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梁琪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梁琪,籍贯:四川武胜人,本科学校为电子科技大学(自考本科),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农村发展。四川省成都市,邮编610000
摘要:为有效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中共十九大设定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当前,乡村振兴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更需打造稳固的产业复兴根基。然而,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交融。实际上,要加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积极探寻新的产业振兴策略,加快农村三大产业的融合步伐。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
引言:为有效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中共十九大设定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当前,乡村振兴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更需打造稳固的产业复兴根基。然而,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交融。实际上,要加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积极探寻新的产业振兴策略,加快农村三大产业的融合步伐[1]。
一、乡村振兴与三产融合发展理论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业与乡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对此,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三产融合发展”确立为战略的核心要素。其中,“三产”具体指代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及第三产业(服务业)。乡村三产融合,旨在促进这三大产业在乡村区域的深度交融,从而激活乡村潜能,全面提升乡村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旨在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共进,这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从理论维度审视,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汲取了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养分。
经济学视角下,三产融合被视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通过延展农业产业链、升级农业价值链,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附加值,进而拉动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在此过程中,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与养殖领域,而是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后端环节拓展,构建起完备的产业链条。
社会学视角下,三产融合对于优化乡村社会结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具有深远影响。随着第二、三产业的逐步引入与蓬勃发展,乡村地区的就业结构得以优化调整,农民的收入渠道更加多元,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三产融合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社会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管理学理论则为三产融合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与策略。通过深化制度与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能够打破产业间的壁垒,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共进。在这一进程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能够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的互补与相互促进;而制度创新则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融合的效率与效益。
二、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
(一)资金投入短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首要面临的挑战是资金投入的匮乏。尽管各级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且城市资本也逐渐向农村渗透,但鉴于我国农村地区广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庞大资金规模,现有资金投入仍难以填补巨大的需求空白。资金短缺不仅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培育进程,也削弱了农村经济的自我发展潜能,进而限制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2]。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在自主研发领域基础薄弱,导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随着大量具备专业技能和高学历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科技人才短缺问题愈发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根基不牢固。同时,受农村财政资源限制,基层科技创新投入有限,企业技术装备更新滞后,科技水平整体偏低,难以支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快速推进。
(三)经营管理模式更新缓慢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主要归因于经营管理模式更新滞后。当前,农村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变进程缓慢,市场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尚未普及。经营管理模式的落后使得经营主体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难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进而制约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财力和物力投入不足,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基础设施的滞后增加了企业运营的外部成本,导致许多企业对农村投资持观望态度,进一步加剧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难度。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一)强化政策引领与要素支撑,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为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强化政策扶持,确保各类要素的有效供给与合理配置。
第一,构建全面政策体系与科学规划布局。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需确立清晰的发展目标及阶段性任务,搭建包含人才、资金、信息、科技等核心要素的政策支撑架构。以科学规划为指引,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着重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完善与升级,以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为核心,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将点、线、面紧密结合,绘制现代农业产业的新发展路径。加强组织领导,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资源共享与政策联动,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3]。
第二,优化土地利用与金融服务创新。根据《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要求,切实落实用地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适当扩大用地规模,以满足重点项目特别是科技引领、规模效益显著、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的用地需求。同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整合零散资金,设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升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信贷产品,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户住房财产权等为抵押物的贷款模式,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基金运作机制。改革企业债务融资模式,建立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参与的债务融资平台。推进农业保险创新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的保险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与地方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扩大贷款规模,简化审批流程,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引入社会资本,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企业资产管理,鼓励农户以实物资产入股或抵押,增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功能,增加资金投入,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深化产业融合体系构建
第一,强化主导产业的核心支撑作用。首先,加速高标准农田体系建设。鉴于当前中低产田比例偏高,严重制约粮食增产潜力,因此亟需加大力度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构建能够抵御旱涝灾害的高标准农田。其次,推动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紧密融合。这一策略不仅顺应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趋势,也符合环境保护的核心理念,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再者,加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重点培育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以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4]。
第二,深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一方面,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层次与水平。当前,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亟需加大对粮食主产区食品深加工特别是玉米等作物的精深加工支持力度,以减少库存积压,扩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与能力建设。例如,加大对粮食、果蔬、茶叶等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的投资力度,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探索农业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如秸秆、稻壳、米糠、麦麸、饼粕、果蔬皮渣等农业废弃物,通过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第三,拓展第三产业服务领域与功能。一是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作为观光产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休闲农业虽发展迅速,但发展模式仍需进一步明晰与优化。应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二是加快农村电商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农村电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需加强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完善农村物流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的高效流通,形成商品流通的闭环体系与价值创造链条。通过电商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市场范围,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与附加值,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5]。
(三)强化科技引领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
科学技术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扶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可以有效提升家庭农场的集约化生产能力、合作社的服务带动能力以及龙头企业的加工销售能力。
第一,强化科技支撑效能。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与持续创新,为技术渗透与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打破了行业间的技术隔阂,催生了新业态的兴起。科技创新不仅重塑了多个行业的生产运营与管理模式,提高了供应链效率与产品品质,还激发了新的市场需求,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具体而言,应深化“机械换人”战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同时注重土壤保护与生态修复,营造优质的农业生产环境。此外,还需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完善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支持链。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将更多科技成果与优质品种引入农业生产,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与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与应用。同时,应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实现高效集聚、集成集群、优质安全、集约发展与转型升级[6]。
第二,优化科研组织体系,发挥科技人才引领作用。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技术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核心技术联合研究,加大对农业品种、种子、种植技术、种植时机的综合配套研究力度。应广泛推广与应用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模式,依托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粮食绿色生产、水旱轮作、高产高效、立体种养等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扩大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推动优势农产品发展。通过科技引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四)深化融合主体培育,推动产业融合深化
一是推动家庭农业向精品化转型。应坚持走家庭农业精品化与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扶持并培育一批经营稳定、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家庭农场,鼓励其丰富产品线,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农业品牌,使其成为农业领域的佼佼者。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地位,发挥示范效应。需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层次,通过并购整合等手段,形成规模效应显著、竞争力强劲的企业集团,推动订单农业、集中配送、期货交易及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同时,加强与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的紧密联系,与上下游相关企业及经营主体构建稳固的产业联盟,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间协同,完善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管理,构建全面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通过培育领军企业,扩大其经济规模,提升其技术含量与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加强农商合作,支持具有创新活力、高加工能力及强带动效应的企业上市融资[7]。
三是积极发展产业组织与合作经济,构建新型农村经济架构。应引导产业组织与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提升其运营效率,加强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合作社基于产业链条的联合与协作。鼓励农业大户、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及新型职业农民加入合作社,提高农户与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同时,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盟建设,扩大科技、农资及信息服务覆盖范围,以人力资本培养为重心,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军人物,积极吸纳农村地区的致富能手及科技与管理精英,促进其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重要趋势。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农业+园区”、“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等多种融合模式,通过打造园区平台、做强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农社对接”、培育休闲农业及发展电商等方式,初步形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然而,仍面临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滞后及融合主体培育不足等问题。为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要素供给充足,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完善产业体系构建,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并深化融合主体培育,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徐长宇,张念祥,刘慧琳,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03):67-69.
[2]《乡村振兴战略下兵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7(05):2.
[3]刘新鹏,李慧娟,宋姿妤,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水平评价、融合机制研究——基于新会陈皮产业园等的多案例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3,(07):51-54.
[4]李奇奇.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例[J].黑龙江粮食,2023,(06):83-85.
[5]文爽.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J].河北农业,2023,(05):44-45.
[6]钟永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进路——以广西为例[J].市场论坛,2022,(1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