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句知识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
谭海霞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重庆万州 404120
摘要:通过观察初中中等水平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立意、结构不会生发。为了解决初中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上的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写作思维角度开发复句知识,并在随文教学和复习日常中加以落实。
关键词:复句知识;复句思维;初中记叙文写作
引言:初中记叙文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通过观察初中中等水准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可以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准确找到立意点,结构层次完整,但是文章却读来不够深刻,结构层次单一,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存在着立意、结构难以生发的问题。立意方面,学生表达浅显不够饱满,不知道怎么更透彻深入阐发立意;结构方面,学生谋篇布局千篇一律,无法有序展开。为提高初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水平,丰富写作教学策略,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方面不断进行尝试,提出了诸多方式方法来解决初中学生在记叙文写作的教学困境。
1 复句知识的内涵与开发
复句内涵的定义各有不同,有同也有异。对于复句的分类也有不同的看法,在现代汉语当中,复句分类有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为解决初中记叙文写作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写作思维角度,将静态的复句知识转化为动态思维知识,点拨学生学会生发。
1.1 复句知识的内涵
最早出现的与现代汉语复句有关的语法学专著是《马氏文通》,此专著中出现的两种句子结构类型“句之为句,似可分为两类:一则与句相连者,一则舍读独立者”与现代汉语复句中的主从复句和联合复句相关联。复句内涵的界定有同有异,多数学者认为两个及以上句子的合成就是复句,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是以怎样的条件对句子进行组合才能构成复句。
对于复句的分类有多种看法。在汉语中,复句分类可以将复句分为四种,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一分法就是直接将复句分为若干类别,二分法将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又称等立、并列;偏正又称为主从。三分法将复句分为因果、并列、转折三大类,四分法将复句分为了平等、轻重、推理、违理四类。
1.2 从思维角度开发复句知识
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存在着立意、结构难以生发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目前,初中教师更加重视的是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思维力和逻辑力的训练。
在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教科书当中,有对复句知识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教材的编写结构体系严谨逻辑性强,在编排上,无论是文本的篇幅还是深度都更加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的锻炼。初中阶段相较于小学阶段而言,从简单的看图说话变成了更高难度的构思写作,因此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的训练。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类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让学生接受把握复句当中体现的前后逻辑关联,形成自身有关语法知识的完整框架,解决在立意生发和结构生发上的难点。
2 用复句思维助力初中记叙文生发
借助复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联性,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珍贵的写作思维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种逻辑性来解决目前在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重视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而忽视思维逻辑训练的现状,以及初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面临的难题,帮助学生在把握复句思维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思维能力,助力记叙文写作生发。
2.1 立意的生发
在表达一个更深刻立意的时候,复句比单句更有效果,复句思维可以让原本局限于浅显的情和理得到升华,立意得到生发。相比单句,复句在单句基础上有递进的逻辑关系,使得复句相较于白话的单句,更加深刻,立意得到深入阐发更耐人寻味。当然除了递进之外,还可以利用并列、因果、假设等等让立意上升高度,表达更透彻饱满。
此外,复句在语义结构上,比单句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利用复句可以让语义表达得完整深刻,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初中记叙文写作进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复句思维,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展现独特的记叙文立意。当然,要增强立意的感染力,不仅可以言理,还可以利用抒情形式的立意。
2.2 结构的生发
“九上教材介绍了八种复句逻辑关系,当代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表明:逻辑关系,不仅存在于句子之间,也存在于句群、段落之间,从句到篇,不同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基本一致。”教师对记叙文的谋篇布局训练,例如点题的训练,要求学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在文章开头结尾和重点段落要有点题的关键词句,同时在叙事时详略得当,合理安排内容主次和先后顺序,条理清晰地展开叙述。
那么,在写记叙文时,学生就要在把握立意基础上,围绕命题,展开思考,包括时间的变化、事件的发展、情绪的转变、情理的升华等等,构建记叙文写作的框架,再利用逻辑关系,利用“起—承—转—合”等结构方式,对文章进行润色,使结构得到生发。
3 基于复句知识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
学生思维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不仅要在课程教学中利用教材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把握复句思维,掌握记叙文写作生发技巧,同时还要逐步将“复句思维助力记叙文写作生发”落实到学生复习日常当中,渗透巩固,提升思维能力。
3.1 随文落实复句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随文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分布是静态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选择教材中分布的复句知识相关文本,择取富有复句思维训练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复句,形成复句思维,培养调动迁移的能力。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把握记叙文主旨、文章结构,分析事件的行文脉络等等,指出记叙文本在叙述时依赖着逻辑关系,由此展开复句教学。在复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体现文章主旨、反映作者情感、体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复句,以及结构复杂难懂的复句,理清当中体现的逻辑复句思维展开教学。
3.2 随复习日常落实复句策略
将复句思维落实到学生的复习日常至关重要。在复习阶段,回归教材是关键,教师要从中提炼出嵌套的关联式结构,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复杂逻辑的表达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复句材料的积累,从句群、段落、经典篇章当中反复揣摩,再模仿生成,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此外,勤于练习也必不可少,教师应当选择具有启发思维,考察逻辑的复句思维特征明显的题材,让学生在实战训练中学会生发立意和结构,深入阐发立意,组织开展行文脉络。最后,以思维发展为关键,不仅仅只注重复句思维当中的关联词,还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发散想象等高阶思维。
结束语:针对目前在初中记叙文写作当中存在的立意、结构难以生发的问题,复句作为语文语法当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写作思维知识,教师应当将统编教材当中分布的静态复句知识提炼出来,对学生的复句思维进行训练,转化为学生动态的复句思维意识,迁移到记叙文写作当中,让学生学会由表及里深刻立意,学会将关联词运用到行文脉络搭建中,层次分明有逻辑地有序开展写作。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将复句思维的训练随文落实,随复习日常落实,逐步渗透积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国安.基于复句知识的中考写作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24,(05):81-84.
[2]田淑玲.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探究[J].中学语文,2024,(29):78-80.
[3]杨丹妮.初中语文复句随文教学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4,40(03):11-13.
[4]乌云其木格.初中语文复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D].导师:李剑冲.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5]刘利,朱光鑫.汉语复句的分类问题[J].汉语学报,2024,(04):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