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作者

刘林

鹤壁技师学院 458000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肩负着为行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的重任。对此,本文针对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现状、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进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新能源检测与维修;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递增,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中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为行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因此,深入研究该专业教学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设置常出现理论与实践失衡现象。理论课程占比偏大,致使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匮乏。以新能源汽车电路课程为例,繁杂电路理论讲解耗时多,学生实操电路连接、故障排查的时间少,难以将理论用于实际维修。并且,课程内容更新机制不完善,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迅速,如新型电池管理技术已普及,部分院校课程却仍聚焦旧技术,学生所学知识滞后,无法契合行业当下需求,导致毕业进入行业后适应期漫长。

(二)师资力量薄弱

一方面,专业教师数量短缺。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新兴,多数教师由传统汽车专业转型而来,具备新能源专业背景的教师稀缺,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对学生进行精细化指导。在实践课上,一位教师需兼顾多个小组,难以顾及每位学生操作细节。另一方面,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部分教师虽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企业一线维修经验,在讲解常见故障案例时,无法结合实际维修流程深入剖析,学生难以掌握实用维修技巧,教学内容与行业实操存在脱节。

(三)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实训设备方面,新能源汽车实训设备价格高昂,部分中职院校因资金限制,设备数量不足且品类单一。仅配备少量常见车型实训台,对新型号、新技术设备引入困难,学生难以接触前沿实训设备,实践技能提升受限。实训基地建设也存在短板,部分院校与企业合作深度欠佳,企业参与度低。实训基地在设备更新、课程开发及教学指导上,与企业实际生产衔接不紧密,学生在基地所学技能与企业实际维修项目有差距,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影响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二、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进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

需构建紧密贴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其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打破传统课程壁垒,将新能源汽车理论知识与实操训练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其二,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发展,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其三,增设拓展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宽其知识与技能边界。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综合课程中,以常见的电池续航里程缩短故障为例。先安排理论讲解,涵盖电池工作原理、影响续航的因素等知识。实操阶段,学生借助专业检测设备,对电池单体电压、内阻进行检测,分析数据判断故障点。若检测出某电池单体内阻异常,教师引导学生依据理论知识,进一步排查是电池老化、连接线路松动还是管理系统故障。在修复环节,学生依据故障类型,或更换电池单体,或紧固线路,或升级管理系统软件。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操能力。同时,随着行业内电池快充技术发展,课程及时更新,增设快充技术原理、快充设备维护等内容,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快充对电池寿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契合行业最新动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吸引高学历、专业对口人才加入,同时吸纳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二是强化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其实践与教学能力。三是建立科学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升自我、创新教学的积极性,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例如,中职院校为吸引人才,为新能源汽车专业硕士毕业生提供优厚待遇,包括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成功引入多名专业人才。从当地知名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总监作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授课,分享实际维修中的复杂案例及解决方法。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培训,如固态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维修等。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一位教师在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再利用项目,返校后,将项目中的电池拆解、检测、修复技术融入教学,开发出电池回收利用实践课程。学校还设立教学成果奖、实践创新奖,对教学质量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充足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操环境。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让企业深度参与基地建设与管理,确保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接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虚拟实训平台,弥补实体设备不足,拓展实践教学场景。

例如,中职院校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多台不同品牌、型号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实训台,以及先进的电池检测设备、电机控制系统测试平台等。同时,与当地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捐赠最新款新能源汽车用于教学,派遣技术人员参与实训基地规划,依据企业生产流程制定实践教学项目。在新能源汽车总装实训项目中,学生按照企业标准流程,完成零部件装配、电路连接、系统调试等操作。此外,学校搭建虚拟实训平台,模拟新能源汽车在复杂路况下出现的各类故障,如传感器故障、通讯故障等。学生通过虚拟操作,进行故障诊断与修复,反复练习,提升故障处理能力,全方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对于培养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至关重要。面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条件有限等问题,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改进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熟练实践操作技能的新能源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谭光旭.中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实施"5E"教学的路径[J].广西教育,2024(23).

[2]顾舒予.中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分析[J].时代汽车,2022:42-44.DOI:10.3969/j.issn.1672-9668.2022.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