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思考

作者

张伟明

福建省惠安后西中学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常常面临情感缺失和安全感不足等心理困扰,而这些心理问题与他们的品德养成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更好地满足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则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道德观念,最终将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实现心理建设与德育提升的双向发展[1]。

一、制定个性化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情感依恋容易出现缺失,加之隔代抚养过程中往往有沟通障碍,进而容易导致价值观念的偏差和心理困扰,因此教师急需采取科学系统的干预措施,构建“心理评估—分层目标—动态调整”的综合方案,来切实回应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教师应先设计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内容应涵盖心理测评和家访观察等内容,系统地收集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成长背景信息等,形成个体化的“心理档案”,以此准确地识别出不同儿童的心理差异。比如说有的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内心存在被抛弃的感觉,表现为情绪敏感和易怒等,而另一些则由于过早承担家庭责任,表现出早熟但压抑的心理特质。随后在明确心理状态后,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设定分层目标,如对于价值认同模糊的学生,教师应结合乡土文化开展“责任与担当”主题德育活动,通过讲述本地典型人物事迹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而对于表现出情绪问题的学生,教师则应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促进其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跟踪反馈,通常可以以每月为周期,并根据最新的心理状况调整教育方案,比如当留守儿童因父母未能兑现回家承诺而情绪低落时,教师应及时引入“情绪ABC 理论”帮助学生正确管理情绪,同时应结合“诚信美德故事会”等活动强化他们的价值观念,促进其品德全面发展,最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2]。

二、依托社会实践培育健康心理品质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对社会集体的全面认识,而社会实践则是打破儿童心理隔阂的关键桥梁,教师应积极构建“校园—社区—乡土”三级社会实践体系,让留守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逐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3]。首先在校园层面上应紧密围绕“班级责任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将班级分为多个责任小组,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让学生亲身参与并承担不同的角色,比如说可以设立“绿植管理员”岗位,由留守儿童轮流负责修剪枝叶,并记录班级绿植的生长情况,并定期在班会中进行“植物成长汇报”,帮助学生在照顾植物和关爱集体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视角,进一步内化责任意识,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之后,班级内部还应设立“最佳管理员”评选,利用公开公平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从而推动其心理和行为的积极转变。其次在社区层面上应积极设计名为“家乡小主人”的阶梯式参与活动,帮助留守儿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增强社会认同感。活动初期时应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清理村口的垃圾或者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庭院等,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得到老人们的赞扬和认可,从而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中期阶段时则应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村庄问题调研”,带领他们走访村中的商户和居民,收集对农村建设的意见建议,并形成简易的调研报告提交给村委会,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声音被采纳重视时,会进一步增强其对社区的责任感。后期则应组织学生开展“农村文化宣传”活动,比如组织学生绘制墙绘或编排乡土戏剧小品等,借助这些活动消解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进一步激发其对家乡的热爱。此外在乡土层面上则应结合农村传统农耕文化,开展富有情感教育意义的“田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劳动成长。比如在春季时可以组织“播种希望”活动,邀请农户指导学生种植玉米和蔬菜等农作物,并鼓励他们制作“作物生长手账”,记录每一个生长阶段的变化,如此学生能联想到父母在外辛勤劳作的情景,继而可进一步增强其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再比如秋季时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秋收体验活动,并设计“麦穗的重量”这一活动环节,帮助学生估算一亩地的产量对应的学费和父母的劳动时间,用具体数字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最终将对父母的思念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搭建同伴互助的情感支持网络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常常感到孤独与情感上的空虚,而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则成为他们重要的情感依托,因此为了帮助他们有效缓解这种情绪,教师应定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有效促进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与信任,比如说安排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协助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并让性格开朗积极的学生带动性格内向内敛的同伴。同时,教师应定期组织小组分享会,围绕“小小烦恼”和“感动的事情”等主题,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帮助学生释放其内心的负面情绪,从而增强他们的理解包容之心,在此基础上,还应设立“互助积分制”,对那些主动帮助同学且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四、开展讲师引领制的品德共生教育

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行为示范的特点,学校应积极推行“讲师引领制”,让相关教师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素质,助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举例而言,教师可从细微之处入手,发挥榜样力量,如可在打扫教室时,率先清理角落和卫生死角,以实际行动示范“责任无大小”的道理,让学生明白承担责任是一种基本的品格体现。之后,教师还应与学生共同制定“成长契约”,将心理健康与道德修养作为契约的两大核心内容,并定期回顾评估契约的执行情况,如当学生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你这周主动为同学答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让班级氛围更加温馨。”而面对沉迷手机游戏的留守儿童,教师则应给予更多的耐心陪伴和引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游戏带来的短暂快乐与学习带来的长远充实之间的差别,帮助他们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可与学生约定每天减少一定的游戏时间,将这部分时间用来一同阅读经典作品《傅雷家书》,结合书中“做人第一,学问第二”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需以“理解”为前提、以“实践”为路径、以“联结”为核心。从个性化计划到社会实践,从同伴互助到导师引领,多元举措既关注心灵疏导,又强化品德浸润,让留守儿童在情感关怀中建立自信,在价值引领中明辨是非。唯有持续探索两者融合的有效机制,才能为留守儿童构建起温暖有力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健康心理的支撑下涵养品德,成长为内心阳光、品格健全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高伟 . 德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J]. 吉林教育 ,2024(36):43- 45.

[2] 刘勃 . 农村初中德育渗透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思考[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3):32- 33.

[3] 李文娟 . 农村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研究——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5(7):55-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