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乡镇初中特点的班级管理实践与思考

作者

江小田

婺源县清华中学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乡镇初级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因其环境的特殊性,相较于城市学校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笔者作为一名乡镇初中的班主任,深感责任重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本校特点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 乡镇初中班级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1. 留守儿童现象普遍,情感需求突出:乡镇地区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班级中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亲情缺失,情感需求强烈,易出现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感,甚至行为偏差(如过度内向或攻击性)。他们更需要班主任扮演亦师亦友亦亲的角色,给予额外的关爱和引导。

2. 家庭教育配合度相对不足: 部分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或忙于生计等原因,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或方法不当。祖辈监护人在教育观念和精力上常显力不从心,家校沟通有时存在障碍,教育合力难以有效形成。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存在一定偏差。

3. 学生学习基础与习惯存在差异,动机有待激发:受限于乡镇教育资源及家庭环境,部分学生入学时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完全建立。学习目标模糊、内在动力不足、畏难情绪等问题较为常见。同时,乡镇社会环境中可供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的资源相对有限。

二、 乡镇初中班级管理的实践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笔者在班级管理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 以情感关怀为基石,构建温暖班集体:

深入了解,建立信任档案: 开学初即通过家访、问卷调查、个别谈心等方式,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面临的困难,特别是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经济困难学生建立重点关注档案。

倾注爱心,弥补情感缺失: 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更多关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琐事;在生日、节日等特殊节点送上小礼物或祝福;鼓励同学间建立互助小组,营造“班级大家庭”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被重视。

创设平台,促进心灵交流: 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如“说说心里话”、“感恩父母(监护人)”、“我的烦恼与快乐”等,提供安全的情感宣泄和表达平台。设立“心灵信箱”,鼓励学生匿名倾诉困惑,班主任及时回应疏导。利用班级微信群(或电话)与外出务工家长保持沟通,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

2. 以家校社协同为支撑,凝聚育人合力:

创新沟通方式,提升合作实效: 除了传统的家长会、电话沟通,积极利用微信等便捷工具建立班级家长群,定期发布班级动态、教育理念分享、学生进步点滴。针对祖辈监护人,采取更通俗易懂、耐心细致的沟通方式,如利用赶集日面谈、邀请参与班级活动等。

办好家长学校,提升教育能力: 积极利用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活动,或自行在班级层面组织小型讲座、经验交流会,向家长(监护人)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引导他们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分数。

挖掘社区资源,拓展教育空间: 积极与村委会、乡镇文化站、本地企业或乡贤联系。例如,邀请本地劳模、优秀返乡青年进班讲座,组织学生参 与社区公益活动(如环保宣传、敬老院服务),利用本地农田、工厂进行简单的劳动实践或社会调查,将教育与乡土生活联系起来,拓展学生视野。

总之,乡镇初中的班级管理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富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班主任不仅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更要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坚持以情感关怀温暖学生心灵,以家校社协同凝聚教育力量,以习惯养成和目标激励引领学生成长,是破解乡镇初中班级管理难题的有效路径。唯有如此,才能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为乡镇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充满希望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笔者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优化管理策略,为乡镇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发布年份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北京: 教育部 . (注:这是指导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包含班级管理、家校社协同等重要内容。请替换 [ 发布年份 ] 为最新版本的实际年份,例如(2022) 或查阅教育部官网获取准确信息。)

2. 吴霓 , & 等 . (2019).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注:这是一份权威的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教育对策,对乡镇初中班主任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

3. 王晓春 . (2018).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 第 2 版 ).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