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群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作者

白玛拉措

西藏那曲市班戈县佳琼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西藏,班戈县,852500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其培育与践行需依托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化载体。基层群众文化扎根于社区、乡村等基层场景,涵盖广场舞、民俗活动、书画展览、文艺汇演等多元形式,具有“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的鲜明特点,能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群众可感知、可参与、可认同的文化实践。

1 基层群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

1.1 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与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度契合——群众通过参与乡村产业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振兴,体现“富强”追求;社区民主议事文化活动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践行“民主”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在基层群众文化中体现为“邻里互助、机会均等”,如社区“爱心帮扶队”帮助困难群众,民间文化社团平等吸纳不同身份成员,均与核心价值观内涵一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价值准则,更是基层群众文化的核心内核,如国庆期间的社区合唱活动、行业技能比武、集市诚信经营评比等,均是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1.2 传播方式的适配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传播,而基层群众文化具有“生活化、场景化”的传播优势。相较于理论宣讲、标语宣传等传统方式,群众文化活动将价值理念融入生动的文化场景,通过“参与式体验”降低认知门槛。例如,某农村地区将“孝老爱亲”主题融入地方戏曲《墙头记》改编中,群众在观看演出时自然接受“友善”价值观的熏陶,比单纯说教更易引发情感共鸣。

1.3 主体需求的互补性

基层群众文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群众“价值引领需求”,二者形成互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不仅追求娱乐功能,更渴望获得精神滋养与价值认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依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才能避免“悬浮化”,实现“落地生根”。例如,社区开展的“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通过表彰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的家庭,强化了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导向。

2 基层群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维度

2.1 认知传导机制:从抽象到具体,化“宏大叙事”为“身边故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12 个词相对抽象。基层群众文化通过艺术化、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将其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内容。(1)文艺作品传导:通过创作小品、快板、地方戏、歌曲等文艺作品,将诚信、友善、敬业等价值观融入故事情节,让群众在艺术欣赏中理解和认知其内涵。(2)活动主题嵌入:在各类文化活动中鲜明地嵌入价值观主题,如“和谐社区文艺晚会”、“法治宣传进万家”游园活动等,使价值观传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3)典型示范引领:挖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优秀志愿者等,用他们的真实事迹诠释价值观,增强认知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2.2 情感认同维度:让核心价值观“有温度、能共鸣”

(1)共情式体验:通过文化活动激发情感共鸣。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以“参与性、互动性”为特点,能够通过情感体验强化核心价值观认同。例如,某社区开展“红色电影放映周”活动,放映《长津湖》《觉醒年代》等影片后,组织“观影谈感悟”环节,老党员分享革命故事,青年群众表达爱国情怀,在集体讨论中激发“爱国”情感共鸣;云南某乡村举办“民族团结歌会”,各民族群众共同演唱《爱我中华》,通过音乐文化的感染力,强化“和谐”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这种共情式体验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更易触动群众内心,形成情感认同。(2)榜样式引领:通过群众典型传递价值导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注重挖掘“身边榜样”,通过“平民英雄”的示范效应引领核心价值观。例如,各地开展的“最美基层人”评选活动,将乡村教师、社区医生、志愿者等普通群众作为榜样,通过“事迹宣讲会”“短视频展播”等文化形式,讲述他们践行“敬业、友善”价值观的故事;江苏某社区在文化墙展示“邻里互助小故事”,如“张阿姨帮邻居照看孩子”“李师傅义务修理楼道灯”,这些“身边人、身边事”比“远方英雄”更具感染力,让群众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可亲近、可学习”,从而产生情感认同。

2.3 行为践行维度:让核心价值观“能落地、可参与”

(1)实践式转化:将价值理念转化为文化实践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为核心价值观践行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让群众从“知道”转向“做到”。例如,围绕“和谐”价值观,社区开展“邻里互助日”文化活动,组织居民成立“家电维修队”“法律咨询组”,为邻里提供免费服务;围绕“文明”价值观,乡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文化周”,通过“最美庭院评比”“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群众践行“文明生活”。这些实践活动让核心价值观从“思想层面”转化为“行动层面”,成为群众的“日常习惯”。(2)社群式带动:依托文化社团形成践行合力。基层群众文化社团(如广场舞队、书法协会、志愿者团队)是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社群载体”,通过社团活动带动群众集体践行。例如,某乡村“文艺志愿者服务队”不仅开展文艺演出,还定期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践行“友善”价值观;城市社区“环保文化社团”通过“绿植领养”“河道清理”等活动,推动“文明、和谐”价值观的集体践行。社群式带动形成“一人参与、带动一片”的效应,让核心价值观践行从“个体行为”转变为“群体行动”,增强了实践效果。

2.4 强化协同机制:形成部门联动工作格局

建立“党委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文化部门负责、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宣传部门负责制定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总体方向,文化部门负责设计文化活动载体,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能融入价值理念(如民政部门在社区治理中融入“和谐、公正”,农业农村部门在乡村振兴中融入“富强、敬业”),形成“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确保基层群众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持续有效。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更加自觉地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重视并有效发挥基层群众文化的独特引领作用。通过持续创新内容、优化机制、整合资源、贴近群众,不断强化其价值导向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空气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先红 . 论群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6):88-96.

[2] 吴理财 . 公共文化服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2020(5):67-73.

[3] 吴世文 .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与传播策略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8):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