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联合的现状分析
彭欢 何羽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0
一、市域产教联合的背景与意义
1、产教融合政策环境分析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支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根基,不仅是抢占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的关键依托,更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产教融合作为贯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重要纽带,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与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双重驱动下,构建 “四链” 协同发展新格局,需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提升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产教融合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通过系统性政策布局推动产教深度融合。2022 年 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着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产教融合发展锚定战略方向。2023 年 4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强调发挥政府统筹协调职能,凝聚多元主体合力,构建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域产教融合平台。同年 6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提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建设重点实验室、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新型产教融合载体,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具体政策指引。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不仅凸显了产教融合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为新时代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产教融合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价值显著
在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时期,我国产业发展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深刻变革,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驱动与人才支撑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亟需通过产教融合这一新型协同育人模式,培育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不仅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更能通过知识生产、技术创新的协同联动,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知识创新与技术转化维度来看,产教融合通过构建产学研深度协同机制,有效促进知识与技术的跨领域流动与共享。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打破了创新链条中的信息壁垒,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的转化进程。这种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推动区域经济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升级,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例如,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载体,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孵化与市场化推广,显著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方面,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能够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针对性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种精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为企业输送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效提升其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数据显示,参与产教融合项目的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掌握和岗位适应能力方面,较传统培养模式毕业生提升显著,有力支撑了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产教融合通过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与整合等多重路径,已成为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经济的创新活力与核心竞争力,更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产教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化,其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战略价值将进一步凸显,为新时代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3、石化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产教协同视角下的实践路径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对培育契合行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特别是在石化产业领域,这种产教协同模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石化行业凭借其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以及安全生产标准严苛等特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专业化、复合化与实践化的显著特征,这一需求导向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方向。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深度实践,促使石化类职业院校加速构建与行业需求动态适配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院校通过精准对接石化行业发展需求,系统优化专业布局,将前沿技术、行业标准深度融入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升级需求同频共振。同时,依托与地方石化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协同机制,职业院校得以实时追踪行业技术迭代趋势与人才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实践方案,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精准度与实效性。这种深度产教融合模式,有效整合了院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高效对接,极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效益。
二、“2246”建设模式
以 “两学院、两平台、四主体、六模式” 的创新架构为依托,石化类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新范式。通过实施 “三引领、三融合、 三维度” 的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育策略,即行业标准引领专业建设、技术创新引领课程改革、职业素养引领实践教学;推动产教目标融合、资源融合、过程融合;从知识、技能、素养三个维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创新实践能力与职业综合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更为岳阳市域乃至全国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共进。


三、具体的实施路径
1、充分发挥政府园区主导作用,实施“政府建、项目引、企业投、学校办、园区用”教联合体运行模式
联合体作为高新区打造湖南万亿级现代石化产业的核心基地的重要科教支撑,成为建设“七个岳阳”的重要引擎。聚焦现代石化生产、运维、营销服务等三个主导产业,围绕中石化湖南石化、盛锦新材料、岳阳兴长、中石化长炼催化剂、昌德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导入上下游产业链,集聚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学院、湖南石化职院、岳阳职院、湖南民族职院、岳阳一职、中南工业学校等院校,长炼新材料、长炼设备研究所、湖南现代石化创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理事会管理机构、公司实体运行机制,构建供需对接资源模式、建立多元共育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全链产业能级提升路径、提升数字化培养体系水平。秘书处设立在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联合体建设运行情况纳入产业园区工作考核指标和区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理事会下设3 个行业委员会,包括石化生产、石化装备运维和石化产品物流营销行业委员会,后续根据岳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情况增设其他行业委员会。
2、企业融入、多方参与,构建资源整合、平台提质的内涵建设机制
(1)建设现代石化人才特区。实施高端人才全球招引工程,面向石化生产工艺、智慧运维等关键核心技术探索性研究,搭建“院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协调联盟”“创新联盟”,实施线上“园区 + 学院 + 协会”协同协助共享,线下“研究院+公司+基地+基金+创新联盟”协同,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加快各类优秀人才尤其是紧缺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行业大赛、技艺研修和技艺交流活动,搭建师资共享网络平台,建成校级示范性教师实践流动站10 个;实施科技成果转移人才集聚工程,通过项目、教学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培育科技成果转移人才,联合体内双师比例达到70% 以上。
(2)搭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联合中石化湖南石化、盛锦新材料、长炼机电等龙头企业,将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经典案例等转换为课程资源,围绕石油化工技术、炼油技术、分析检验技术、化工装备技术、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共同建设一批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实训标准,共同开发一批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 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及以上在线精品课程、一流核心课程10门、国家级规划教材5本。
(3)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放共享联合体内“石油化工应急救援演练基地”等国家级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石油化工” “化工设备制造与维修”等湖南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化工新材料”等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聚焦石油化工技术、新材料技术、化工装备智慧运维技术等领域的共性、基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问题,创新产品定制、中试等应用机制,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打造现代石化产业创新高地。建成省级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1 个。
3、园校互动、多方共育,实施校校联合、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系统构建“中职 - 高职 - 本科”相互衔接贯通一体化培养体系。围绕园区石油化工技术、石油炼油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和油气储运技术等专业,与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工程学院共同探索“4+0”楚怡工匠计划,共同培养本科层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应用化学方面的人才;与宜章中职、津市中职共同实施“3+2”中高长效培养,探索“2+2+2”中高职与招工企业的中国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向教育部门争取政策,打通联合体内中高职优秀毕业生和企业优秀员工攻读全日制本科和专业学位硕士的路径,为高新区现代石化产业大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
(2)深化真实项目式学徒制改革。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驱动,采取校企“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双重身份、岗位培养、在岗成才”方式,线上线下、学校企业灵活组织教学,实施石化生产现场工程师学院、智慧运维现场工程师学院、石化材料产业学院、智能装备产业学院等项目,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开展委托培养班、订单班、卓越工程师班等10 个。
4、以点带面、多点开花,助推校企科技研发走深走实2024 年 3 月,湖南省石化新材料院士专家工作站获省委组 织部、省科技厅、省科协批复认定。至6 月上旬,湖南省石化新材料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课题启动会分别在北京和湖南召开,《岳阳石化下游延伸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岳阳石化产业与 生物基化工耦合发展研究》等 7 个研究课题相继完成开题。2024 年 6 月,湖南理工学院与联合体内企业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特种环氧树脂产品最终检验结果出炉,符合技术要求,可以进行成果转化。此前,该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在理工学院唐课文教授的带领下,已能够实现国产化。2024 年 6 月,联合体特邀院校武汉科技大学与湖南聚成化工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武汉科技大学将作为聚成化工的研发基地,为其完成研发产品检验工作,同时共同探索催化剂废水、废渣回收利用,生产新型催化剂的工业化路径,解决 “掐脖子”问题。2024 年 5 月,湖南石化职院与湖南成成油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科技特派专家万琼、彭欢等人为成成油化公司设计研发与检验中心,并共同开展中心建设工作。
四、岳阳市域内石化类职院的发展策略
岳阳市域内石化类职院机遇与挑战并存,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是发展关键。为此,提出三大策略:一是以 “2246” 建设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明确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职责,通过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六种模式,满足企业多元用人需求。二是实施 “三引领、三融合、三维度”人才培育计划,以产业需求、行业标准、企业项目为引领,推进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融合,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三是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获取政策资源,参与重大产业项目与科创活动,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岳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明霞, 褚诗茜. 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5,1075(3):30-37.
[2] 宋亚峰, 赵康健, 潘海生.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效指数与指向[J]. 职教论坛 ,2024(9):28-34.
[3] 吴一鸣, 任雯君. 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的困局与突破[J]. 现代教育管理 ,2024(12):88-97. DOI:10.16697/j.1674-5485.2024.12.010.
[4] 赵守红 . 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高职融合育人模式构建 [J]. 河北职业教育 ,2025,9(1):46-50. DOI:10.3969/j.issn.1672-8963.2025.01.010.
[5] 刘艳春, 李峻.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空间生产逻辑与治理策略研究[J]. 职教发展研究 ,2025(1):16-24. DOI:10.19796/j.cnki.2096-6555.2025.01.003.
[6] 王雨蒙, 李卓颖.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效性分析与研究[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1):20-23. DOI:10.3969/j.issn.1009-9522.2025.01.004.
[7] 吴丽华, 阚雪芬. 我国市域产教联合体研究探析[J].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3(4):33-41. DOI:10.3969/j.issn.2097-0358.2024.04.007.
[8] 崔之昂, 孙翠香. 高职院校深化市域产教联合体人才培养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 ,2025(2):58-66. DOI:10.3969/j.issn.1674-9154.2025.02.007.
[9] 许悦, 宋洁.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理论意涵、典型特征与运行机制[J]. 教育与职业 ,2025,1073(1):5-13.
[10] 刘志文 , 魏珺玥 . 兼容性与中心性 :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制度逻辑分析与[J]. 职教论坛 ,2025,40(1):22-30.
[作者简介] 彭欢(1985-),女,湖南浏阳人,硕士,副教授,石化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何羽(1995-),男,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 基金项目 ] 2024 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高四新”背景下岳阳市域产教联合体“2246”模式的研究与实践(ZJGB2023481);2025 年岳阳市社会科学课题“岳阳石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路径研究”(2025Y172);2025 年岳阳市社会科学课题“对接岳阳市“1+3+X”现代化石化工匠育人模式研究”(2025Y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