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龙乡沃土 涵养语文情怀
游国芳
重庆市铜梁区玉泉小学 重庆 402560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贯穿始终,为地域文化融入课堂提供了天然接口。铜梁,这片浸润着巴渝风骨的土地,不仅有“铜梁龙舞”这张国家级非遗名片,更有邱少云烈士用生命铸就的红色丰碑,还有玄天湖、巴岳山的自然灵秀与老城墙、非遗工坊的人文温度——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活态教材”。
一、紧扣部编教材,构建铜梁乡土文化融合路径
(一)锚定教材单元,开发“龙乡文化”校本补充课程
以部编教材单元主题为依托,分层设计乡土文化教学内容,让铜梁元素与教材知识点同频共振:
1. 低年级:借教材识字,识龙乡风物
部编教材低年级以“识字与写字” 为核心,教学中选取与铜梁文化强关联的汉字,如 “龙”(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灯”(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铜”(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结合实物与图景教学。教“龙”字时,对照部编教材中“龙”的象形字演变图,同步展示铜梁龙灯的“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让学生用彩纸剪贴简易龙灯,在“识字 + 手工”中触摸龙文化。
2. 中年级:依教材阅读,品龙乡精神
紧扣部编教材“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单元,补充铜梁乡土文本。如学习三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引入《邱少云:火海中的钢铁战士》短篇故事,对比雷锋与邱少云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写下“我想对英雄说”的心里话;学习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结合铜梁龙舞“千锤百炼、气势磅礴”的传承故事,让学生领悟“振兴家乡”的责任。
3. 高年级:随教材赏文,悟龙乡底蕴
围绕部编教材“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等单元,拓展铜梁乡土诗文与散文。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后,推荐阅读《铜梁老城墙的沧桑岁月》,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守护;学习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引入《铜梁元宵节:龙灯舞出中国年》,引导学生赏析“龙灯映夜空,锣鼓闹新春”的场景描写,提炼地域节日文化的独特韵味。
(二)创新教学场景,让龙乡文化“跃”入语文课堂
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教室”延伸至龙乡的博物馆、非遗工坊、红色场馆,让语文学习从“书本”走向“生活”:
1. 情境化表达:化身“龙乡小使者”
结合部编教材口语交际要求,创设沉浸式表达场景。如四年级 “讲历史人物故事” 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化身 “邱少云纪念馆小小讲解员”,用生动语言讲述烈士事迹;五年级 “介绍一种事物” 课,以 “铜梁龙灯推介会” 为主题,引导学生用 “列数字(龙灯长 20 米)、打比方(龙鳞像金色的波浪)” 等说明方法,介绍龙灯彩扎技艺。
2. 实地化观察:记录“龙乡真风景”
依托部编教材“观察与发现”“留心生活” 等写作主题,组织实地观察活动。春日带学生走进玄天湖,结合六年级 “写作品梗概” 要求,让学生记录 “湖水 — 青山 — 游人” 的画面,撰写《玄天湖春行记》;秋日探访铜梁非遗工坊,观察龙灯彩扎 “扎架 — 裱糊 — 绘画 — 点睛”四步工艺,对照四年级 “写观察日记” 要求,用连续段落记录工匠的动作与专注神情。
3. 主题化活动:绽放“龙乡新活力”
结合部编教材综合性学习要求,打造“龙乡文化语文节”。如三年级 “中华传统节日” 综合性学习期间,开展“龙灯主题手抄报”创作,要求学生用文字介绍元宵节习俗、用图画展现龙灯造型;六年级 “难忘的小学生活” 综合性学习时,举办“我与龙乡的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讲述“第一次看龙舞”“参观烈士纪念馆”的感悟,让语文表达承载文化记忆。
(三)重构评价体系,实现“语文能力 + 文化素养”双提升
打破“唯分数”评价模式,建立与乡土文化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文化感知:
1. 过程性评价:记录 “龙乡学习足迹”
设计《龙乡语文成长手册》,收录学生的乡土学习成果:低年级的 “龙字书法作业”“龙灯绘画”,中年级的 “英雄故事读后感”“观察日记”,高年级的 “乡土诗文赏析笔记”“演讲手稿”。教师通过 “星级点评”,既评价识字、写作等语文能力,也关注学生对龙乡文化的理解深度。
2. 成果性评价:展现“龙乡文化理解”
每学期末开展“龙乡语文成果展”,展示学生的乡土主题作文、手抄报、讲解员视频;同步设计“龙乡文化小测试”,结合部编教材知识点出题,如“根据《邱少云故事》,补全句子:邱少云烈士在战役中,为了不暴露目标,强忍烈火烧身的痛苦(答案:上甘岭)”“铜梁龙舞被列入第 __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答案:一)”,以评价倒逼文化认知落地。
二、实践成效与未来展望
(一)实践成效
经过三年深耕,玉泉小学的“龙乡语文”教学呈现三重突破:
1. 学生成长:从“识字”到“识乡”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乡土主题写作的优秀率从 35% 升至68% ; 92% 的学生能完整讲述铜梁龙舞历史, 88% 的学生能准确复述邱少云烈士事迹,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
2. 教师发展:从“教教材”到“创课程”
教师开发出《龙灯里的语文》《红色铜梁的故事》等 12 个校本微课,3 篇相关教学论文在区级评比中获奖,课程开发与跨学科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3. 学校特色:从“普通校”到“文化校”
学校“龙乡语文” 实践获评铜梁区“特色教学项目”,多次接待区域内学校参观交流,成为乡土文化与语文融合的“示范窗口”。
(二)反思与展望
未来,玉泉小学将深化三项工作:其一,编写《铜梁乡土文化语文读本》(分年级版),与部编教材形成更紧密的互补;其二,开展“语文 + 非遗”跨学科教学,如结合美术课教学生绘制龙灯,结合音乐课学唱龙舞歌谣,让文化传承更立体;其三,搭建“龙乡小作家” 平台,鼓励学生创作乡土主题的诗歌、童话,让语文成为传承龙乡文化的“永恒载体”。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1- 6 年级)[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