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探索

作者

解莉

潍坊学院图书馆

0 引言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数字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的全新文化服务形式,旨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收集整合和精准供给文化信息资源、创新文化服务载体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均等化、高水平的文化服务,从而破除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瓶颈。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出“建设数字化服务网络”“研发数字阅读产品”“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应用”等目标任务,为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正确指引 [1]。在国家政策号召下,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文化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尤其在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主动迎接数字时代,推动数字化设备和数字化技术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各环节,在满足师生日常学习教研需求的同时,使数字化红利惠及更多社会群众。然而也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数字化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专业化人才缺失、创新性服务不足等,导致社会认可度较低。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应当继续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充分发挥自身馆藏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探索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的创新路径。

1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现象,部分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具体如下:一是数字化馆员和技术人才相对稀缺,一部分馆员并非科班出身,甚至属于兼职性质 [2]。另一部馆员长期从事校内师生服务或传统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不了解不掌握。且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开展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等应用,对图书馆技术人才力量有着一定的要求,许多图书馆面临无技术人才可用的尴尬局面。二是数字化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纸质资源数字化转换进度缓慢、管理服务系统长期得不到更新维护等,无法支撑高质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开展。三是协同文化服务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和开展方面陷入单打独斗局面,很少争取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导致资源整合不到位、活动规模和影响受限。四是数字文化创新服务内容不足。多数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局限于电子阅览室、信息咨询、线上讲座等基础功能,服务内容多为文化传承,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需求[3]。

2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优化路径

2.1 建强专业化馆员队伍

作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主要建设者和提供者,馆员自身能力素质在一定程度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因此,加强专业化数字化馆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当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优化人才引进计划,重新调整馆员岗位能力要求,选拔具备图书馆学、计算机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注重补充馆内技术人才力量,完善馆员队伍结构[4]。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培养数字化馆员人才,定期举办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专题培训,通过理论讲解、专家指导、外派学习等多样化方式,帮助馆员树立数字化服务理念,提升数字理论知识、技术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建强专业化馆员队伍。

2.2 搭建数字阅读推广平台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当及时转变服务理念、思路和方法,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阵地,精准供给数字资源,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读者数字阅读需求。一方面要持续丰富和更新数字资源,通过企业外包服务形式加快馆藏资源数字化进程,对数字文化资源进行标签设置、分类整理,并完善数字文化资源检索和个性化推荐系统,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用户画像,分析用户阅读习惯和兴趣偏好,实现数字资源精准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强线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打造交融式数字图书馆服务生态,集成一站式读者服务、馆藏数据检索、图书荐购、入馆预约等系统,连通数字资源库,与图书馆物理空间形成互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线下全覆盖。加强新媒体工具运用,在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等渠道开通官方账号,及时发布数字文化服务相关资讯、活动信息、资源推荐等,注重与用户互动交流,提升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知名度。

2.3 完善协同文化服务机制

多主体协同合作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大势所趋。应当进一步完善协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引入外部主体力量,与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机构等建立联盟关系,汇聚合力,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整体水平。一方面是资源整合。合作联盟采用集团式采购方式,降低数字资源建设成本。打通各联盟成员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平台信息壁垒,促进数字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统筹调度联盟成员间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另一方面是服务协同。联盟成员合作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活动,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和内容,建立覆盖全区域的宣传推广矩阵,扩大活动规模,提升活动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参与。

2.4 技术创新赋能服务提质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应当深刻认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影响,坚持技术创新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为读者带来更加有吸引力、舒适便捷的服务体验。例如,利用 VR、AR、3D 建模等技术,携手博物馆,提取实物形态和文化要素,打造数字实物,举办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在虚拟空间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3 结论

综上所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增强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为推动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鉴于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必要性,高校图书馆应当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调整馆员培养目标和方向,引进更多数字化馆员人才,建强专业化馆员队伍;完善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搭建数字阅读推广平台,提供创新数字文化服务;深化文化服务合作协同,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强化文化服务联动;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积极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和新产品,提升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以高水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履行好自身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职责使命。

参考文献

[1] 时韩荣 . 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借鉴意义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 8(6):191-194.

[2] 高霏霏 ; 梁美宏 . 文化数字化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服务路径探究[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4(6).

[3] 周玲元 , 谢青 . 高校图书馆参与省域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路径影响因素研究 [J]. 图书馆 ,2023(8):17-25.

[4] 陈阳 . 高校图书馆智慧建设中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思路 [J].采写编 , 2024(9):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