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下造价管理风险及应对措施

作者

刘珂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将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整合为一体,凭借其高效的项目管理优势,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模式有助于缩短建设周期、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但同时也使总承包商承担了更多的造价管理责任与风险.。在.EPC.项目中,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造价管理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成本失控,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目标实现.。因此,准确识别.EPC.模式下造价管理风险,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下造价管理风险识别

2.1.合同风险

合同是.EPC.项目造价管理的核心依据,合同条款不合理或存在漏洞会给造价管理带来巨大风险。在合同计价方式方面,若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当项目出现设计变更、工程量大幅增减或材料价格剧烈波动时,总承包商可能面临成本超支却无法获得相应补偿的困境.。例如,在一些大型基础设施.EPC.项目中,因前期地质勘察不准确,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溶洞,导致基础处理工程量大幅增加,而固定总价合同未对此类情况作出明确规定,总承包商需自行承担额外成本.。此外,合同中关于付款方式、结算条款的约定不明确,如付款节点延迟、结算流程繁琐等,会影响资金周转,增加财务成本,甚至可能引发项目资金链断裂风险.。

2.2.设计风险

设计阶段对.EPC.项目造价有着决定性影响。设计方案的不合理或深度不足,会导致施工过程中频繁出现设计变更,从而增加工程造价.。一方面,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若对项目需求理解不充分,或未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可能会设计出难以施工或成本过高的方案.。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复杂的造型设计可能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材料损耗,导致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设计进度延误也会影响项目整体进度,造成施工等待,增加人工、设备租赁等费用.。同时,设计变更审批流程不规范,随意变更设计,会打乱施工计划,引发资源重新调配,进一步推高造价.。

2.3.采购风险

采购环节在.EPC.项目成本中占比较大,其风险对造价管理影响显著。材料和设备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运输成本、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国际市场上钢材、水泥等大宗商品价格的突然上涨,会直接增加采购成本.。此外,若采购计划不合理,出现采购过早导致库存积压,或采购延迟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都会造成成本浪费.。供应商选择不当也是重要风险因素,如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设备质量不达标,会导致返工、维修成本增加;供应商交货延迟,会影响施工进度,可能引发合同违约赔偿.。

2.4.施工风险

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会给造价管理带来风险。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如施工顺序安排不当、施工机械配置不合理,会导致施工效率低下,增加人工和机械使用成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也是造价风险的来源之一,若出现质量不合格需要返工,不仅会浪费材料和人工,还会延误工期,造成间接经济损失.。此外,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也会导致额外费用支出,如伤员救治费用、停工整改费用以及可能的法律赔偿责任.。恶劣天气、地质条件变化等不可抗力因素,同样会影响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成本.。

三、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下造价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3.1.优化合同管理

在合同签订前,组织专业团队对合同条款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合同计价方式合理、付款方式明确、结算条款清晰.。对于固定总价合同,充分考虑项目的不确定性,在合同中设置合理的调价条款,如约定当材料价格波动超过一定比例、工程量变更达到一定幅度时,允许调整合同价款.。明确付款节点和方式,避免因付款问题影响资金周转。同时,细化合同中的违约责任条款,明确双方在造价管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减少合同纠纷的发生.。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加强合同变更管理,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处理变更事项,及时办理签证和结算,确保造价的可控性.。

3.2.强化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推行限额设计,在设计任务书中明确造价控制目标,要求设计人员在满足项目功能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将设计概算控制在投资限额内.。加强设计方案的比选和优化,组织专家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既能满足使用功能又经济合理的方案.。例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通过对比不同结构形式的造价和性能,选择最优方案.。建立设计进度跟踪机制,确保设计工作按时完成,避免因设计延误影响施工进度和造价.。同时,规范设计变更管理,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对于必要的变更,要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评估其对造价的影响,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批.。

3.3.完善采购管理策略

建立科学的采购计划,结合施工进度和市场情况,合理安排采购时间和数量,避免库存积压和采购延迟.。加强市场调研,实时关注材料设备价格动态,掌握市场供需趋势,选择合适的采购时机.。例如,在材料价格处于低位时,适当增加采购量.。优化供应商管理,建立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机制,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产品质量、价格等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采购合同中明确质量标准、交货时间、违约责任等条款,加强对供应商的履约管理,确保材料设备按时、按质、按量供应.。此外,探索多元化采购渠道,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分散采购风险.。

3.4.加强施工过程造价管控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科学配置施工机械和人员,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建立施工成本动态监控机制,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例如,通过对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分析成本超支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执行质量检验制度,确保工程质量一次达标,减少返工成本.。同时,强化安全管理,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降低因安全事故带来的额外费用支出.。对于不可抗力因素,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如购买工程保险,转移部分风险.。

结论

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下的造价管理风险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涉及合同、设计、采购、施工等多个环节。通过对这些风险的系统识别和分析,采取优化合同管理、强化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完善采购管理策略以及加强施工过程造价管控等针对性应对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造价管理风险,实现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实际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对保障.EPC.项目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未来的.EPC.项目实践中,企业应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完善造价管理风险应对体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工程建设环境,推动.EPC.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卓,.赵勇..EPC 项目成本失控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23,.44(08):.64-67.

[2].张雷,.王宏涛..EPC 项目承包合同中工程造价风险分析与管控[J]..工程经济,.2024,.34(05):.22-26.

[3].赵宁,.刘佳..工程总承包(EPC)项目造价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工程造价管理,.2023(0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