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农牧民群众需求的民族唱法演唱技巧优化策略
蔡国斌
兴安盟乌兰牧骑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 137400
民族唱法是我国民族声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其更注重语言的韵律、情感的表达及文化的传承。在农牧区,民族唱法因其语言贴近、旋律质朴、情感真挚,成为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重要艺术形式。但随着社会节奏加快、文化形式多元化,传统民族唱法在传承与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技巧固化、表现单一、吸引力下降等问题。这种现状亟需从演唱技巧层面进行优化与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农牧民群众的审美诉求与文化需求。
1 民族唱法的艺术特征与服务功能分析
1.1 民族唱法的历史演变与地域特色
民族唱法在中国历经千年演变,从古代民歌、戏曲唱腔到近现代民族声乐体系的形成,始终与各民族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先秦时期《诗经》中的“风”收录各地民歌,展现早期民族歌唱艺术雏形;唐宋诗词吟唱推动声乐技法发展;明清戏曲鼎盛时期,梆子、皮黄等声腔体系成熟,形成“依字行腔”“以情带声”的演唱传统。地域特色上,北方民族唱法如蒙古族长调,音域宽广、旋律悠扬,体现草原文化的豪迈;南方如侗族大歌,多声部和声浑然天成,彰显稻作文明的和谐;西北信天游高亢激越,黄土高原的苍凉通过真假声转换得以呈现,不同地域的唱法成为民族文化的有声载体。
1.2 民族唱法在农牧区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在农牧区,民族唱法是群众文化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与情感交流的双重功能。节庆仪式中,藏族锅庄歌舞、蒙古族那达慕民歌等通过集体演唱,强化民族认同感;婚嫁丧葬时,民歌成为传递祝福、寄托哀思的媒介,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在婚礼中即兴创作,诉说新人故事。此外,民族唱法还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农牧民通过演唱生产劳动歌、生活习俗歌,将放牧、农耕经验及民族历史代代相传,如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史诗演唱,以音乐形式保存民族文化记忆,成为维系农牧区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纽带。
1.3 农牧民群众对民族唱法的审美需求分析
农牧民对民族唱法的审美需求植根于生产生活实践,体现出鲜明的实用性与情感性特征。在音乐风格上,偏好旋律贴近自然、歌词直白易懂的作品,如内蒙古牧区的牧歌常以马、草原为意象,旋律模仿风声、马蹄声,契合牧民对草原生活的审美想象;在演唱技巧上,重视声音的穿透力与情感的真实性,认为“真声本色”更能表达内心情绪,如陕北民歌要求演唱者用本嗓演唱,以展现黄土高原的粗犷性格。
2 当前民族唱法演唱技巧存在的问题
2.1 发声方式与音色表达的局限性
传统民族唱法的发声方式在当代面临适应性挑战。部分演唱者受地域流派限制,过度依赖“大本嗓”演唱,音域局限于八度以内,难以应对现代作品的音域拓展需求,如演唱高音区时出现声音僵硬、气息不足等问题。音色表达上,一些歌手为追求“民族味”,刻意强调喉腔共鸣,导致音色单一、缺乏变化,无法准确表现不同作品的情感内涵,如演唱草原歌曲时一味追求“洪亮”,忽略了对细腻情感的刻画。此外,传统发声方法对呼吸控制的科学性重视不足,农牧区演唱者多采用自然呼吸法,在长线条旋律演唱中易出现气息断裂,影响音乐表现力。
2.2 情感表达与舞台表现力不足
情感表达的浅层化是当前民族唱法的突出问题。部分演唱者缺乏对作品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仅停留在歌词表面情感的宣泄,如演唱藏族民歌时,未能体会“藏文化中对生命的敬畏”,导致情感表达流于形式。舞台表现力方面,传统演唱形式多注重“唱”而忽视“演”,农牧区歌手在舞台表演中常出现肢体僵硬、表情单一等情况,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待存在差距。例如,在参加文化展演时,部分歌手仍沿用田间地头的演唱姿态,未根据舞台表演需求进行动作设计,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3 与现代传播媒介融合度不高
民族唱法在现代传播媒介环境下显得适应性不足。传统演唱多依赖现场表演,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传播形式中,因缺乏对镜头语言的运用技巧,导致传播效果不佳,如在直播演唱时,不懂得通过镜头距离调整展现演唱细节,影响观众观赏体验。此外,民族唱法与现代音乐制作技术的融合不足,多数农牧区歌手的作品仍采用传统录音方式,未利用混音、编曲等技术丰富声音层次,在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竞争时缺乏市场竞争力,如部分蒙古长调作品未结合现代编曲,难以吸引年轻听众群体。
3 面向农牧民群众的演唱技巧优化策略
3.1 发声训练与音域拓展的融合创新
针对发声问题,需将传统发声技巧与现代声乐训练方法结合。在农牧区推广“科学呼吸法”,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增强气息支撑,如借鉴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呼吸控制技巧,同时保留民族唱法“气声结合”的特色,解决高音区演唱困难问题。音域拓展方面,开发适合民族唱法的“混合声”训练体系,在保持真声本色的基础上,引入头腔共鸣技术,如蒙古族歌手在演唱长调时,通过真假声混合延长高音持续时间,既保留草原音乐的辽阔感,又提升音域灵活性。
3.2 情感表达与语言艺术的提升路径
提升情感表达能力需从文化认知与艺术表现两方面入手。组织演唱者深入农牧区生活,参与民俗活动,如跟随牧民放牧、体验农耕劳作,切身感受民族文化内核,在演唱时自然融入情感,如哈萨克族歌手通过参与“阿肯”对唱,领悟游牧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上,加强对民族语言韵律的研究,将方言声调特点与演唱旋律结合,如在演唱陕北民歌时,注重“陕北方言四声”与旋律走向的配合,使歌词与曲调更贴合。同时,借鉴戏曲表演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原则,开展舞台表现力训练,通过眼神、手势、步伐的设计,增强演唱的叙事性,如蒙古族歌手在演唱叙事民歌时,加入骑马等象征性动作,提升舞台感染力。
4 结语
民族唱法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服务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面对新时代农牧区群众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必须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优化发声方式、强化情感表达、拓展传播渠道,不仅能够提升演唱者的艺术表现力,也能增强农牧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未来,应加强民族唱法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系统推广与专业指导,实现民族声乐艺术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双向赋能。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民族唱法在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播研究[J].音乐生活,2023(06):45-48.
[2]赵玉琴.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创新与发展[J].北方音乐,2022(19):123-125.
[3]刘晓红.论民族唱法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教育,2023(0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