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诱发水土流失的机理及其综合防控策略研究
袁耀宇 马 霖 赵义 刘万程 姜旭
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长春 130033
引言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引擎,截至 2019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 14.3 万公里,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公路网络。然而,公路施工中的开挖、填筑、弃渣等行为,以及运营阶段的交通排放,会对沿线生态系统产生深远扰动:边坡裸露导致土壤侵蚀加剧,极端条件下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表植被破坏造成生境破碎化,干扰动植物迁徙与微生物循环;交通排放的颗粒物与重金属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进入土壤与水体,形成复合型污染。
现有研究已证实,植被覆盖度对水土保持效益的贡献率达37.6% ,但传统 " 挡 - 排 - 蓄" 工程措施存在生态功能缺失、景观协调性差等局限。相比之下,生态防护技术通过 " 支撑结构 + 植被恢复 "的协同模式,兼顾防护功能与生态效益,成为破解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矛盾的核心路径。本文聚焦三大科学问题:公路扰动下水土流失的多系统响应机制;生态防护技术的多维作用原理;技术集成与动态管理的优化路径,旨在为公路交通工程的生态化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 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的扰动机制
1.1 植被胁迫效应的多级传导
公路施工对植被的损伤呈现 " 直接机械破坏 - 次生环境胁迫 " 的链式响应。 30t 级压路机作业半径 50m 内,乔木倒伏率达 63.2% ,灌木存活率降至 28% ,草本生物量仅为基准值的 17.4% ,且损伤强度与机械吨位呈极显著正相关( r=0.783 , P<0.01 )。爆破冲击波(强度 > 140 dB)可使 100m 内植物气孔导度降低 56% ,光合速率从
(m2 ²·s) 降至 4.2μmol/(m2⋅s) ,直接抑制植物生理功能。
次生胁迫中,施工扬尘导致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超 800μg/ m3 时,叶片气孔堵塞使蒸腾效率降低 39% ;路基周边土壤铅、镉富集系数分别达 2.31 和 3.07,导致叶绿素 a/b 值从 1.87 降至 1.23,Rubisco 酶活性降至对照组的 54% ( P<0.05 )。此外,沥青路面使局地温度升高 3.2-5.6‰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 28% ,形成区域性微气候胁迫。
1.2 水土流失加剧的多过程耦合
公路建设通过水文循环破坏、地形重塑与土壤退化三重路径加剧水土流失,形成级联效应。填方与削坡改变径流路径,南方丘陵区路基填筑使径流集中系数提升 2.3 倍,峰值流量增加 57% ,下游农田淹没频率上升;不透水路面覆盖率 >60% 时,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28% -35% 。黄土高原陡坡(坡度 >35∘ )区域,地表径流速度达 2.8m/s ,沟蚀深度年均增加 1.2-1.8m ,贵港至岑溪高速公路下游河道泥沙含量峰值达 3.2kg/m3 ³,超生态阈值 2.4 倍。
地形破碎化指数(TFI)随施工显著上升,无人机航测显示建设后平均坡度由 18.6° 增至 27.3∘ °,地表粗糙度指数提升 41% ,诱发重力侵蚀(坡度 >25∘ 区域滑坡概率 0.35 次 /km·年)与水力侵蚀(50mm/h 降雨下侵蚀模数达 12,500t/km2 ·a,为自然林地的 8.2 倍)。
土壤理化性质退化进一步放大侵蚀风险:重型机械碾压使土壤容重增至 1.65-1.82g/cm3 ,孔隙度降至 28%-35% ,渗透系数降至 2.1×10 ⁻⁵cm/s; >0.25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 45% 降至 12% ,有机质含量从 3.2% 降至 1.5% ,全氮年流失量达 45kg/ha ,显著削弱土壤抗蚀性。
2 公路建设水土流失诱发与加剧机理
2.1 自然驱动力在扰动背景下的放大效应
公路建设通过改变地表覆被和地形格局,显著放大了自然降雨的侵蚀潜力。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RUSLE) 的实测表明,在 25以上陡坡路段,降雨侵蚀力因子 (R 值 ) 提高幅度达
。以西南山区为例,原生植被清除后, 30mm/h 暴雨条件下的雨滴击溅动能提升2.8倍,直接剥离表土深度达 0.6-1.2cm 。更严重的是,开挖形成的裸露坡面使太阳辐射吸收率增加 27% ,加速土壤干裂,形成易蚀性碎屑物质550% 粒径 <0.25mm⋅ ,为水力侵蚀提供充足物源。
2.2 关键人为驱动因子
2.2.1 几何扰动胁迫:
填挖方工程改变原生坡面形态,形成高陡边坡( >45∘ )和松散堆积体(容重 1.42-1.68g/cm3 )。激光扫描显示,填方区坡长缩短至原生地形的 28% ,径流汇集时间减少 67% ,导致水力侵蚀模数达 9,200 Δt/Δ km2 ·a(为扰动前 6.3 倍);削坡行为则诱发卸荷裂隙,使岩体抗剪强度降低 19-34% ,重力侵蚀风险等级提升至Ⅳ级(高危)。
2.2.2 机械物理胁迫:
重型设备碾压(接地压力 >120kPa )破坏土壤结构,使 >2mm 团聚体崩解率达 83% 。压实区土壤饱和导水率降至 1.7×10-6m/s (原生土壤的1/15),地表径流系数从0.28 激增至 0.75 。同时,振动荷载(频率 8-15Hz )导致坡体微裂隙发育,渗透力作用下细颗粒流失量占侵蚀总量的 41%9 。
2.2.3 水文阻断胁迫:
路基压实层与沥青路面形成“双阻水层”,雨水下渗率降低至 1.3mm/h(低于暴雨强度 30mm/h )。地下水位监测表明,道路下游 200m 范围内潜水位下降 1.2--2.8m ,土壤含水量持续低于萎蔫点( 12.3% vs.需水阈值 25% ),加剧植被退化与表土脆裂。
2.3 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复合侵蚀的发生过程与耦合机制
水力侵蚀主导阶段(雨季初期):降雨通过两种路径触发侵蚀:雨滴击溅→表土结皮→入渗↓径流↑→片蚀→细沟侵蚀;径流冲刷 $$ 沟头下切→沟壁坍塌→重力侵蚀。贵州晴隆高速观测显示, 12mm 降雨即可使新开挖边坡产沙量达38.7 g/m2∘ 。
重力侵蚀活跃阶段(持续强降雨): 土壤饱和(含水率 >32% )导致抗剪强度衰减(内聚力 c 值下降 58% ),诱发坡体失稳。以云南元磨高速为例,土体位移监测显示:滑动面发育深度 =0.35× 坡高 + 1.8log( 降雨历时 ) ( R2=0.912 )。滑坡体滑移过程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形成高浓度泥流(含沙量 >600kg/m3 ),一次重力侵蚀事件贡献全年泥沙输移量的 40-65% 。
复合侵蚀临界点(极端天气):当 50mm/h 暴雨叠加持续3日降雨(累积量 >150mm )时,水力 - 重力侵蚀进入正反馈循环。汶川震区公路在2013 年暴雨中发生链式灾害:坡面冲刷(水力) $$ 浅层滑坡(重力)→ 泥石流(复合),侵蚀模数飙升至 21,800t/km2⋅a (为单过程侵蚀的3.7倍)。
3 生态防护技术体系构建
3.1 技术分类与核心原理
生态防护技术基于 " 支撑结构 - 植被协同 " 理念,按初步支护方式分为物理、生物与化学防护三大类。
物理防护:通过土工材料实现边坡初步稳定,包括生态混凝土、土工布、生态袋等技术。生态混凝土需控制适宜配比(混凝土含量 8% 最利于种子萌发),其多孔结构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同时提升边坡抗蚀性;土工布可有效减少坡面侵蚀,但可能阻碍植物 - 土壤接触,秸秆垫相比遮阳网、无纺布能使径流系数降至 10.9% ,产沙量低至 8.5g/m ⁻ ²,防护效果最优;生态袋堆叠形成柔性结构,其透水性保障土壤 - 大气水热交换,加速生态恢复。
· 生物防护:利用微生物、生物酶与生物炭改良土壤,促进植被生长。微生物诱导通过脲酶分解尿素生成碳酸钙沉淀,填充土壤孔隙使强度提升、渗透性降低;生物酶(如黄原胶、瓜尔胶)通过与土壤颗粒形成聚合体,改善表层土壤结构;生物炭添加 2 年后可提升土壤碳氮含量,富集有益菌群并抑制病原菌,显著增强土壤肥力与生物活性。
· 化学防护:通过聚合物、木质素等材料强化土壤力学性能。高性能柔性生长介质(HP-FGM)由热加工木纤维与生物聚合物组成,与生物土壤介质(BSM)配合可实现高效植被恢复;木质素添加量达12% 时,可显著提升粉质土强度与耐久性,且生物相容性优异。
3.2 植被恢复的关键技术路径
植被恢复作为生态防护的核心,需遵循 " 本土优先、乔灌草结合" 原则,通过三维配置实现多功能协同。深根乔木(如马尾松)锚固深层土壤,匍匐草本(如狗牙根)抑制雨滴溅蚀,固氮灌木(如紫穗槐)改良土壤肥力,形成立体防护体系。
技术实施包括五步流程: ① 坡面处理:平整开挖面并构建排水系统,高边坡需分阶处理; ② 初步支护:根据边坡特性选择生态袋、混凝土框架等结构; ③ 物种筛选:优先选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易繁殖的本土物种; ④ 种植施工:采用喷播技术实现高效覆盖; ⑤ 后期养护:精准灌溉、修剪与病虫害防治,保障植被建植。
4 生态防护的综合效益与协同机制
4.1 工程安全与生态功能提升
生态防护通过 " 结构支撑 - 根系锚固 " 协同提升边坡稳定性。混凝土框架与植被组合可降低滑坡风险,湖南益阳至娄底高速公路应用该技术后,边坡坍塌率下降 60% 以上;植被根系的加筋效应使土体抗剪强度提升 30%-50% ,冠层与枯落物可截留 30%-60% 的降雨,减少地表径流与溅蚀。
同时,植被恢复推动生态系统功能修复:通过吸收汽车尾气中的CO2 、 NO× ,释放 0 ₂并吸附颗粒物,使公路沿线 PM2.5 浓度降低15%-25% ;蒸腾作用调节局部水循环,形成 " 截留 - 入渗 - 蒸腾 " 的动态平衡,减少地下水富营养化风险。
4.2 景观与社会价值协同
植被恢复可显著提升公路沿线景观质量与生态服务价值。多元植物配置形成季相变化,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降低交通事故率;边坡植被覆盖使地表温度降低 2-3% ,改善周边人居环境。此外,植被恢复为微生物与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使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 20% -40% ,促进生态系统完整性修复。
5 结论
公路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是生态扰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 核心后果之一,生态防护技术通过物理 - 生物 - 化学措施的协同,可实现边坡稳定与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当前技术已在水土保持、空气净化、景观优化等方面展现显著效益,但仍存在三方面局限:功能型物种筛选的精准度不足、多技术集成的协同性待提升、长期动态监测体系不完善。
未来研究应聚焦: ① 量化根 - 土互作的力学效应,建立植被 - 土壤耦合模型; ② 开发 " 工程措施 - 生物修复 " 一体化技术,缩短生态见效周期; ③ 构建基于物联网与 AI 的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动态适应性管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深度协同,为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Qin X, Ni A, Yang D, et al. Exploring Applicability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ol of Highway Slope in the Permafrost Area: A Case Study of Qinghai-Tibet Highway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3, 20(6): 4907.
Sanchez I I, Fultz L M, Lofton J, et al. Soil Biological Response to Integration of Cover Crops and Nitrogen Rates in a Conservation Tillage Corn Production System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19, 83(5): 1356–1367.
作者简介:马 霖(1987-),男,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