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妇科手术后,腿肿别大意!血栓可能悄悄“ 缠” 上你

作者

沈慧 朱小贞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市 201210

妇科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往往被患者和家属关注在切口愈合和疼痛管理上,却容易忽视下肢的异常变化。手术后若出现腿肿、发热、疼痛等症状,很可能不是普通水肿,而是静脉血栓在悄然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正确认识、及时预防和科学处理血栓风险至关重要。

1. 手术后血栓的基本认识

1.1 什么是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系统内异常凝固形成的固体块,多见于下肢深静脉。正常情况下,血液在静脉内保持流动性,不会轻易凝固;但当血流减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血管壁受损时,就可能触发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逐渐形成血栓。深静脉血栓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若血块脱落进入血流,可随下腔静脉到达肺动脉,引起肺栓塞,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猝死。

1.2 妇科手术与血栓关系

妇科手术过程中需要在盆腔区域进行较大范围操作,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平卧,术后恢复期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流明显减慢。同时,手术创伤和麻醉作用会导致凝血功能增强,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外,切除或分离组织时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血栓风险。临床上,子宫切除术、卵巢肿瘤手术等大型妇科手术的血栓发生率相对更高,因此术后护理和预防措施尤为关键。

1.3 临床危险性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隐匿性较强,早期常被误以为是普通的下肢水肿或术后恢复现象,容易延误诊断。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循环,会引起急性肺动脉栓塞,导致呼吸急促、胸痛、咳血等严重症状,甚至短时间内出现休克和死亡。临床研究表明,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约三成的术后血栓患者可能进展为肺栓塞,而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病死率高达 15% ,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2. 血栓形成的“三要素”

2.1 血流淤滞

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养,下肢活动明显减少,尤其是髋关节以下的肌肉泵功能减弱,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血液在小腿和大腿处停滞过久,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形成涡流。长期淤滞的血液中,血小板更容易黏附聚集,进而触发凝血因子的激活。此外,术后疼痛、输液管路限制活动等因素也会加重下肢静脉压力,从而为血栓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血液高凝状态

外科手术过程中,组织损伤会引起凝血因子释放,促使机体进入一种保护性的高凝状态,以减少出血。但这种机制同时也增加了血液黏稠度,使血栓形成几率升高。部分妇科患者本身可能因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或存在恶性肿瘤而处于高凝状态,这些情况会进一步加重术后的凝血活性。血液中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大量沉积,微小血栓逐渐扩展,最终形成临床可见的深静脉血栓。

2.3 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是维持血液流动平衡的重要屏障,一旦受损便会暴露胶原纤维,引起血小板迅速黏附并释放促凝物质。妇科手术过程中,切割、分离组织以及止血操作都可能造成静脉壁受损,导尿管或静脉导管的机械刺激同样会破坏血管内皮完整性。此外,术后炎症反应释放的细胞因子也会加速内皮功能紊乱,使局部血液处于强烈的凝固环境,成为血栓形成的重要触发因素。

3. 典型症状与警示信号

3.1 下肢肿胀

当深静脉血栓阻塞静脉腔时,血液回流受阻,大量液体渗入组织间隙,就会导致下肢出现单侧性水肿。患者常感觉小腿或大腿明显增粗,皮肤绷紧、有压痕感。与普通术后浮肿不同,血栓性肿胀多表现为一侧肢体突发性加重,抬高肢体后不易缓解。部分患者还伴有沉重感或发胀感,走动时症状更加明显。临床检查时可见患肢周径较健侧明显增加。

3.2 疼痛与压痛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刺激血管壁和周围组织,导致下肢出现酸胀或持续性钝痛。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可能仅感轻微不适,但活动或下地行走时疼痛常加剧。沿着静脉走向触摸时,可出现条索状压痛感,这种局部压痛是临床上重要的提示信号。若血栓范围较大,疼痛可能伴随小腿僵硬感,使患者不愿活动。夜间或久坐后症状往

往更加明显。

3.3 皮肤颜色改变

深静脉血流受阻后,局部缺氧与血液瘀积会导致皮肤颜色发生改变。轻者表现为局部发红或温度升高,提示炎性反应和血液滞留;严重者可出现皮肤青紫甚至发黑,这是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的表现。部分患者会感觉患肢表面发热,提示炎性因子活跃。若血栓脱落进入肺动脉,可能出现突然的呼吸急促、胸痛或咳血,这是肺栓塞的典型警示,应立即寻求医疗救治。

4. 预防措施

4.1 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轻度活动。早期下床行走可有效激活小腿肌肉泵,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血液长时间停滞在下肢。对于暂时无法下床的患者,可以在床上做踝泵运动,即反复勾脚、伸脚或旋转踝关节,模拟步行时小腿肌肉的收缩作用。这样的简单动作能够增强下肢静脉回流速度,降低血液淤滞风险,并对减少下肢肿胀有积极作用。

4.2 弹力袜与间歇性气压装置

医用弹力袜通过对下肢施加分级压力,使小腿和大腿的静脉血液向上加速回流,改善血液动力学环境。间歇性气压装置则利用气囊周期性充气和放气的方式,模拟下肢肌肉收缩,促进血流畅通。这两种机械预防手段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术后不能立即下床活动的患者。持续或间断的外部压力不仅可以减少静脉扩张,还能降低血液黏滞度,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

4.3 药物预防

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医生通常会选择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钠(LMWH)能够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常通过皮下注射给药。部分患者术后还会使用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这类药物可阻断凝血级联反应,达到持久的抗凝效果。药物预防需在医生评估下进行,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年龄及基础疾病,个体化选择剂量和用药周期,避免出血并发症。

5. 术后监测与治疗

5.1 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术后若怀疑下肢静脉血栓,常先进行实验室检查。D- 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升高提示体内存在凝血和纤溶过程活跃,但并非特异性指标。影像学检查是确诊关键,其中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因无创、准确率高而成为首选。它可显示静脉是否存在充盈缺损、血流速度异常等情况。对于诊断困难或疑似肺栓塞的患者,可进一步行CT 静脉造影或肺动脉CTA 检查。

5.2 抗凝治疗

一旦确诊深静脉血栓,应尽快开始抗凝治疗,以阻止血栓继续生长并防止脱落。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钠,通过皮下注射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随后可过渡到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维持长期治疗。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凝血功能指标,控制药物剂量,避免发生消化道或脑出血等并发症。

5.3 溶栓及介入治疗

对于血栓负荷大、影响严重或伴有危及生命的肺栓塞患者,单纯抗凝可能不足,需要溶栓或介入治疗。溶栓治疗可通过静脉注射或导管定向给药的方式,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若存在大块血栓,有时需植入下腔静脉滤器,用于阻挡脱落的血栓进入肺动脉。部分中心还开展导管取栓或机械性碎栓术,以减少血栓堵塞范围,降低致死风险。

结语:

妇科手术后出现的下肢肿胀、疼痛或颜色改变,并非单纯的术后反应,而可能提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血流淤滞、血液高凝和血管损伤是主要诱因,严重时可引发致命性肺栓塞。科学预防包括早期活动、机械干预和药物保护,若出现可疑症状应尽快进行检查与治疗。患者和家属在术后恢复期应高度重视血栓风险,积极配合医护管理,才能保障手术后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