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周丽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支旗小学742500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以来,国家安全教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 “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科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载体,其蕴含的国家安全元素是开展教育的天然资源 —— 语文教材中的爱国篇章、历史课程中的主权叙事、地理课本中的领土知识等,都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融入支点。

当前,各学段已逐步探索学科融合路径,但实践中仍存在 “表面化融入”“选择性融入” 等现象:部分教师将国家安全教育等同于 “知识点补充”,缺乏系统设计;学科间各自为战,未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厘清融入现状、破解现实问题、构建科学路径,对推动国家安全教育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

(一)现状:多维度探索态势已形成

从学段层面看,已初步形成梯度化探索。中小学侧重 “感知与认同”,多数中小学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中设置相关教学环节,通过课文讲解、史实分析、地图教学等方式渗透国家安全相关认知;高校侧重 “理性与实践”,部分高校形成 “专门课程 + 学科渗透” 双轨模式,不同专业结合自身特色开展融合,或系统讲解理论,或融入相关案例,或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从学科层面看,呈现差异化融入特征。文科类学科融入基础较好,凭借内容关联性实现自然渗透,如通过文本解读挖掘特定安全内涵,或直接对接总体国家安全观,或梳理相关策略;理科类学科融入尚在探索,多通过案例嫁接实现关联,在对应知识单元融入安全相关内容,但这类融入多依赖教师主观设计,缺乏统一教学指引。

从资源层面看,教材与教法逐步拓展。教材方面,部分学科教材已纳入国家安全相关内容,多地教育部门还编写了学科渗透指南;教法方面,涌现出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形式,通过各类主题活动提升教育感染力[1]。

(二)问题:多维度瓶颈制约实效

目标定位模糊且缺乏系统性设计,部分教师将国家安全教育视为 “附加任务”,存在目标碎片化 —— 仅在某篇课文中临时补充知识点,未与单元、学期目标衔接;目标表层化 —— 侧重知识记忆,忽视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目标同质化 —— 不同学段、学科采用相似目标,未体现梯度差异等问题。

内容挖掘粗浅且存在 “两张皮” 现象,融入缺乏深度,部分学科仅停留于 “关键词关联”,对 “非传统安全领域” 挖掘不足,更突出的是 “为融入而融入”,脱离学科逻辑导致学生困惑。

方法手段单一且互动与体验不足,多数课堂以 “教师讲解” 为主,学生参与度低,实践环节也较薄弱,中小学活动多停留在浅层次,高校部分专业实践活动覆盖率低,导致学生 “知道但不会做”。保障机制缺失也制约融入实效,师资能力不足,部分教师不清楚各学科应融入哪些安全内容;评价体系缺位,未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学科教学评价;资源支撑不够,部分学校缺乏相关资料与案例。

二、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一)重构教学目标,构建 “三维融合” 体系

以 “知识、能力、价值” 为维度,制定分学段、分学科的目标体系。中小学阶段:知识目标聚焦 “基础安全认知”,如 “知道我国领土四至点”“能说出 2-3 个国家安全领域”;能力目标侧重 “简单辨别与应对”,如 “能识别常见网络谣言”“会拨打 12339 举报电话”;价值目标落脚 “爱国情感培育”,如 “认同‘国家安全人人有责’”。

高校阶段:知识目标强调 “系统理论掌握”,如 “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掌握数据安全相关法规”;能力目标突出 “分析与实践”,如 “能撰写社区安全风险调研报告”“会制定简单的网络安全防护方案”;价值目标提升至 “责任担当”,如 “愿意参与国家安全志愿服务”。同时,各学科需将目标细化,如语文的 “文化安全认知目标”、物理的 “能源安全应用目标”,确保目标与学科逻辑一致[2]。

(二)深化内容整合,建立 “双轨挖掘” 机制

一方面,挖掘学科 “固有安全元素”,实现自然融入。文科类学科可构建 “知识点 - 安全主题” 关联表:语文将《诗经》中的 “家国叙事” 与 “文化安全” 关联,历史将 “郑和下西洋” 与 “海洋安全” 关联,政治将 “市场经济” 与 “经济安全” 关联;理科类学科从 “知识应用” 切入,如化学课在 “化肥生产”单元讲解 “粮食安全与化肥技术的关系”,生物课在 “生态系统” 单元分析 “生态安全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另一方面,拓展 “跨学科安全主题”,形成教育合力。围绕 “网络安全”,信息技术课讲解 “技术防护”,语文课分析 “网络谣言的语言特征”,政治课讨论 “网络安全法规”;围绕 “粮食安全”,地理课讲解 “耕地分布”,生物课分析 “作物改良技术”,历史课梳理 “中国古代粮食政策”。通过主题串联,打破学科壁垒,如某学校以 “南海问题” 为主题,组织语文(写 “南海颂” 文章)、历史(讲 “南海主权历史”)、地理(析 “南海地理价值”)三科联合教学,效果显著。

(三)创新教学方法,打造 “多元互动” 课堂

推行 “情境 - 探究” 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吸引力。创设 “安全情境” 引导思考:语文课设置 “‘文化糟粕入侵’怎么办” 的辩论情境,历史课设计 “‘假如国家领土受侵犯’的决策情境”,地理课模拟 “南海资源开发听证会”;通过 “问题链” 驱动探究,如 “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安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强化 “实践 - 体验” 环节,提升应用能力。中小学可开展 “国家安全实践周”,如 “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社区安全宣传”;高校可结合专业特色设计项目,如计算机专业开展 “网络安全攻防赛”,环境专业组织 “生态安全实地调研”;利用 “12・4 国家宪法日”“4・15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等节点,组织参观国家安全展览馆、邀请专家讲座等活动,实现 “课堂内外联动”[3]。

结语

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教学里,其核心在于 “将国家安全意识植入学科育人全过程”,既得遵照学科逻辑体系,又要彰显教育意义,目前融入实践已获进展,然而目标、内容、方法等维度的难题尚需攻克,只有借助 “目标重构明确方向、内容整合夯实基础、方法创新激活课堂”,方可使国家安全教育切实融入学科 “血脉”,达成 “润物细无声” 的育人成效。

应聚焦 “数字化融入” 新途径,像借助 VR 技术仿真 “国家安全场景”、运用 AI 剖析学生安全认知的薄弱之处,增强融入的精确性与吸引力,要增进家校社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 “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支持” 的教育协同力量,促使各个人体成为国家安全的 “守护者” 与 “践行者”。

参考文献

[1]潘璇.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西北地区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6(02):93-106.

[2]袁立擎,高晓华.新媒体赋能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逻辑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5,(02):40-43.

[3]石佳,刘娜娜,尹畅.基于可视化分析的我国校园安全研究述评(2000—2023 年)[J].安全,2025,46(01):64-73.本文系甘肃省陇南市 2024 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教学的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

立项号:LN[202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