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谢文君
仁寿县书院小学学校620500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下,小学教育正在发生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全面素质培养的重大转变。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法治观的重要一环,同心理健康教育一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力。但是目前的教育实践当中,两者大多是割裂的状态,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有利于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小学生有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惑等,有些学生有情绪波动大,抗挫折能力差的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大多以传授道德规范、法治常识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大多以单独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出现,两者缺少协同:有 60% 以上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没有融入心理教育的元素,有近 50% 的老师认为自己很难在道法课上识别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回应,造成“重道德认知、轻心理支持”“重知识传递、轻情感培育”的问题,无法达成学生“德心共育”的成长目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课程目标:双向衔接,共育方向明确化
把心理健康目标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中,形成“道德素养 + 心理能力”双目标体系。像低年级“热爱家庭”单元,将目标定为“能说出家庭成员的关爱行为(道德目标),当想念家人时用绘画、倾诉等方式调节情绪(心理目标)”;高年级“承担责任”单元,把目标定位“能理解个人对集体的责任(道德目标),在承担责任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自我鼓励,寻求帮助(心理目标)”,让两个目标相互支持,一起实现。
(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与共生点挖掘
主题融合: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主题,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人际交往”这个主题里,在介绍“尊重他人”、“友好相处”这些道德要求的时候,融入“倾听技巧”、“换位思考”、“化解矛盾的心理方法”,做到“知道怎么去做(道德规范)”和“知道怎么去想(心理调节)”;“规则意识”主题里,联系“遵守规则时的心理适应”,引导学生明白“规则不是约束而是保护”,从而减少学生因为要遵守规则而产生的抵抗心理。
案例融合:把心理健康案例当作道德教育的案例。如“学生害怕犯错误不敢发言,在老师鼓励下大胆发言,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这个事例,传递的是“勇敢尝试”的道德品质,同时又包含“自我接纳”的心理理念;再如“小组合作中因意见不合产生矛盾,经过沟通达成一致”这样的事例,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道德要求,也教授了“情绪控制、有效沟通”的心理技巧。
(三)教学方法:协同创新与体验感知强化
情境教学法:设置“道德冲突 + 心理困境”的双层情境,学生在体会中实现融合学习。例如在“诚实”这一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考试的时候看到别的同学作弊,是否举报”的情境,让学生来讨论诚实的道德选择,同时也要注意考虑“举报会产生的交往压力”,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做到坚守诚实的同时又能温和地沟通”,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小组合作法:以小组任务为载体,同步发展道德协作和心理交往能力。布置“设计班级爱心活动方案”的任务,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培养责任心),讨论协商(培养尊重别人的意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合作中的情绪”,“因为分工不合理而生气”“因为自己的方案被否定而伤心”,并且教给“主动倾听”“表达需求”等技巧,在协作中做到践行道德、学会交往。
(四)师资队伍:跨学科培训提升融合能力
专题培训:开展“道德 + 法治 + 心理健康”跨学科培训活动,引入道德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相关专家和心理咨询师等进行联合授课,并进行“道法课堂中的心理问题识别”、“心理辅导技巧应用于道德教育中”、“融合教案设计方法”等相关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开展融合的教学能力。
教研联动:成立“道法教师 + 心理教师”教研组,做集体备课。心理教师帮助道法教师分析教材中的心理因素,道法教师根据道德教育目标设计心理活动,共同编撰《“德心共育”教案集》,“‘感恩父母主题教案”里,心理教师设置“亲子情绪对话”环节,道法教师设置“感恩行动实践”环节,达成教学环节无缝对接。
(五)评价体系:多维考量与融合反馈的完善构建
建立起“知识 + 行为 + 心理”三个维度的评价体系,打破了以前道德教育中只有评价形式的评价方法。知识方面,课堂提问,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道德规范,法治常识的了解;行为方面,教师观察,同学互评,家长反馈,记录学生在校园里(帮助同学,遵守纪律),家庭里(孝顺父母,做家务)的道德实践表现;心理方面,用“情绪自评表”,“人际交往量表”,学生定时评价自己情绪调节,同伴交往的能力,老师根据平时观察综合评判。如:有个学生在“诚信”单元的评价里,从知识角度说知道诚信很重要,从行为角度自己主动承认自己的小错误,从心理角度说“承认了错误就不会再焦虑”即达成了融合教育。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实行“全人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目标衔接、内容整合、方法创新、师资联动、家校协同、多维评价,做到“以德育心、以心育德”。未来要加深两者融合的程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发出更多贴近实际的融合教学资源,使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成为学生成长的“双引擎”,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红飞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教育界,2021(22):26-27.
[2]吴海燕 .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融合[J]. 安徽教育科研,2023(2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