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赌钱鬼"到"算命先生":论当代戏曲小品的角色塑造、主题表达与艺术创新

作者

杨智磊

山东省莱阳市京剧团

作为莱阳市京剧团的一名老生演员,我在舞台上度过了二十余个春秋。以往塑造的多是正气凛然的帝王将相、忠臣义士,而近年来在《金钱不是万能的》和《有个姑娘叫小芳》这两出小戏中的表演实践,让我对戏曲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两部作品虽然体量不大,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将结合自身表演体会,从角色塑造、主题表达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角色塑造的时代性与典型性

戏曲艺术讲究"以形写神",人物塑造始终是核心所在。传统戏曲中的生旦净丑各具特色,而当代戏曲小品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同时,更需要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形象。

在《金钱不是万能的》中,我饰演的大老万是个极具代表性的农村赌徒形象。这个角色与我以往扮演的正派老生截然不同,需要从内到外进行全新的艺术创造。在塑造过程中,我深入农村采风,观察那些沉迷赌博的农民的神态举止。他们往往眼神飘忽不定,说话时习惯性搓手,这些细节都被我融入表演中。大老万的"滑头"性格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特殊的念白节奏来表现,比如在说到"就玩两把"时故意拉长音调,配合眼神的闪烁,生动展现了一个赌徒的心理状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角色的转变过程。从最初的执迷不悟,到被君书记教育时的将信将疑,再到最后的幡然醒悟,这个心理变化需要通过细腻的表演来呈现。我在处理这个转变时,特别注意眼神的变化:开始时目光涣散,教育时眼神开始聚焦,到最后目光变得清澈坚定。这种渐进式的表演让角色的转变更具说服力。

《有个姑娘叫小芳》中的张半仙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角色。这个算命先生表面道貌岸然,实则奸诈狡猾。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我借鉴了传统戏曲中丑角的表演技法,但又不能完全照搬。张半仙的虚伪需要通过"表里不一"的表演来展现:嘴上说着冠冕堂皇的话,眼神却透着算计;动作看似庄重,实则处处透着做作。特别是在被小芳揭穿时的狼狈相,既要夸张以增强喜剧效果,又要保持人物的真实性,这个度的把握尤为重要。

小芳这个角色由我团优秀青年演员李晓梅饰演,她的表演很好地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女性的特质。与传统戏曲中温婉被动的女性形象不同,小芳的表演更强调动作的利落和语言的干脆。在揭露算命骗局时,她的念白铿锵有力,眼神坚定自信,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农村姑娘的刻板印象。

在县级剧团的演出实践中,这些角色的塑造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由于条件有限,我们无法依靠华丽的舞美和复杂的道具,只能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打动观众。这种"因陋就简"的演出环境,反而让我们更加专注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和情感的真实表达。

从艺术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些现代角色的塑造也是对传统京剧表演技法的一种创新和发展。我们在保留京剧程式化表演特点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生活的元素,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正是京剧现代戏在角色塑造上的成功之处。

二、主题表达的现实关怀与思想启迪

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我们深知戏曲不仅要给人艺术享受,更要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两部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主题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金钱不是万能的》直面农村赌博问题。在排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多个村庄,了解到不少因赌博导致家庭破裂的真实案例。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们更加意识到这出戏的社会价值。剧中大老万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为那些沉迷赌博的人指明了一条改过自新的道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出戏没有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表演来传递主题,让观众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有个姑娘叫小芳》则针对农村仍然存在的封建迷信现象。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算命看相这些陋习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很有市场。这出戏通过揭露算命先生的骗术,唤醒群众的科学意识。我们在演出时特别注意把握分寸,既要揭露骗术,又不能伤害一些观众的感情。比如在表现算命过程时,我们着重展示其话术套路,让观众自己认识到其中的荒谬。

这两部作品都塑造了正面的榜样形象。《金钱不是万能的》中的君书记代表的是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她的表演需要既有干部的威严,又有对群众的温情。而小芳则展现了新时代农村青年的精神风貌,她的勇敢机智给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树立了榜样。

在基层演出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些作品对观众的实际影响。许多观众在观看后表示,他们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种认同感使得作品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有观众反映,看完《金钱不是万能的》后,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有的甚至主动寻求帮助戒除赌瘾。同样,《有个姑娘叫小芳》也让一些长期迷信的观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逐渐接受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这种艺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正是我们基层文艺工作者最大的成就和动力。通过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我们不仅传承了文化遗产,更在新时代赋予了它新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在未来的创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现实问题,用艺术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三、艺术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京剧演员,我们在排演这两部作品时,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既要保持京剧的艺术特色,又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表演程式上,我们保留了京剧的基本功法。大老万的台步融入了"丑步"的元素,但做了生活化的处理;张半仙的念白保留了京剧的韵律,但加入了更多口语化的表达。这种处理既让老戏迷感到亲切,又让新观众容易接受。

音乐设计方面,我建议作曲家在传统京剧唱腔的基础上,适当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金钱不是万能的》中大老万的唱段加入了诙谐的过门音乐,增强了喜剧效果;《有个姑娘叫小芳》中小芳的唱腔则吸收了民歌的某些特点,更符合人物身份。

舞美设计追求简约写意。我们没有使用复杂布景,而是通过几件典型道具来营造环境: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就能表现农家场景;一个算命幡子、一个罗盘就勾勒出算命摊点。这种简约的风格既符合小戏的特点,也便于下乡演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上的创新。我们在保持京剧语言特色的同时,大胆使用当地方言和流行语汇。比如大老万的口头禅"俺就玩两把"用地道的莱阳话说出来,立即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但这种创

新是有节制的,我们始终坚持"俗不伤雅"的原则。

在县级剧团的演出实践中,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尤为重要。由于条件有限,我们无法依靠华丽的舞美和复杂的道具,只能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艺术的创新来打动观众。这种"因陋就简"的演出环境,反而让我们更加专注于京剧艺术的本质——表演本身。我们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现实,将现代人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状态融入传统表演程式,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形象。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必由之路。

四、表演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通过这两部戏的排演,我深刻体会到戏曲艺术必须与时俱进。传统老戏固然要传承,但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创剧目同样重要。作为演员,要勇于突破行当限制,不断拓展戏路。

在表演大老万和张半仙这两个角色时,我经历了从困惑到领悟的过程。起初,习惯了老生表演程式的我很难把握这些带有丑角色彩的人物。后来通过反复琢磨剧本、观察生活,终于找到了表演的钥匙。这让我明白,好的演员应该能够驾驭不同类型的角色,不应被行当所束缚。

下乡演出的经历也让我深受触动。当看到农民观众因为大老万的荒唐行为哈哈大笑,又为他的转变而鼓掌时;当听到老大娘说“ 以后可不敢信这些算命的” 时,我深深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教育力量。这种直接的社会反馈比在城市大剧院收获掌声更让人欣慰,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基层、服务群众的艺术道路。

在县级剧团的演出实践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获得了独特的艺术体验。条件有限促使我们更加专注于表演本身,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和情感的真实表达。比如在《金钱不是万能的》中,大老万与妻子杨兆丽的对手戏,我们通过细腻的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展现了夫妻之间既有矛盾又有深厚感情的复杂关系,这种表演在基层演出中获得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京剧现代戏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反映现实、服务人民。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承传统艺术,更是要用艺术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为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我将继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让京剧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对未来创作的展望

基于这两部戏的创作演出经验,我认为当代戏曲小品的发展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坚持贴近生活。多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可以创作反映农村养老、留守儿童等题材的作品。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复杂多样,只有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我们计划在下一阶段创作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村养老、留守儿童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等主题,通过戏曲小品的形式展现新时代农村的新变化、新气象。

其次要注重典型塑造。在有限篇幅内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现象。可以考虑创作返乡创业青年、新型职业农民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要能够代表某一群体的共同特点,通过他们的故事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我们正在酝酿一部以返乡创业大学生为主人公的作品,通过他的创业经历展现当代农村青年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再次要推动形式创新。在保持戏曲本体的前提下,适当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可以考虑融入现代舞蹈、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但必须服务于内容表达。形式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打动观众。我们计划在未来的创作中尝试融入一些现代舞台技术,如 LED 背景、投影等,但这些技术的运用必须适度,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损害京剧艺术的本质特征。

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既要有传承传统的老艺人,也要有创新意识的新生力量。特别要培养既懂戏曲又了解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剧团正在实施"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老演员的传帮带,帮助年轻演员尽快成长。同时,我们也鼓励年轻演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努力成为既懂传统又懂现代的复合型戏曲人才。

结语

《金钱不是万能的》和《有个姑娘叫小芳》虽然是小戏,却蕴含着大道理。它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农村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又像一盏灯,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京剧演员,能够参与这样的现代戏创作,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艺术的创新。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我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戏曲艺术服务群众,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力量。《金钱不是万能的》2024 年先后参加了全省和全国的移风易俗优秀小戏小品展演,这不仅是对我们创作团队的肯定,也证明了这类贴近生活、反映现实问题的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这两部作品的创作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京剧现代戏的发展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真正深入生活、了解群众,才能创作出既有艺术性又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在未来的创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现实问题,用艺术的形式展现新时代农村的新变化、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创作演出优秀作品,更是要通过这些作品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风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杨智磊,男,莱阳京剧团三级演员,曾获华东六省一市小戏大赛银奖和山东省戏曲红梅大赛优秀奖,参加全省、全国移风易俗优秀小戏展演。

参考文献:

[1] 张庚, 郭汉城. 中国戏曲通史[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

[2] 傅谨.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 王安葵. 当代戏曲发展学[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4] 刘祯. 民间戏剧与戏曲史学论[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3.

[5] 周华斌. 戏曲与民俗[M].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6] 李渔. 闲情偶寄[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