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理念下高铁无砟轨道施工工艺优化与实践分析
贾海林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高铁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其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无砟轨道以其稳定性高、耐久性强、维修成本低等优势,在高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传统无砟轨道施工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与当前绿色发展理念相悖。在绿色施工理念指导下,对高铁无砟轨道施工工艺进行优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还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高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施工理念概述
绿色施工理念强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系统性、科学性的管理与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有效保护。在节能层面,高铁无砟轨道施工可通过引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施工设备的能耗情况,依据施工进度与设备负载,动态调整设备运行参数,避免能源浪费。在节水方面,建立水循环利用体系,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用于混凝土养护、降尘洒水等对水质要求较低的环节;同时,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自然降水储存并净化,替代部分市政用水,降低新鲜水资源的消耗。
在环境保护上,需从多维度降低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针对噪声污染,除选用低噪声设备外,还可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声屏障,采用吸声材料和合理的结构设计,削弱噪声传播。对于粉尘排放,通过对粉状材料密封运输、存储,以及在施工现场安装喷雾降尘装置,抑制扬尘扩散。在污水排放控制方面,设置沉淀池、隔油池等设施,对施工废水进行分类处理,确保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放。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绿色施工理念的核心目标。通过资源节约和能源高效利用,可直接降低施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公众对高铁建设的认同感,实现社会效益;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则为高铁线路的长期稳定运行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达成环境效益。在高铁无砟轨道施工的全流程中,从前期施工策划阶段制定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到材料选用时优先考虑环保型、可循环材料,再到施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和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每个环节都需将绿色施工理念深度融入,从而推动高铁建设向绿色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三、高铁无砟轨道施工工艺现状分析
3.1 传统施工工艺流程
高铁无砟轨道传统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环节紧密相连,对施工精度和顺序有着严格要求。线下基础施工作为首要环节,路基处理需依据地质勘察结果,采用换填、强夯等技术改善地基承载能力,确保路基稳定性;桥梁架设则涉及桥墩浇筑、梁体预制与吊装,施工中需严格把控高程和线形,为后续无砟轨道施工奠定基础。
底座板施工时,测量放线环节需借助全站仪等设备确定底座板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精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便会影响轨道板铺设。钢筋绑扎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布置钢筋间距、连接方式,以保证底座板的结构强度;模板安装要求表面平整、接缝严密,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漏浆,影响底座板外观和质量;混凝土浇筑则需控制浇筑速度、高度和振捣工艺,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
轨道板铺设依赖专用运输和吊装设备,将预制轨道板从存放区精准吊运至底座板上。此过程需精确控制轨道板的位置和高程,确保轨道板与底座板之间的连接符合设计要求。轨道精调是保障轨道平顺性的关键,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采集轨道板三维数据,通过专用调整装置对轨道板进行毫米级的位置和高程调整,使其满足高速铁路运营要求。最后,道床板施工需再次进行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和混凝土浇筑,将轨道板与底座板牢固连接,形成稳定的无砟轨道结构。
3.2 存在的问题
3.2.1 资源浪费
传统施工工艺在资源利用上存在明显不足。以混凝土为例,在底座板和道床板浇筑中,因模板加工精度低、安装不规范,导致模板拼接处缝隙过大,混凝土浇筑时溢出情况频发。据统计,部分项目中混凝土浪费率高达 5%-8% ,不仅增加了材料成本,还产生大量废弃混凝土难以处理。同时,施工设备管理粗放,挖掘机、起重机等大型设备常因施工计划不合理,出现长时间待机或空转现象,造成燃油、电力等能源浪费。此外,钢筋加工环节存在下料不准确、边角料未合理利用等问题,使得钢材损耗率高于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剧资源浪费。
3.2.2 环境污染
传统施工对环境造成多方面污染。扬尘污染方面,土方开挖、砂石装卸及运输过程中,大量尘土飞扬,尤其在干燥大风天气,施工现场及周边PM2.5、PM10浓度急剧升高,影响空气质量和周边居民健康。噪声污染同样突出,混凝土振捣棒、打桩机等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可达 80-100 分贝,远超居民生活区域噪声标准,严重干扰周边居民正常作息,甚至引发居民投诉。建筑垃圾处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废弃混凝土块、破损模板、废钢材等建筑垃圾若随意堆放或填埋,不仅占用土地资源,其中含有的化学物质还可能渗入土壤和地下水,造成土壤板结和水体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3.2.3 施工质量与效率有待提高
施工质量方面,传统测量和施工设备精度有限,在轨道板铺设时,人工测量误差和设备安装偏差易导致轨道板位置偏移、高程不符,影响轨道平顺性和列车运行安全性。如某高铁项目因轨道板精调误差超标,不得不进行二次调整,增加了施工成本和工期。施工效率上,各施工环节之间缺乏高效协同机制,信息传递不畅,常出现工序衔接延迟。例如,底座板混凝土养护时间未合理规划,导致后续轨道板铺设无法按时进行;不同施工班组间因沟通不足,出现重复作业或工序遗漏,降低了整体施工效率,使得无砟轨道施工周期普遍较长,难以满足高铁建设快速推进的需求。
四、绿色施工理念下高铁无砟轨道施工工艺优化策略
4.1 资源节约优化
4.1.1 材料选用与管理
在绿色施工理念下,材料选用与管理是实现资源节约的关键。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资源消耗与环境负荷,应优先采用绿色环保、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再生钢材便是典型代表,通过先进的废钢回收冶炼技术,将废旧钢材重新加工成符合高铁建设标准的钢筋、型钢等材料,其力学性能与原生钢材相当,可有效减少铁矿石开采与冶炼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碳排放。高性能混凝土则通过优化骨料级配、添加高效减水剂与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等),在保证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降低水泥用量。研究表明,每立方米高性能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可减少 80-120kg,不仅节约了水泥资源,还降低了因水泥生产带来的高能耗与碳排放。
材料采购管理方面,基于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数字化材料管理平台,可精准计算各施工阶段的材料需求量。通过对设计图纸的三维建模与工程量自动统计,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实现材料采购计划的动态调整,避免因过量采购导致材料积压变质。施工现场设置标准化材料回收区域,配备专业分拣设备与人员,对废弃钢材进行切割、矫直处理后用于临时结构搭建;废弃木材经粉碎、压制可制成木塑复合材料,用于制作临时模板或围挡,有效提升材料循环利用率。
4.1.2 能源管理
能源管理的核心在于降低施工设备能耗与优化能源结构。电动施工机械相较于燃油机械,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零尾气排放的优势。以电动起重机为例,其运行过程中无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且单位作业能耗较燃油起重机降低20‰ 。在施工现场推广电动设备集群应用,配套建设充电桩、储能电站等基础设施,可显著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智能控制系统的引入实现了施工设备能耗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在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如功率、转速、工作时长等),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可识别设备异常运行状态,如长时间空转、超负荷运转等,及时向操作人员发送预警信息并给出优化建议。例如,某高铁项目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后,施工设备平均空转时间减少 40% ,综合能耗降低 18‰ 。此外,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施工现场的应用不断拓展,通过安装光伏板阵列与小型风力发电机,为施工现场照明、办公用电等提供绿色电力,部分项目可再生能源供电占比已达 30% ,有效降低了对传统电能的依赖。
参考文献
[1]李路瑶。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精调测控装备及平台[J].铁道工程学报,2023(05):35-39.
[2]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广湛高铁七标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实践[J].铁道建筑技术,2024(08):42-46.