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及对策分析

作者

强敏

无极县水利局 河北石家庄 052460

一、引言

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农业灌溉和生态保护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水利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也逐渐提升,加强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完善、新技术应用不足、风险控制不强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着工程质量和进度,甚至还存在引发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保障工程安全高效推进的关键,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建设成本、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在分析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应对之策,对提升水利工程建设水平、服务国家水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一)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水利设施建设事关国计民生,其质量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生命财产保障和社会稳定发展。采用规范化的建设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工程按照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有序推进,有效防范因工艺不规范、材料不达标或监管不到位引发的质量问题。以水库大坝、江河堤防等重要设施为例,若建设质量存在隐患,可能造成严重安全事故。通过构建全流程质量监管机制、加强现场巡查和验收管理,能够从根本上预防安全风险,确保水利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二)控制工程成本与进度

水利建设项目普遍具有投资额度高、施工周期长的特征,高效的工程管理对成本与工期控制尤为关键。通过合理调配资源、优化施工组织、避免无效作业和重复施工,可以有效节约材料损耗和人工支出,防止项目超概算。同时,科学的进度管理能够应对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减少工期延误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实践表明,管理不善的项目常因施工混乱导致成本增加和进度滞后,严重影响工程整体交付周期。

(三)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

水利工程项目的所在地,通常都面临着水文地质条件多变、气候灾害频发等自然挑战,给施工造成非常严峻的难题。施工管理要在前期进行风险评价、实时监测,制定完整的应急预案,有效应对洪水、地震、滑坡等突发情况。例如,在山区水库建设中,地质勘探和边坡稳定性分析是避免塌方事故的关键;在沿海堤防工程中,台风季的施工调度要结合气象预报灵活调整。此外,气候变化会促使极端天气频率,管理人员要制定更具前瞻性策略。只有通过系统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降低自然风险对工程的不利影响。

三、利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与系统建设不全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体系仍存在的制度缺陷,主要表现为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和监管缺位等问题。许多工程项目采用传统的“指挥部”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化管理方法,导致执行效率低下。在系统建设方面,全过程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质量、安全、进度等关键环节的管控标准不统一。例如,某些中小型水利工程在招投标、合同管理、竣工验收等环节缺乏规范流程,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同时,第三方监管机制不健全,部分监理单位独立性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专业人才与培训机制缺位

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困境,尤其是兼具工程技术能力和现代管理素养的综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从实际情况来看,基层施工队伍普遍存在技术人员专业匹配度低、知识体系更新滞后等现象;而高等院校培养的管理类毕业生又往往缺乏工程实操经验,难以快速适应现场管理需求。相关企业的培训工作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培训课程与现场管理需求脱节,职业能力提升机制尚未健全。这一现象在偏远地区建设项目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和薪酬激励制度,导致技术骨干流失率居高不下,进一步制约了管理效能的提升。

(三)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较低

虽然 BIM、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建筑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水利工程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比较滞后。许多项目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信息化系统建设投入不足,数据采集和应用能力薄弱。施工现场的监控主要依赖人工巡检,难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监管。各参建单位存在信息壁垒,数据共享不畅,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对新技术的应用滞后,严重影响了管理效能,制约了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速度。

四、优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

科学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体系是提升施工管理效能的基础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流程,重点完善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监督等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其次要推行项目责任制,明确各参建单位权责边界。同时,强化第三方监理单位的监督职能,定期开展质量安全检查。推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纳入统一管理体系。

(二)加强人才培养,重视技术创新

人才和技术是推动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人才培养方面,要努力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相关高校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交叉学科建设,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政府要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新技术、新规范培训;企业要建立行业专家库,实施“师徒制”传帮带机制。技术创新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重点突破施工工艺、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同时,建立技术创新奖励机制,鼓励一线人员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智能决策

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要全面推进 BIM 技术应用,构建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模型,实现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管理。建设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集成物联网、5G 等技术,对人员、机械等要素进行实时监控。开发施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进度优化、资源配置等提供智能建议。同时,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管理平台,实现各参建单位数据共享。此外,要重视网络安全建设,保障关键数据安全,为智能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撑。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制度、人才、技术和风险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研究表明,当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完善管理体系、强化人才培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推进数字化转型等举措加以改进。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未来,要持续优化管理模式,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支撑,实现工程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国家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玲洁 , 李远威 , 康超 . 人员管理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分析 [J]. 水利技术监督 ,2025(3):93-95.

[2] 李远威 , 张玲洁 , 康超 . 施工组织设计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J]. 水利技术监督 ,2025(3):90-92.

作者简介:强敏(1978.12),女,汉族,学历:大专,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职称: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