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对策
彭程
郑州师范学院 450044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就业景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就业市场的结构,也深刻地重新塑造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根据最近的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就业焦虑、价值观念与市场的不匹配以及低自我效能感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因此,理解这些心理特点并探索有效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心理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涉及高校教育改革、企业合作及政府就业服务等多个方面,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健康和积极的就业支持。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
(一)焦虑与期待的共存现象
大学生在即将踏入职场之际,往往会体验到焦虑与期待并存的心理状态 [1]。这种共存现象源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未来的就业环境和自身能力产生种种担忧,担心找不到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担忧未来的发展和生活状况。另一方面,他们对即将进入社会、实现自我人生规划等充满期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个人成长和职业成功,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这种焦虑与期待的内在矛盾,使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之中。
焦虑与期待的共存现象也与大学生自身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在学业压力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大学生往往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他们需要在毕业后面临独立生活和职业发展,焦虑情绪几乎无法避免 [2]。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多样性和发展空间也更加期待和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发展和成就,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
在这种焦虑与期待并存的心理状态下,大学生往往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扰。焦虑情绪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未来就业的表现。过高的期待也可能使他们对就业现实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失望和挫折感。为了更好地应对焦虑与期待的共存现象,大学生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调适和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应对策略,以更加积极和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自我效能感与价值观念的差异性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环境中,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观念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一方面,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有效地实施某种行为以达到目标的信念。研究显示,许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因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培训,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导致自我效能感不足。这种不足使得他们在求职时感到不确定和焦虑,进而影响到个人的决策能力和就业质量。
另一方面,价值观念在就业心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多重影响,往往形成理想化的职业期待与现实就业市场之间的矛盾。许多大学生主张社会责任感与个人兴趣的结合,追求更具意义的职业,这可能与市场中对专业技能及实际经验的更高要求相悖。大学生在寻求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职业时,常常面临选择的窘境,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就业焦虑。
自我效能感与价值观念的不协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信心,也对其情绪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3]。当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足以支撑其理想价值观时,容易导致心理挫折和抑郁情绪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潜力。与此高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不足,也使得学生在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脱节,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路径。
二、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一)教育与企业的协同育人策略
当前,为应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境,认为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策略尤为重要。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使之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高校可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发展路径,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类实习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增强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在实施教育与企业的协同育人策略时,高校与企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职业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高校的教师也应积极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了解行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与实践更加贴近。企业可以提供岗位实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体验职场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育与企业的协同育人策略还应注重个性化发展。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企业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培训计划,培养他们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通过个性化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匹配度和成功率。
(二)政府就业服务的完善与创新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优化中担当重要角色,应当通过完善与创新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加贴心的帮助。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满足大学生不同需求。例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就业信息,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建议。政府还可以推动建立成熟的在线就业辅导平台,为大学生提供随时、便捷的求职指导,缓解其就业压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促进这些机构在就业辅导、信息发布、招聘会举办等方面的创新。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引进先进的就业指导技术、举办创意招聘活动等,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的就业服务。政府还可以鼓励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形成合作联盟,共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就业服务支持,促进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更好对接。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合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质量。政府可以建立更加便捷的用人单位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大学生提供各类职位空缺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政府还可以推动用人单位开展多样化的就业合作项目,与高校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校园招聘会举办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选择空间。
三、结语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特点,诸如焦虑与期待的并存、价值观念与就业市场的脱节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不足。研究发现,通过高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以及政府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等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进而提高其就业的质量与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陈晓琳.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对策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09):0134-0137.
[2] 刘青青黄小涛 .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J]. 科技管理研究 ,2023,(16).
[3] 卢岚岚 , 赵泽龙 , 王静 .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3(0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