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实践路径研究
王芳
龙岩市高级中学 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作业反馈等环节,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然而,当前教学评价体系仍存在结构性缺陷:多数教师仍沿用结果性评价为主导的模式,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建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等过程中的成长轨迹。这种评价导向导致学生过度关注分数结果,弱化了对语文学习过程的深度参与,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追踪与多元反馈,其理念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过程性评价的落地提供了技术可能,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与可视化等功能,能够突破传统评价的时空限制与人力局限,实现评价的精准化、个性化与常态化。基于此,本文聚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深入剖析其实施意义,并构建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优化评价体系提供实践范式。
一、信息技术赋能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的核心价值
(一)提升评价的精准度与科学性
传统过程性评价依赖教师主观观察与经验判断,存在评价维度单一、数据记录不全等问题。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化教辅工具构建多维数据采集体系,可实时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知识掌握进度、协作讨论表现等过程性指标。例如,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在阅读任务中的停留时长、批注频次、词汇运用等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能够生成更客观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图谱,为教师提供超越经验判断的评价依据,使评价结论更具科学性与说服力。
(二)强化评价反馈的即时性与互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反馈能显著提升学习动机与效果。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系统突破了传统评价中 " 学生提交 - 教师批改 - 延迟反馈" 的线性模式,通过即时评价功能实现反馈闭环。如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完成实词释义练习时,系统可实时标注错误并推送相关知识点链接;课堂讨论中,借助弹幕互动系统,教师能即时捕捉学生观点并进行针对性点评。这种即时性反馈使学生能够快速调整学习策略,同时通过互动评价增强学习参与感,有效激发内在学习驱动力。
(三)推动教学评价与教学改进的协同发展
信息技术构建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工具,更是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班级整体学习数据的汇总分析,教师可精准识别教学难点(如现代文阅读中的逻辑推理题错误率偏高)、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如小组讨论模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效果差异)等问题,进而优化教学设计。同时,对个体学生学习轨迹的纵向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干预,如为写作素材积累不足的学生推送个性化阅读资源,实现 " 评价 - 诊断 - 改进" 的教学闭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信息技术赋能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智能化课堂评价生态系统
依托交互式教学平台打造 " 课前 - 课中 - 课后" 一体化评价链条,实现过程性数据的全周期采集。在课前预习环节,利用希沃白板等工具发布分层任务,如《鸿门宴》预习中设计 " 基础层:文言实词翻译 ""提升层:人物行为分析 " 等模块,平台自动统计各层次任务的完成时长与正确率,为课堂教学提供起点依据;课中实施阶段,通过" 随机点名"" 小组竞赛" 等功能记录学生的发言质量(如对项羽性格分析的深度)、协作贡献度(如小组汇报中的观点提出数量),生成实时动态评分看板;课后巩固阶段,布置情境化作业(如撰写 " 假如我是范增" 的人物评述),借助 AI 批改系统初步评估内容完整性与逻辑合理性,教师再进行二次批阅并添加个性化评语。通过三级评价体系,全面捕捉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征。
(二)建立动态化学习成长电子档案袋
基于云存储技术构建涵盖多维指标的电子档案系统,实现过程性评价的可视化呈现。档案袋内容设计包含: ① 学习行为数据(如每周阅读时长、课堂笔记上传次数); ② 学业成果样本(如不同阶段的作文草稿与修改稿、诗歌创作作品); ③ 能力发展轨迹(如文言文翻译准确率的月度变化曲线、口语表达评分的纵向对比); ④ 反思性材料(如单元学习总结、错题归因分析)。以《雷雨》教学为例,学生需上传:课前绘制的人物关系思维导图、课堂讨论中提出的质疑记录、课后撰写的 "周朴园形象的现代解读" 小论文,以及对自己写作过程的反思日志。教师通过档案袋的定期查阅(如每两周进行一次阶段性分析),可全面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在学期末形成基于实证数据的综合性评价报告。
(三)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协同机制
借助网络平台构建 " 教师 - 学生 - 同伴 " 三维评价共同体,提升过程性评价的客观性。在教师评价层面,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将定性评价(如课堂表现的文字描述)与定量数据(如作业完成度百分比)相结合,形成结构化评价量表;在学生自评层面,设计 " 学习过程反思量表 ",引导学生从 " 目标达成度 "" 方法有效性 "" 情感体验 " 等维度进行自我评估,如学习《青蒿素》后,学生需在平台填写 " 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是否加深"" 查阅文献的能力是否提升 " 等自陈式问题;在同伴互评层面,建立匿名评价机制,针对合作学习成果(如小组编排的《哈姆雷特》课本剧)从" 内容准确性 "" 创意表现力"" 协作流畅度 " 等维度进行评分,并通过评语区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三方评价数据的加权整合(如教师评价占 60% 、自评与互评各占 20% ),形成更全面的评价结果。
三、信息技术赋能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需警惕技术应用的异化风险:一方面,避免过度依赖数据量化而忽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如对诗歌鉴赏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答题要点的覆盖率,还需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表达;另一方面,要保障评价数据的隐私安全,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机制。此外,教师需加强信息素养培训,提升数据解读与教学转化能力,避免陷入 " 技术工具主义" 误区。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的深化实施提供了革命性工具,但其核心价值仍在于回归教育本质 —— 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成长。通过构建智能化评价生态、动态化档案系统与多元化评价机制,能够实现过程性评价的精准化、个性化与常态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作文过程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及跨学科过程性评价的协同模式,为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改革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艳.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探索 [J]. 中小学电教 ( 教学 ), 2024, (10): 31- 33.
[2] 张克顺. 信息技术支持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J]. 中国新通信,2024, 26 (09): 149- 151.
[3] 王晖 .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 " 自主、体验、领悟 " 生本式课堂模式探究——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 [J]. 语文世界 ( 教师之窗 ), 2020, (03):34- 35.
[4] 余文森 . 论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2022,42 (05):12- 18.
[5] 钟启泉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评价改革 [J]. 全球教育展望,2021,50 (02):53- 63.
课题信息:本文是 2024 年龙岩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研究” (KT 24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