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

袁海丽

叶县昆阳镇第四小学 467200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项目,课题题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研究成果。(立项编号:JCJYC2402040203)

摘要:目前,我国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且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也逐渐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部分教师对于这一方面的认识也不够,没有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基于此,本文将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途径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身的情感与心理状态,提升自我意识与情绪管理能力。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与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人物情感,从而增强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共情能力。同时,结合语文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学习如何面对困难与挑战,增强自己的抗挫能力。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为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提供了支持。在一个重视心理健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相互的关爱与尊重,促进同学之间的良好沟通与合作,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足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专业培训和学科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即使在课堂上提及心理健康内容,也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探讨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识别和干预。

(二)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在语文教学中,课程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常常显得较为松散。虽然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没有有效地将这些主题与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在讨论课文内容时,缺乏对学生情感表达和心理状态的关注,使得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无法深刻体会和反思自己的情感与心理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不明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1]。

(三)家校联动机制缺乏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家校联动机制并不完善。家长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参与度较低,往往不了解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活动。在课堂之外,缺乏有效的家长培训和教育,这使得家长无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学校也未能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与经验,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开展更为丰富的活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创设积极的教育情境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单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并用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设对应的情境。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体验王戎面对诱惑时的心理斗争。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王戎的选择为何重要,让他们理解诚信与道德的价值,进而实现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2]。

(二)丰富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教育,开展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开展“观察日记”活动。让学生在课后亲自观察爬山虎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3]。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观察和记录,体会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从而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感受,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三)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心理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挑山工》一文时,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感情。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看图说话”、“看书理解”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色彩。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听、说、读等方式进行分析,体验挑山工的日常生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同理心,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4]。

(四)联系实际,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使其乐于学习。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自己描述圆明园毁灭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己讲述,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细节出发来感受圆明园被毁灭时的悲痛和愤怒之情。如有学生讲到:“圆明园中有无数奇珍异宝、有精美的建筑和艺术品,可这些都被英法联军毁于一炬。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的行为让我们感到愤怒。”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圆明园的守护者,你会怎么做来保护它?”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锋.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小作家选刊,2023(35):0062-0065.

[2]刘战军.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3(3):3.

[3]高晓娟.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华夏教师,2023(36):25-27.

[4]贝玉文.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析[J].今天,2023(11):0034-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