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作者

谭星荣

广东省罗定市罗平镇中心小学 527226

引言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新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心理健康作为保障学生身心和谐、人格完善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理念和实践路径,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新思路、新动力。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其终身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1 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升的重要性

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有效的班主任工作能够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发展多元化的技能、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有效的班主任工作还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发展,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支持,帮助学生保持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班主任工作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奖惩机制,强化制度化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集体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同时,有效的班主任工作还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领导能力。这样,学生可以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提高学习效率、综合素质。最后,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有效性还与家校沟通效果密切相关。有效的班主任工作能够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提供支持。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能够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促进家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

2 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知识储备

要解决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加强专业培训。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本培训这一平台,根据班主任的实际需求,聘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心理学基础理论、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等方面,以夯实班主任的专业基础。培训形式应多样化,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体验式、互动式的培训方法,让班主任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实操能力。此外,学校应鼓励和支持班主任参加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认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获得专业资质。同时,学校应将参加培训、考取资格证书等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推动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只有大力加强专业培训,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班主任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发展的轨道。

2.2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班级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根据学生当前遇到的主要心理问题或热点话题确定班会的主题“如何应对考试压力”“友谊的真谛”等。班会上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健康讲座就是邀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或专家,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这些讲座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此外,我还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时间,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给学生专业建议和指导。

2.3 构建协同体系,完善家校育人机制

要突破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孤军作战”的困境,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涵盖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在此格局中,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多元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知识与实用方法。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家长摒弃“重智轻德”的传统观念,提升其科学教养的能力,进而形成家校协同、齐抓共管的强大教育合力。班主任应主动出击,积极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借助微信、电话、家访等便捷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的思想动态与行为表现,同时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共同商讨有效的教育对策,力求达成教育共识。对于那些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班主任更需主动与家长深度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携手家长共同制订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构建起稳固的家校协同救助机制。此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应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整合社区医疗卫生、团委、妇联、关工委等多方面力量,搭建起“学校 + 家庭 + 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通过这一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保障。

结语

总之,小学班主任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要求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举办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还要建立家校社协同培养机制。如此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需求,为其日后成为拥有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的好市民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班主任要一直去探索、去尝试,去寻找更多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从而去帮助学生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世友 .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策略 [J]. 教书育人 ,2022(28):32-34.

[2] 陈晓雪 , 徐静 .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 [J]. 家长 ,2021(22):81-82.

[3] 赵云.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策略探讨[J].新智慧 ,2021(14):55-56.

[4] 万应瑾 .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 新课程 ,2020(44):223.

[5] 宋燕,赵晓艳 . 心育与德育的整合——分析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 [J]. 知识文库 ,2018(2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