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在初中美术的传承路径新研究
张炜
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 江苏省 225500
引言:非遗剪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艺术感知和文化认同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将剪纸艺术引入美术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强化文化自信。在“双减”政策和核心素养导向下,美术教育面临课程内容创新与育人功能拓展的双重挑战,非遗剪纸恰好契合这一教育转型的需要。当前部分地区已有初步实践,但整体推进仍较有限。为更有效推动非遗剪纸在校园的传承路径,本文从价值分析、问题诊断到教学模式建构展开系统研究,期望为传统艺术在现代教育中的融合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方案。
一、非遗剪纸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价值与现状分析
非遗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视觉语言特征。它以剪、刻为技法,通过对线条、构图、纹样的灵活运用,呈现出寓意深远、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认知和艺术表达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期,非遗剪纸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创造性思维。非遗剪纸所蕴含的象征符号、礼俗意义以及民俗情感,也为美术课堂注入了文化深度和人文价值,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从教学内容来看,剪纸的图形构成、对称美、节奏感等特征,与初中美术课程中的线条练习、造型训练、构图练习等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可以作为有益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践性。
目前,一些地区的初中美术课堂已尝试将非遗剪纸融入教学,借助非遗传承人进校、剪纸社团活动、专题课程等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艺术视野。然而这些尝试多为局部性和短期性,缺乏系统规划与课程整合,剪纸教学常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忽视了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的深层价值。部分教师技艺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进一步制约了教学效果。在美育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下,非遗剪纸亟需实现教学常态化与体系化。应完善课程设计、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校社协作机制,推动剪纸教学从技能传授向文化理解与综合素养提升转型,切实推进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有效传承。
二、非遗剪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索
在非遗剪纸进入初中美术课堂的过程中,虽然初衷良好、意义深远,但其教学实践中仍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制约问题。部分美术教师缺乏系统的剪纸艺术学习经历,对于非遗剪纸的历史背景、风格流派、技法特征了解不足,难以在课堂中展开深入的教学指导与文化讲解。剪纸作为以技艺传承为核心的传统艺术,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与艺术诠释能力,仅凭教材内容或网络资料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部分教师在设计剪纸教学活动时存在简单化、娱乐化倾向,忽略了剪纸与课程目标之间的结构性联系,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教学深度与育人价值。
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资源的匮乏与教学目标设定的模糊不清。目前,专门针对初中阶段的剪纸教学资源较为稀缺,教材内容多以简单图样为主,缺乏系统性设计,难以体现剪纸的文化深度与艺术美感。这使得教师在教学实施中面临内容选择局限、课件自编负担重等难题,影响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尤其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部分学校缺乏基础的剪纸工具、图谱资料、案例范本等教学支持,严重制约课程的规范化与持续发展。剪纸教学目标多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忽略其在文化认知、审美素养、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导致课堂评价标准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变化和学习成果,进一步削弱了剪纸教学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为应对上述问题,需从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设计三方面入手。首先应加大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支持,鼓励其参与非遗研修项目,邀请非遗剪纸传承人进校指导,提升教师的技艺水平与文化认知能力。其次,应推进剪纸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开发,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设计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和艺术能力发展的课程内容,构建图文并茂、分层递进的剪纸教材体系。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将剪纸教学与造型基础、美术史、视觉传达等教学内容融合,形成综合性的美术教学模块。通过系统设计、过程评价与成果展示结合的方式,实现剪纸教学的过程化、项目化和目标导向转型,为非遗剪纸的课堂传承提供稳定支持。
三、构建非遗剪纸有效传承的课堂实践路径模型
构建非遗剪纸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有效传承路径,需立足于教学实际,融合文化内涵、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具有系统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应明确“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核心价值,将剪纸教学不仅视为技艺传授过程,更看作是文化认知与美学建构的双重过程。教学内容设计应从传统剪纸题材中提炼出适合中学生审美与理解的图样,如节庆元素、动植物图案、民俗符号等,在保证技法训练的引导学生理解剪纸背后的历史文化语境与象征意义,实现知识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学应以项目学习方式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主题创作、展览展示等形式参与剪纸实践,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沉浸感。
课堂实施层面,需要构建“导入—示范—实践—评价”四维结构,确保教学过程完整、目标明确。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播放非遗剪纸纪录片、讲述民俗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示范环节需教师或邀请剪纸艺人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技法运用与构图技巧;实践阶段则注重分层指导与个性创作,鼓励学生在基本技法掌握基础上进行题材创新和形式突破;在评价环节,应从审美表达、构图创意、文化内涵理解等多维角度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讲述作品背后的构思与意义,增强其表达能力与文化自信。通过这种结构化教学流程,既能提升课堂效率,也能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艺术表达力。
在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学校应加强与非遗机构、地方文化馆、美术馆等社会资源的合作,建立“校社共育”机制,为剪纸教学提供支持平台。可以组织“剪纸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也可以开展剪纸主题作品展评、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拓展学生学习成果的社会化展示路径。应将剪纸教学纳入学校美育发展规划中,设定阶段性目标与评估标准,逐步推动非遗剪纸教学的常态化、制度化运行。通过教学内容与文化深度的融合、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的创新,以及内外部资源的协同支持,形成一条完整而可持续的非遗剪纸课堂传承路径,使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教育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结语
本文围绕非遗剪纸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传承路径展开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其教育价值、现状困境及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只有在课程体系中嵌入非遗剪纸的教学目标与文化内涵,构建系统化教学机制,才能实现技艺传承与美育提升的双重目标。通过多方协作、资源整合与教学创新,非遗剪纸将在新时代校园中焕发出持久生命力,成为传统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刘昕 , 孙哲 . 非遗剪纸艺术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J]. 中学美术教育 ,2023,39(4):22-25.
[2] 陈璐 , 郑涵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路径探索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34(6):58-60.
[3] 高瑞, 曾晶. 传统剪纸艺术在美育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J].教育艺术 ,2021,29(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