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民俗文化产品叙事设计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汪鸿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一、引言

当代民俗文化产品设计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文化内涵的浅表化与现代语境的脱节。许多“非遗”文创产品陷入符号拼贴或形式复刻的困境,例如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在市场化过程中,虽然保留了其高饱和度撞色的传统,但因其剥离了仪式语境,简化为视觉装饰,丧失了色彩与族群记忆、自然哲思的深层关联。艺术人类学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它要求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与深描(Thick Description),在文化整体观中解读符号系统。例如,丘北彝族僰人海贝头饰的“半月形”排列,既是审美表达,更是迁徙历史、身份等级、宇宙观的物化叙事,其符号能指与文化所指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叙事设计的内在逻辑。这一视角将设计重心从“形式复制”转向“意义转译”,为重构民俗产品的文化叙事性指明了方向。

二、艺术人类学与叙事设计的理论耦合

(一) 文化整体观:叙事设计的语境基石

艺术人类学强调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统一,任何民俗艺术符号皆不可脱离其文化生态系统。罗伯特·莱顿指出:“原始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其文化价值不可分割,对其审美的理解必须植根于其文化语境。”例如,僰人服饰纹样中的“太阳纹”象征最高神灵,“回纹”隐喻祖先迁徙路径,这些符号若脱离彝族“天人共生”的宇宙观与“社群本位”的伦理观,便沦为无意义的装饰。因此,叙事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重构文化语境。凉山彝绣风尚盛典选址阿惹妞民俗村寨,将 T 台秀场嵌入屋檐、灶台等生活场景,正是通过空间叙事重建符号与生活的血脉联结。

(二) 符号学与深描:解码叙事基因

民俗产品的叙事性根植于其符号编码规则。以僰人女性“马龙套”头饰为例:海贝数量(未婚少女30-40 枚,老年妇女80 枚以上)、料珠颜色(未婚浅色,已婚红色)构成视觉化身份制度;海贝材质本身作为“迁徙记忆活化石” ,将抽象历史转化为可触知的物质符号。设计师需通过人类学的“深描”技术,解析此类符号的三层结构:物质层(海贝的物理属性)、意义层(迁徙里程、山神馈赠的象征)、功能层(族群身份标识的社会功能)。此解码过程是叙事设计的前提,避免文化符号的误读与滥用。

(三) 实践理论:叙事作为社会行动

民俗艺术本质上是文化认知—审美体验—社会行动的整合系统。僰人“跳乐”祭祀舞蹈中,屈膝俯身动作模拟敬献祭品,顿足力度需震动地面以“唤醒山神”,其身体动作既是叙事媒介,更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神圣实践。当代叙事设计需延续这一逻辑:凉山彝绣产业促进会通过“协会 + 企业 + 绣娘”模式,使绣娘从技艺执行者转化为文化资本持有者,其产品承载的叙事不仅是审美表达,更是文化主权与经济赋权的双重宣言。

三、民俗文化产品的叙事特性与符号系统

(一) 身体叙事:服饰作为移动的史书

服饰是民俗最直观的叙事载体。丘北僰人服饰通过纹样、色彩、形制的组合,构建三重叙事维度:历史叙事(回纹折线对应祖先九次跨江迁徙的集体记忆)、宇宙叙事(太阳纹放射线隐喻太阳神至高权威)、生命叙事(鸟纹象征祖先化身飞鸟守护后代)。此类符号按“部位—功能”规则排布:头饰承担族群身份标识,围腰纹样强调社群联结,形成身体空间的故事拓扑学。

(二) 仪式叙事:动作符号的文化语法

仪式将叙事转化为具身化实践。僰人“跳乐”舞蹈以 12 名舞者对应一年12 个月,棕叶帽、木刀、刻太阳纹的弦子构成道具符号系统,其“屈膝—顿足—后退”的动作序列,实为“请神—通神—送神”的仪式戏剧脚本。当代设计可提取此语法:凉山彝绣将火把节祈福动作转化为 VR 体验中的手势交互,用户通过模拟“穿针引线”激活虚拟绣纹,在身体参与中理解仪式内涵。

(三) 色彩叙事:情感象征的视觉逻辑

色彩是跨文化叙事的高效媒介。西兰卡普以“深底色 + 高饱和撞色”(黑底配红黄)构建视觉张力,其中红色关联婚嫁喜庆与生命热情,黑色象征土地稳定与自然敬畏,蓝色隐喻天空自由。基于Kano 模型调研发现,用户将“传统撞色”归类为期望型属性(存在显著提升满意度),而“节气意象色彩重构”(如谷雨青、白露白)属于魅力型属性(引发惊喜感)。这为叙事创新提供了量化依据。

四、当代叙事设计的创新路径

(一) 数字转译:从静态符号到沉浸叙事

科技赋能重构叙事时空维度。凉山彝绣发布全国首个少数民族数字色库,通过光谱分析将“布拖蓝”靛染工艺转化为标准化色彩代码,既保留手工温度,又实现工业化精准应用。暨南大学青年设计师肖高凡搭建 VR“时空隧道”,用户可与穿侗族服饰的虚拟少女对话,传统纹样在交互中解构重组,使苗绣从物质产品升华为可参与的文化体验。此类实践印证:数字媒介通过拓展叙事维度(如 AR 空间叠加、AI 生成纹样),使文化基因获得“活态进化”能力。

(二) 全球共创:叙事主体的多元化重构

打破“他者叙事”的权力垄断。“彝绣生花”国际设计大赛吸引 30 国设计师提交 730 件作品,法国设计师将彝族“羊角纹”解构为几何线条,应用于芬迪手袋;巴西创作者融合桑巴舞色彩与彝绣太阳纹,形成跨文化拼贴风格。关键在于建立文化转译规则:大赛要求作品必须标注符号来源(如“火纹出自《梅葛》史诗”),并通过区块链技术为每件产品生成数字身份证,确保叙事本真性。这种全球共创使民俗叙事从“地域独白”转向“文明对话”。

(三) 产教融合:叙事基因的教育性萃取

设计教育是叙事创新的源头活水。湖州学院设计学院构建“非遗基因萃取—数字赋能—产教转译”育人模型:基因萃取(学生深入田野记录湖笔制作“水盆工艺” ,解码“笔毫收拢”动作中的工匠哲学)、数字活化(建立绫绢纹样数据库,以 3D 打印复刻濒危“冰梅纹”结构) 叙事转译(为含山蚕花节设计 IP 角色“蚕娘”,将其育蚕传说转化为 AR 绘本)。此过程使年轻设计师从“文化旁观者”蜕变为“责任担当者”,确保叙事设计的代际延续。

五、设计师作为“文化转译者”的三维策略

(一) 设计师作为“文化转译者”的三维策略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设计师不再仅仅是美学的创造者,更是文化基因的转译者。他们肩负着将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现代语境下可感知、可理解的叙事的重要使命。这一过程需要设计师深入文化源头,理解符号系统的深层含义,并将其以创新的方式呈现给现代受众。具体而言,设计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维度的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1 文化深潜:从田野到工坊的认知转化

设计师的创作之旅往往始于对文化根源的深入探索。以楚雄彝绣合作工坊为例,设计师们被要求与绣娘同住 15 天,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使他们能够近距离观察和记录彝族绣娘在绣花时唱古歌的独特行为模式。通过细致的观察,设计师们发现,绣娘们针脚的节奏与古歌的韵律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同步性。这种发现不仅丰富了设计师对彝族刺绣文化的认知,更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于是,“声纹绣”系列作品应运而生。在这个系列中,每一件作品都附有一个二维码,用户只需扫码,便能聆听与纹样相对应的古歌,仿佛穿越时空,与彝族绣娘一同沉浸在那古老而悠扬的旋律之中。这种沉浸式调研是理解“地方性知识”的核心途径,它使设计师能够深入文化的肌理,避免在符号提取过程中出现碎片化的问题。只有真正理解了文化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设计师才能在转译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 符号再造:传统基因的当代表达式

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设计师面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以西兰卡普的色彩重构为例,设计师们在保留其“撞色逻辑”的同时,对色彩饱和度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并巧妙地引入了二十四节气的意象。立春款以“青白渐变”替代了传统的红黑对比,这种色彩搭配不仅呼应了春天万物萌发的生机与活力,更赋予了传统色彩以新的时代内涵。而霜降款则采用了“褐金交织”的色彩组合,隐喻着秋天丰收大地的壮美与富饶。这种对传统符号的创新性重构,既延续了原有的象征系统,又完成了审美语言的现代化迭代。正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言:“真正的传统不是重复过去,而是以过去的方式创造未来。”设计师们通过这种符号再造的方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3 体验叙事:从物品到场景的情感链接

在当今体验经济盛行的时代,设计师需要超越产品的功能属性,构建多感官的叙事场域,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差异化认知需求。凉山非遗集市的彝绣红酒包装设计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设计师们将彝绣红酒包装设计为“可撕标签”,外层印有现代抽象化的火纹,撕开后露出内层的传统纹样,并附有二维码讲述纹样的起源。这种分层叙事结构不仅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视觉上的美感,更吸引了文化爱好者的深入探索,他们可以通过二维码了解纹样背后的文化故事。而对于学者来说,这种设计则为他们追溯历史本源提供了便利。最终,物品不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成为了一种文化认同的触发器。通过这种体验叙事的方式,设计师们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从静态的“遗产”转化为动态的“活态叙事”,使用户在与产品的互动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从而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现代需求的完美结合。

六 结论

民俗文化产品的叙事设计,本质是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而非形式复制。艺术人类学视角揭示:唯有深入符号系统的文化肌理(如僰人海贝计数的历史隐喻、西兰卡普撞色的宇宙观逻辑),才能避免叙事沦为浅薄的故事附庸。当代创新实践表明,成功的转译需三重突破:技术维度(借数字媒介拓展叙事时空,如彝绣数字色库的标准化与 VR 彝寨的沉浸体验)、主体维度(通过全球共创打破文化边界,建立跨文明对话的伦理规则)、教育维度(以产教融合培育青年转译者,使叙事创新获得可持续动力)。当设计师以深描之心解读文化符号,以创造之胆重构叙事语法,民俗产品方能超越“遗产”的静态定位,成为激活文化自觉的“活态文本” 凉山绣娘指尖的太阳纹终将照亮巴黎T台,而世界也在这一针一线的叙事中,读懂中华文明的美学精神。

参考文献

1、管鹏 . 符号、仪式与族群表达——丘北彝族僰人艺术的人类学考察[EB/OL]. [2025-07-22]. http://m.yizuren.com/yistudy/yxyjjx/49556.html.

2、王小冰等 . 基于 Kano 模型的“西兰卡普”色彩偏好与创新设计研究 [J]. 流行色, 2025(4).25-273、凉山彝绣风尚盛典系列活动报道[N]. 四川新闻网, 2025-07-21.4、肖高凡等. VR 技术在苗绣传承中的应用实验[C]. 暨南大学艺术展案例, 2025.5、宋鑫 . 非遗基因萃取在设计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N]. 中国教育报 ,2025-07-18(04).6、刘海天. 千年彝绣“破圈”记:全球共创与产业聚能[N]. 人民网,2025-07-20.7、王永健 . 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轨迹 [J]. 民间文化论坛 2015 (02) .81-918、刘才容, 朱利容, 王康建. 四川彝绣图集[M]. 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9、杨晶. 凉山彝族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6.10、刘云 . 特色文化产业语境下的彝族刺绣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研究[J]. 红河学院学报 , (2017)15(2), 24-27.11、李明. 凉山彝族服饰艺术意蕴及传承发展策略的研究[D]. 西南大学 , 2021.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2G170《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民俗文化产品叙事设计研究》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汪鸿,1989.2,女,汉,湖北,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美育、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