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精准教学方法探究
汤敏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13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该领域对专业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精准教学模式的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与资源配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深入学情分析,通过前置知识测评、学习风格调查、兴趣与动机调研等精准定位学生的起点,明确分层教学目标,同时重构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内容,积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引入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进而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精准教学的价值
1. 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来源广泛,这些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编程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专业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精准教学模式的开展,促使教师通过前期诊断性评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水平,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目标。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时,基础层学生可以着重讲解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提高层学生可以引入复杂的树形结构和图中算法,通过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借助在线学习平台、智能辅导系统,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而且系统会基于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情况等动态调整学习资源推荐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还能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地指导和反馈。精准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线上线下答疑等多种互动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
2.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精准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会更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来,提高整体学习积极性,精准教学可以基于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投放资源,还可以依据数据反馈,合理规划实验室设备、教材选用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例如,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细分,采购相应的软件工具和开发平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精准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练习题目,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知识吸收率。
3. 促进产学研结合
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精准教学模式的开展,使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技术发展趋势,引入先进的软件技术、工具,如增加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开设相关区块链技术专题讲座,使教学内容始终与产业前沿保持同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精准教学能促使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将这些需求融入课程体系中,积极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真实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缩短了从校园到职场转变的周期,提高了职业竞争力。高校是科研的重要阵地,较多前沿软件技术和研究成果诞生于高校实验室,精准教学可以为科研成果的教学转换提供桥梁,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想法,促使成果进一步反馈,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精准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和动态反馈机制,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索的习惯,在该模式下,教师可以将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项目进行研究攻关,将研究成果反馈于教学过程,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精准教学的路径
1. 合理设定目标分层
电子信息类专业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精准教学开展中,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节奏,课程开始前对学生已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通过摸底测试将学生分为基础层、提高层、扩展成三个层次。为了保证分层的合理性,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生的阶段性考核成绩和课堂表现,适当调整学生所在的层次。例如,基础层应掌握基本的编程语言规则、数据类型等概念,编写简单的顺序循环程序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学会使用调试工具查找并修正程序中的错误,激发学生对软件编程兴趣。教师在提高层应使学生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编程思想,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型应用程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算法设计和结构数据结构的选择,实现功能模块的构建与调整。在扩展层应了解前沿的软件技术和开发框架,培养自主和研究能力,塑造学生工匠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分成目标设计,进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3]。
2. 重构模块化内容
电子信息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当前时代背景下,强调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软件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教师在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精准教学中应重构模块化教学内容,对原有的零散教材的章节顺序按照知识的关联性和难易程度,将课程划分一个整体模块,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讲解其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教师在构建项目驱动实践模块中,应围绕典型的电子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如嵌入式多媒体播放器、智能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等,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编辑技巧、文档撰写能力。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教师应贯穿数据处理、编程思想等多个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在模块化内容综合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软件技术水平、要求,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制定详细的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模块化内容重构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估,利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和成绩表现,为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
3. 智能辅助工具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技术不断融合突破,智能辅助工具应用在专业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精准教学中,可以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与分析,教师应利用智能辅助工具全面收集学生在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包括理论知识答题正确率、实验操作时间消耗等数据,汇集到统一的数据库,形成学生个人的详细学习档案,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处理采集到的数据,为学生绘制独特的学习画像。例如,某位学生在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方面表现出色,但面对对象编程概念与介绍存在困难,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学习方向,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不足,进而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教师在智能辅助工具应用中应基于学生的学习画像、学习进度自动推动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料,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基础知识点巩固练习和详细的解题步骤解析。教师还可以利用智能辅助工具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线,若学生在某个环节提前掌握了预习内容,系统会引导其进入下一个更加复杂的主题;同时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智能聊天机器人功能,该工具在学生提问时迅速给出准确的回答和解释,当学生提交作业或完成在线测试后,系统会生成详细的报告,指出错误,并提供改进意见。
4. 项目驱动教学法
精准施教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学生的岗位要求,确保项目主题涵盖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尽可能的使项目贴近工程实际和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教师应将选定的项目按照功能模块或开发阶段进行详细的任务分解,设置一系列的子任务,并对应特定的学习目标和技术要求,任务分解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能力差异,合理设计安排任务的难度梯度和顺序。在具体的项目驱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分组基于学生的特点,承担需求分析师、设计师、测试员等角色,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善项目计划,包括完善项目实施内容,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新知识点集中讲解和示范操作。在数据库连接遇到困难时,详细讲解数据库连接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并进行现场演示,鼓励学生按照项目计划进行自主开发工作,采用敏捷开发的方法,快速原型迭代,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分享优秀的代码片段和技术思路[4]。
5. 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教学法打破了时空限制,将知识传授与内化过程重新组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数据分析功能,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薄弱点和学习习惯,根据学情分析结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借助互联网,完善教学内容,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在讲解编程语言基本语法时,通过动画演示代码的执行流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还可以将制作好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发布明确的学习任务单,使学生在课下自主预习记录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基于学生的预习反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在讨论某个算法应用案例时,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还应结合课程实际的项目任务,开发一个简单的数据处理程序或小型游戏软件,在实践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程度,教师在课后应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知识和关键技能,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课程所需要的重点内容,强调易错点和注意事项,还可以引用一些相关的前沿技术和行业应用案例进行扩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精准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精准教学中,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经验欠缺、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学校应基于实际情况,鼓励教师跨学科学习与培训,使教师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知识、电子信息系统的架构和应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内外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软件开发外包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编程能力。学校应定期举办关于先进教学方法的工作坊,邀请教育专家介绍项目驱动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应用技巧,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将这些新方法应用于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同时还应加强教师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促使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虚拟实验室搭建的技能,通过动画演示复杂的算法逻辑,利用虚拟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软件调试和仿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技术[5]。
结束语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编程思想、算法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入精准教学方法,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信息,精准分析学生的学情,并打破传统教材章节顺序,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将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并融入最新的软件技术和工具。教师还应运用多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借助协作学习平台开展团队协作项目,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不断完善精准教学应用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晨光 , 张丽丽 , 房启志 , 等 . 多维数据空间下的“EDA 技术”精准教学探索与实践 [C]// 北京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暨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虚拟教研室全国院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论文集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25:167-172.
[2] 王宇, 张丽丽, 滕金玉, 等. 基于雨课堂的数字信号处理精准教学研究与实践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5,(05):84-86.
[3] 刘真, 马永强, 李丽宏. 智能技术赋能的“层次化- 阶段式”精准教学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23(19):172-174.
[4] 隋纪祥, 代风静, 江学焕, 等. “赛教融合”电子信息实训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J]. 电脑与电信 ,2023,(12):1-4.
[5] 黄晓青 . 智慧课堂引领下的精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23):96-98.
作者信息:
姓名:汤敏,出生年月:1979.02,女,汉族,籍贯:江苏南通,所在院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信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