料包包含了前处理过的叶子、卵石以及“一步一图”的操作卡片,学生只需要按照步骤进行拼贴即可;提高组提供树枝、松果等原材料和“创意组合提示卡”,指导学生进行立体建模;扩充层材包开放废旧布片、铝罐等综合物料区,配合热熔胶枪等工具,鼓励跨界创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材料自主选择+ 教师推荐”的机制,即学生首先填写“材料喜好调查表”,笔者再根据测试结果推荐适合的教材。课堂结束后,笔者利用“材料使用反省表格”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追踪,并于每月更新资料库的类别。
四、差异化教学的评价与优化
质量测试为教学评估提供了科学的基准,但要打破“一刀切”的模式,构建与层次目标相匹配的多元机制,教师应该将测试中体现出的学生能力维度相结合,把过程性评估和结果性评估相结合,在基础层注重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的评估,在提升层次注重方法应用和创新绩效,在拓展层面注重文化理解和创新突破。在评价反馈的基础上,精准捕捉教学薄弱环节,形检测分析、目标调整、教学优化的路径机制,使评价真正为差异化教学服务。
在“生活美学创作”单元评价中,笔者设计了分层评价方案(见表 1),基础层采用“教师一对一”的方式,着重考察拓印、拼贴等基本技术的完成情况,提高层实施“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运用包括“生活要素融入度”“构图合理性”维度的评分体系,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延伸层举办“作品展示”,邀请家长参与评鉴。在课后笔者对评价资料进行汇总,针对基础层学生在色彩运用上存在的不足,创新性的增加了“生活色彩观察日记”微任务,以评价反哺教学。

表1 教学评价体系表
五、实践反思与展望
在把质量测试结果转化到美术课堂差异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生活化内容的转化能力还不够强,基础差的学生在使用材料方面仍然很吃力,家校资源整合的深度还需要加强。为此,教师需要建立“检测结果→教学调整”的动态反馈机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作业分析,每周对分层目标进行优化,例如针对应用困难的学生设计“基本材料 + 步骤卡”辅助工具。同时,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合作,利用线上共享平台,让家长上传家庭生活素材,与社区一起开展“非遗手作体验”等实践课程,为多样化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于未来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进数字化评估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对学生作品中的个性化要素进行分析,并对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精准推送,使质量检测的价值真正渗透到差异化教学的全过程中,帮助每一个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宇 . 基于新课标谈初中美术学业质量检测 [J]. 美化生活 ,2023(1):3.
[2] 刘亚楠 . 新时代美术教育中的表现性评价 [J]. 河北画报 ,2022(18):226-228.
[3] 苏港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差异化教学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 2024(18):110-112.
姓名:班文富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77 年11 月 籍贯:吉林长春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二级 单位 :东莞市塘厦水霖学校研究方向(学科学段):美术硬笔书法教学 邮编 :523710
姓名:王迎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90 年9 月 籍贯:湖北襄阳 学历:本科 职称: 单位 :东莞市塘厦水霖学校 研究方向(学科学段):小学美术 邮编 :523400
姓名:孟上琨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94.12.9 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 学历:本科 职称:助理级 单位 :东莞市塘厦水霖学校 研究方向:小学低段美术 邮编 :523400
姓名:潘如昕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96.11 籍贯:山东省 学历:本科 职称:助理级 单位 :东莞市塘厦水霖学校 研究方向(学科学段):小学美术 邮编 :523000
姓名:刘喆樱芝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98 年1 月 籍贯:湖南省娄底市 学历:本科 职称:初级职称 单位 :东莞市塘厦水霖学校 研究方向(学科学段):小学美术 邮编 :5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